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那些天,央視在“新聞聯(lián)播”里播出自己的系列節(jié)目:你幸福了嗎?
在浙江海寧錢塘江觀潮現(xiàn)場采訪,一位埋頭撿垃圾的老漢進入采訪視域。年輕男記者手拿話筒上前搭訕:“大爺,打擾一下,您在收瓶子是吧,您今天上午收了多少瓶子了?”
老漢看見話筒,同時看到了鏡頭,他朝攝像師點點頭,清晰地吐出幾個漢字:“七十三歲?!贝鸱撬鶈枺^眾一頭霧水。其實,他是自動進入了央視新聞模式:多大歲數(shù)?家里幾口人?幾畝地?收入多少?記者一摁開關,便一股腦兒噴出來,這是一樁國民的無償義務勞動。
記者順著老人的話念叨了一句:“七十三歲了是嗎?”
老人以為在問自己的收入,趕忙回答:“一瓶一角錢?!?/p>
記者繼續(xù)沿著自己的既定程序發(fā)問:“您收了多少個瓶子了?”
他以為老人很樂意回答這個問題,可等到的答案卻出乎意料:“我現(xiàn)在是吃著政府啊,吃了政府的低保,650塊一個月,政府好。”老人一口氣把記者想要的都端出來了,他以為這樣便可交差,可以繼續(xù)撿拾瓶子了,那才是正經(jīng)營生啊。
記者顯然被弄暈了,對一個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年輕的他似乎難以駕馭,但他覺得老人如此夸獎政府,就順理成章直奔主題:您覺得您幸福嗎?
“我耳朵不好。”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回答!以常情揣摩,如此高齡的老人,大都耳背,在海潮聲和人聲的喧嘩里,恐怕很難聽清記者在說什么。所以,這個回答可謂“實話實說”,無一絲機鋒。若把老人理解為一個有趣的反抗者,就太有意味了——-他故意不正面回答提問,把難堪甩給記者:我聽不清楚你在說什么,你問得太可笑了。
我相信這是采訪實錄,央視如此播放,說明他們認可老頭是“實話實說”,覺得真實,會打動人,而且認為自己已經(jīng)圓滿完成“走轉(zhuǎn)改”(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任務,采訪對象不是清晰準確地說出了采訪者要套出來的答案嗎?—-—“政府好?!?/p>
播出來后的反響是他們難以理解的。稍有智商的都把這看成了一出喜劇。
《幸福了嗎?》是央視名主持白巖松一本自傳的名字,本身含有白氏自我譏諷的味道,如今被發(fā)展成一個每日一問的常規(guī)欄目。一個事關個人隱秘感受的話題,在青天白日下做成色誘炮彈,打向一個個弱勢個體,本身便有幾分滑稽意味,從“我姓曾”到“我耳朵不好”的幾則“問與答”,構(gòu)成黃金周期間吊詭的風景,在蝗蟲般聚集的諸多旅游場景面前,生發(fā)出別樣的意思來。
你幸福嗎?觀看“風景”的人,哪個又能說自己不幸福呢?
(摘自《公民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