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杰
在古代,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庶民百姓,對于日常家居中的床,都相當重視和講究。相比現(xiàn)代人近乎拼命的“快節(jié)奏”瘋狂,古人因社交的匱乏,是一種慢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自然有大把的時間用來修身養(yǎng)性。古人睡覺有大睡和小睡兩種,具體表現(xiàn)在睡眠和臥具上就有多種層次和說法。大睡自然是晚上正式的睡眠,小睡則是午睡和小憩,影視作品特別是明清時代背景的布置上,我們常??吹降牧_漢床便是小睡的標準臥具。不過有點奇怪的是,羅漢床不僅可以用來小睡,還可以用來待客,跟東北熱炕有異曲同工之妙。清茗一杯,邀君與眠,妙哉!
今日在一藏友家中品鑒一品相上等的羅漢床,從鼓腿彭牙的羅漢床腿即可看出典型的清代風格,雖然蒙塵,細細審之,卻不乏吉光片羽的鋒芒。明清羅漢床有很大的區(qū)別,首先就床腿而言,清式為鼓腿彭牙,即有較大的彎曲度;而明代挖缺腿足,比較含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部分清代羅漢床會用一些大理石作圍子,明代絕對沒有的。
古人言則之乎者也,行則三揖后定,羅漢床之稱似乎不太雅致,稍顯俚俗,似難登大雅之堂。為何要稱作羅漢床?至今尚無令人信服的解釋。有人推測與明人所稱彌勒榻有關,但彌勒榻是大型坐具,短不能臥;而羅漢床也是坐的功能大于臥的功能,所以此說不能成立。隋唐以前古人的生活習俗是席地坐,如今日韓兩個國家席地而坐的傳統(tǒng)都是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雖然那時沒有羅漢床,但坐相還是要講究的,孟子老人家曾因為妻子伸開雙腿隨意而坐,便吵著要休妻。這也不能怪孟夫人,跪坐畢竟難受,而且不符合人體力學。歷史發(fā)展,更多的智慧用于服務生活,坐的也就越來越舒服,宋以后演變?yōu)榇棺阕?,但盤腿打坐的習慣一直保留著。于是,便有了彌勒榻、羅漢床之類仰能坐俯能臥的休憩臥具,成為適應國人舊俗而保留的家具品種,而且堂而皇之地擺上廳堂。
上得廳堂,下得酣眠,如此功用,自然皆大歡喜,很受當時人喜愛。自唐至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以來,通覽歷朝歷代的繪畫作品,頻頻可以見到古人以榻或羅漢床為中心待客的場面。明代以來,特別是在清代,這種禮儀已成定式。清朝以前,甚至民國初年,國人待客的最高級別一直在床或炕上。所以到了這個時候,榻和羅漢床的主要功用不是睡臥,而是待客。簡而言之,不光圖舒服,還圖一個臉面。
因此,羅漢床由樸素向華麗發(fā)展,逐步強調自身的裝飾,普通木材已經不能滿足達官貴人的需要。明清兩代,紅酸枝與小葉紫檀、黃花梨并稱為宮廷專用的“三大貢木”。擁有一套“三大貢木”羅漢床可能就相當于今天的一套“達芬奇”家具一樣有“品味”有“格調”吧。不過,名貴家具比不得普通木材,那是要精心保養(yǎng),日日打磨的。
即便如此,官宦人家也無所不用其極,極盡所能搜羅名貴木材聘請能工巧匠制作羅漢床,一為裝點門面,二也是為了自己舒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