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
為政要想清正有為無是非,拒賄也算一門“必修課”,而古代廉吏的拒賄“妙術”,對我們不無啟發(fā)。
唐代白居易不僅是一位著名詩人,還是一位清正廉潔的官員,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通過自己的詩歌作品,向社會公布個人收入與財產(chǎn)的古代官吏。剛入仕途時,白居易擔任政府機關校書郎,是個抄抄寫寫的“文秘”,他在詩中說:“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難大用,典校在秘書。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余,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不久,因表現(xiàn)不錯,升為左拾遺,工資翻了一番,作詩:“月慚諫紙二千張,歲愧俸錢三十萬。”接著,外派到蘇州任刺史:“十萬戶州尤覺貴,二千石祿敢言貧。”隨后,白居易調(diào)回京城,為賓客分司,工資已是他剛入仕時的十倍:“俸錢八九萬,給受無虛月?!弊詈?,為太子少傅時,工資最高,而且工作還相當清閑自在:“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閑人?!钡搅送砟?,他回到洛陽頤養(yǎng)天年,領到原來月薪百分之五十的養(yǎng)老金:“壽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卑拙右子眠@樣的方式,不讓別人有行賄的機會,也不給自己留下受賄的空間。
北宋宰相王安石善于詩文,一個地方官以為他肯定喜愛“文房四寶”,于是給他送去一方名硯,并當面對他說:“這方硯少有!”王安石問:“好在哪里呢?”那人答曰:“呵之可得水!”王安石一口拒絕,笑吟道:“縱得一擔水,又能值幾何!”對方見狀,不得不帶著硯石羞愧地溜之大吉。
明朝時李汰才華橫溢,頗受朝廷重用。他雖然身居要職,但在錢財面前毫不動心。一次,李汰到福建省主持秋試。抵閩后,許多考生連夜上門行賄通路,被李汰一概拒絕。第二天,在科場的門上,高懸著一塊大匾,上面題詩一首:“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貧。莫言暮夜無知者,怕寒乾坤有鬼神?!?/p>
永樂年間,監(jiān)察御史吳訥奉命赴貴州巡視,返京途中,貴州地方當局派人追送百兩黃金。吳訥不啟封,揮毫在禮盒上題詩回絕。詩曰:“蕭蕭行李向東還,要過前途最險灘。若有贓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間?!毖韵轮?,即使你勉強塞給我了,到前邊我也要扔掉,絕不會收受帶回。持金者無奈,終于悻悻而返。
清代張伯行在福建和江蘇任巡撫、總督時,極力反對以饋贈之名行賄賂之實,并寫過一篇禁止饋送的檄文:“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事,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此文言簡意賅,浩氣凜然,表現(xiàn)了他對拒禮拒賄的深刻認識。這種嚴格自律,堂堂正氣,使行賄送禮之輩望而卻步。張伯行正是憑借著這種堅定的為官立場,成了“清廉剛直,政績卓著”的楷模,從而彪炳史冊。
自古以來,拒絕賄賂的方法很多,有的棒打喝止,有的題文自勉,有的明白警告,有的厚謝婉拒。我們從古人這些拒賄的不同方式中可以看出,拒賄關鍵是自己要樹立“以廉為美,以貪為恥”的人生態(tài)度,才能做到“風吹云動星不動,水漲船高岸不移”;才能始終保持一顆廉潔奉公之心,干凈做事,清白做人。
(編自中華勵志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