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100875) 王曉利
地理復習課主要分為三大板塊:知識的梳理、試卷的講評及專題復習。地理復習課特別是對知識的梳理需要教師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最大限度的讓學生進入到自己的地理概念地圖中,修正補充和完善相應的知識點網(wǎng)絡。對于現(xiàn)在很多年輕教師來說,最常見的知識梳理方式就是將各章知識點寫在幻燈片上,旨在使學生清晰地看出章節(jié)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樣做的效果是節(jié)約了教師使用傳統(tǒng)板書的時間,知識點的展示直觀易記??稍诠P者走訪少數(shù)學生和教師之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復習效果不佳,學生甲甚至說“閃過的PPT幻燈片如過眼云煙”,個別老教師說復習課從來不用PPT,經(jīng)常板書,這樣的效果恐怕是教師們始料未及的。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直觀形象,而簡練的筆法所濃縮的地理板圖在地理教學中充當著重要媒介,是地理教學中的圖像藝術。地理板圖(地理略圖)是指在地理教學中,地理教師憑借記憶和熟練的技巧,將復雜的地圖及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用十分簡練的筆法,迅速繪制成簡略的黑板圖,又叫縮圖、速寫圖和示意圖[1]。孫景娜等在《論新形勢下的板圖教學》中指出“板圖可形象表達地理知識,具有主題鮮明、內(nèi)容精練和突出重點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它的直觀性,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李建成在探討新課程下地理版圖教學時指出傳統(tǒng)版圖教學的缺陷,如“復習課時,畫一張圖只能復習一個知識點,未能全面多方面的復習;地理教學內(nèi)容豐富,復雜多樣,在有限的黑板上難以充分展示出來,教師在課堂上完成內(nèi)容豐富的板圖、板畫往往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3]等。如此看來地理板圖在地理復習課中既有其優(yōu)勢,又有其不可忽視的劣勢,本文旨在從地理板圖出發(fā),取其優(yōu),避其劣,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建構出以地理板圖為核心的知識梳理課堂,提高地理復習課的有效性。
在地理復習過程中, 教師以所繪制的地理板圖為核心,努力充當好引導者的角色,通過拋出的問題誘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將所記憶的知識從潛意識層次中挖掘出來,建立邏輯知識網(wǎng)絡,完成對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并與自身已有的知識體系相聯(lián)系,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知識結構,以利于今后在類似的學習情境中主動遷移,舉一反三,形成獨具特色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學以致用。高中地理必修一涉及自然地理中的大氣、水等要素,比人文地理更能夠通過示意圖等各種地理板圖的形式來歸納復習,以自然地理中的兩個章節(jié)為例,構建出的地理復習課堂如下:
圖2
圖3
1. 地球在宇宙中:天體系統(tǒng)的四個層次和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如圖1,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公轉圖,繪制出了太陽和地球的相對位置,那么地球在宇宙中是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呢?如此引導復習天體系統(tǒng)的四個層次知識點,在講述時概括出地球作為宇宙中的一顆行星的普通性,然后引導復習地球的特殊性,即復習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從內(nèi)外兩個角度出發(fā)幫助學生建立概念關系圖。
圖1
2.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
教師從兩個角度出發(fā)復習講解:太陽輻射為地球提供光和熱,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3. 地球的運動:自轉、公轉的特點以及其關系
師生共同在公轉圖中繪出自轉和公轉的方向,教師帶領同學復習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其他特點,包括周期、速度等。由兩者的關系出發(fā),引出黃赤交角與二分二至。教師在板圖中需要示范并幫助學生學會判斷二分二至的方法,包括從直射點的位置以及特殊的天文現(xiàn)象判斷等。
4. 晝夜交替及其變化
地球是一個既不發(fā)光、也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通過這樣講述結合板圖繪出晨昏線L,分晝夜半球,隨著地球不停的自轉,形成晝夜交替現(xiàn)象。通過拋出“判斷H地的晝夜長短情況”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回顧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分同地不同時,同時不同地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
5. 地方時與區(qū)時
復習回顧地方時的概念與特點。通過拋出“計算T1~T4的地方時”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地方時的相關特點,如經(jīng)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等,計算出T1~T4的地方時分別為24時(零時)、6時、12時、18時。
6. 物體水平運動的方向發(fā)生偏轉
通過師生判斷水平運動的物體沿A到B到C的偏轉方向,復習回顧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規(guī)律即“南左北右赤無偏”。判斷的時候,與學生一起伸出雙手,共同實踐左右手法則,強調(diào)一些易出錯的細節(jié),比如需要掌心朝外;四指指向與物體水平運動的方向一致等。
7.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通過比較O、P、M、N四地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得出正午太陽高度O>P>M>N。師生共同回顧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比較出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以及最值規(guī)律。
8. 四季和五帶
師生共同回顧自轉和公轉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義:四季和五帶。
圖4
圖5
圖6
圖7
這幅板圖的信息量很大,教師需講清楚各部分圖的地理含義。
1. 地質(zhì)構造:斷層和褶皺
判斷乙丙丁的地質(zhì)構造類型,乙為斷層、丙為褶皺中的向斜、丁為褶皺中的背斜。復習回顧地質(zhì)構造中的兩大基本類型,褶皺和斷層,分析判斷依據(jù)以及相關的地形特點及其代表。具體展開講述涉及斷層中的地壘和地塹、褶皺發(fā)展過程中的倒置地形,由倒置地形引出外力作用和內(nèi)力作用。
2. 自然條件對城市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
結合戊河流,分析河流流域中的1、2、3三個地方哪些地方最有可能發(fā)展為城市。判斷結果1位于河源,地勢險峻,不利于發(fā)展城市,2位于河流匯合處,3位于河流入??谟锌赡馨l(fā)展為城市。總結回顧城市發(fā)展的條件,包括地形上特大城市大多位于瀕海、瀕湖或沿河平原地區(qū)、氣候上大城市都分布在中低緯度地帶和氣候條件較優(yōu)越的沿海地區(qū)、水上城市多位于河流入??谔帯⒑恿鲄R合處等和礦產(chǎn)的影響。
3. 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分析位于20°N的甲山隨海拔升高其植被類型的變化以及自20°N向北和向西植被類型的變化規(guī)律,師生共同將植被類型填入到相應的板圖位置上。這三個小問題其本質(zhì)是帶領學生復習地理環(huán)境的地帶性規(guī)律,包括三個地帶性,緯度地帶性、經(jīng)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結合板圖,具體講解這三個地帶性。隨之引導講述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規(guī)律。
這兩個案例的共同特點都是將章節(jié)內(nèi)相關的知識點綜合到一幅板圖中,通過有效的邏輯關系最大效率地提高了師生的復習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注意時間中充分回顧了課堂復習目標制定的知識范圍。筆者前后構建了不同的復習課堂,課后回訪中了解到學生對比之前的以PPT為核心的復習課堂,認為地理版圖課堂對其更有吸引力,知識點鞏固的更為牢靠。
[1] 宋濟平. 簡易中學地理教學板圖板畫基本功[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1990(2).
[2] 孫景娜, 蘇林茹. 談新形勢下的板圖教學[J]. 教育探索, 1998(6): 40.
[3] 李建成. 新課程下地理版圖教學的探討[J]. 中國校外教育, 2010(8):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