朱克波
小巷的盡頭,一個少年和一位中年漢子在水果攤兒前與老板討價還價,老板邊自賣自夸邊把蘋果往袋子里裝。中年漢子說:“這蘋果蔫了,我不買了?!崩习迥樕项D時晴轉(zhuǎn)多云,鄙夷地說:“我看你這人才蔫了!”少年握緊拳頭,對那老板怒目而視,卻被中年漢子拖走了。
那少年是我,中年漢子是父親。中考我以兩分之差落榜,為了爭取高價生的名額,父親不得不托關(guān)系送禮。那天我們最終買了一箱又紅又大的蘋果,父親挑出一個給我,然后把一個厚厚的信封塞到了箱底,那是用一頭牛、兩頭豬換來的。
我不敢問信封里到底放了多少錢,只小聲地問父親要不要咬一口蘋果。他搖著頭說不喜歡,但我分明看見他有吞咽口水的動作。我暗暗發(fā)誓:等拿到大學(xué)錄取通知書,一定要買一箱又紅又大的蘋果給父親。
在省城讀高中的日子里,我漸漸淡忘了父母在家過的是怎樣一種艱苦日子。一次和同學(xué)野炊,回來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們在一戶農(nóng)家避雨時,看到遠處有個披著蓑衣、趕牛犁地的農(nóng)民,我沉默了——他趕牛的姿勢讓我想到了父親。家里的耕牛已經(jīng)賣掉,父親該怎么犁地搶種呢?
同學(xué)們都沉浸在野炊的快樂中,我的腦海里卻翻來覆去都是那個冒雨犁田的身影。天剛黑,我就打電話到鄰居家,鄰居叫了母親來接電話,我問:“爸呢?”她說:“睡了。”我又問:“家里沒有耕牛怎么犁的地?”母親說:“跟別人換唄!你爸幫人犁一畝田,再用他家的耕牛犁一畝咱家的田。今天你爸剛犁完別人家的,就下雨了,他又冒雨犁了咱家的田,回來就感冒了……”掛上電話,我的眼淚噴涌而出。父親身體不好,每年犁田都免不了大病一場,今年卻要做雙倍于往年的活,我不敢想象他是怎么堅持下來的。
為了對得起父親的辛苦,我拼命學(xué)習(xí),3年后如愿以償拿到了重點大學(xué)的錄取通知書?;丶业穆飞希肫?年前立下的關(guān)于蘋果的誓言,我不禁為難起來——口袋里的錢根本買不了一箱蘋果。但轉(zhuǎn)念一想,現(xiàn)在就算買一箱蘋果回家,用的也是父親的辛苦錢,倒不如等上了大學(xué),用自己打工掙的錢實現(xiàn)這個誓言更有意義。
可是,當(dāng)在大學(xué)里第一次拿到自己掙的300元錢時,我又猶豫起來,因為我迫切需要一個隨身聽來學(xué)英語。再說買一箱蘋果寄回2000公里外的家里,郵費可能比買蘋果的錢還要多。這樣想著,我便買了個隨身聽。
大學(xué)四年,我自己掙了不少錢,可每次都有這樣那樣的理由“阻止”我兌現(xiàn)誓言。后來我干脆想,來日方長,不如等工作后拿第一個月掙的工資買吧。這么想時,我已上大四,當(dāng)時為了找工作,我給自己配了部手機。
“五一”長假期間,幾乎沒有任何征兆,宿舍電話突然在凌晨3點響起。是母親打來的,我接起電話就聽到一陣慟哭的聲音,母親說父親突發(fā)腦溢血,已經(jīng)永遠離開了。我足足有3分鐘沒反應(yīng)過來,直到電話落在地上砸了腳,我才意識到:我的父親,這個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已經(jīng)再也不會和我說話了。那天是農(nóng)歷四月初二,父親的生日,現(xiàn)在也是他的祭日。由于正是“非典”高峰期,學(xué)校不準(zhǔn)請假,就算回去也要被隔離兩個星期,我最終沒見到父親最后一面。
等我回到家,父親的墳上已經(jīng)長滿青草,我把滿滿3箱上等蘋果擺在墳前,長跪不起……
晚上,躺在家里的木板床上,月光從窗外照進來,撒在墻腳的犁耙上。那是父親用過多年的犁。我走過去摸了一下把手,很光滑也很溫暖,似乎汗跡猶存。我腦中又浮現(xiàn)出父親的笑容,瞬間淚流滿面:“爸爸呀,我想再幫你扛一次犁,但是現(xiàn)在卻不能了;我想親手給你削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但是現(xiàn)在也不能了。你就像一只負重的駱駝,一路饑寒交迫,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抵達綠洲時,卻連水都沒有喝一口就走了?!?/p>
在母親房里,我無意間看到了兩張父親的病危通知單,上面的親屬簽名欄里有兩個醒目的紅手印,不用說那是母親的,她不識字,更不會簽名。我還在床頭柜里發(fā)現(xiàn)了幾張欠條,上面也有鮮紅的手印。我問母親這是怎么回事,她眼含淚水說:“那些都是為了給你交學(xué)費你爸找人借的,現(xiàn)在借條轉(zhuǎn)到我名下了,我都有些怕按手印了?!蔽易哌^去,輕輕擁住母親:“這些事以后都交給我吧,你不要操心了。”
后來,我領(lǐng)到第一筆薪水后直奔郵局,懷著感恩的心,在匯款單接收人一欄里虔誠地寫上了母親的名字。我知道,為了取出匯款,母親可能要大費周折找人填寫,最后還要按上紅手印,但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漸漸撫平她心中的傷痛——以往按紅手印帶給她的是驚嚇、恐懼和無助,以后我將讓紅手印帶給她溫暖、安定和力量。
沒能讓父親吃上我買的紅蘋果,是我今生最大的遺憾,但我會用余生讓母親深深喜歡上按紅手印……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