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后飛
【摘要】從探索式的教學方法闡述針對學生思維方式的數學教學模式,旨在說明學生思維訓練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探索式 思維空間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重在知識的傳授,教學中強調對數學概念、法則、性質、公式的灌輸解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這些知識的產生、發(fā)展、形成和應用過程的揭示和探究,沒有將這一過程中豐富的思維過程挖掘出來,也沒有將知識中蘊藏的豐富的思想方法加以暴露。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新課程的全面展開,關于新課程模式的探索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不少教師認識到數學教學應轉向“數學思維活動過程”的教學。在這一“活動過程”的教學中,教師用探索式的手段,暴露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規(guī)律的探索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及方法的思考過程等。讓學生有自己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在主動參與中,通過操作和實踐,由外部活動逐漸內化,完成知識的發(fā)展過程和“獲取”過程,使學生學會知識,并應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本人把自己做法做個總結。
1 數學基本概念的教學
數學概念是人們對數學現象和過程的認識在一定階段上的總結,是以精辟的思維形式表現大量知識的一種手段。2006年7月,我有幸在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傾聽了華師版教材編寫者單樽教授,省數學教研室李善良老師,南師大葛軍教授的講學。專家對概念的把握原來就是“退”——把概念“退”到最基本、最簡單、最實質的能描述出來的本質。這恰好就是我們有時候在納悶的事:為什么書上的黑體字的概念少了?
在實際的數學概念教學中,我并沒有把老教材上的概念再重述一遍,然后解釋解釋就完事,我首先暴露概念提出的背景,暴露其抽象、概括的過程,教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講出來就認為達到要求,最多把具體的地方再作修飾。例如講《圖形的對稱》,老教材上長長的三段黑體字就是對稱的概念,老教師肯定還記憶猶新。我們的學生背住概念有用嗎?不理解肯定不會。我從教材給出的簡單對稱圖形開始描述規(guī)律,讓學生自己尋找生活中的對稱讓全班同學判斷,我只作評判員。有一個學生到最后還說出“我爸爸的眼睛不太對稱”這樣讓我背地都竊笑的例子。最后拿出了我們張家港人自己出的《對稱剪紙》,讓學生自己從實踐中探索,有的學生到最后不看書也能剪出漂亮的窗花,還在小范圍內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好評??梢哉f,這一節(jié)內容讓學生體會到了什么是數學概念,什么叫“做數學”。
2 性質、定理探索過程的教學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互動,合作學習的活動,教師的“教”是為了誘導學生的“學”。中國科學院林群院士在給我們的講學過程中,反復提到和學生一起進行“研究型的發(fā)明”,即在教授性質、定理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有發(fā)自肺腑的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現。在教學過程中,我常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利用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新知識,發(fā)現新規(guī)律。例如,講“平行線的性質定理”時,先畫圖,然后讓學生找相等的角,然后說明理由,寫完角相等,就歸納出3條性質定理了。這樣不是讓學生先記定理然后找等角,而時先有等角的直觀概念得出的定理,以后就這么用了!這對學生加深理解舊知識,掌握新知識、培養(yǎng)學習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采取發(fā)現學習、探究學習與研究學習等主動學習方式,是新課程觀下學生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狀態(tài),才能真正地深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在知識內在魅力的激發(fā)下,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認知沖突,主動地投入到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形成的過程中,嘗到了自己探索數學規(guī)律的樂趣。
3 重要思維方法過程的教學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的邏輯性強,首先反映在系統嚴密、前后連貫上,每個知識都不是孤立的,它既是舊知識的發(fā)展,又是新知識的基礎。例如,有這樣一個開放題:一種螃蟹,從海上捕獲后不放養(yǎng)最多只能存活兩天,如果放養(yǎng)在塘內,可以延長存活時間,但每天也有一定數量的蟹死去,放養(yǎng)期內蟹的個體重量基本保持不變。
有一位名師這樣看待學生的思維方式:“最好是思維超前,思維領先,這是上策。聽中有思,思中有聽,聽思同步,這是中策。思維不集中,思維滯后,這是下策”。課堂上老師設計的思維訓練題必須是學生獨立思考的,課前要把題目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否則,學生在上課的時候,老師的設問有些學生往往反應不過來。降低了他們上課的質量。當然,老師課堂上問的問題要有很大的彈性,從而可以滿足各種學生的要求。另外,老師課堂上設計的思維訓練題不要太難,否則,大部分學生聽不懂,學生不敢去想,這無疑會浪費學生的時間。
4 習題課的教學
有些老師講習題課時,題目抄完,就急于代替學生思考,把一些計算或解題的方法和盤地教給學生,成績好的學生早就沒有新的想法了,不好的學生還沒有來得及思考,這種教學,學生吃的是現成飯,學得快,忘得也快,更談不上自己去尋找方法。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只在教學重點的地方設問,在關鍵處啟發(fā),然后讓學生動腦、動手尋找方法解決問題。思考過程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過程,我不僅要求學生勤于思考,而且還要善于思考。
新課改將一節(jié)課分成三個等第: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專心聽講,能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叫“安心課”;學生積極回答老師的設問,積極思考質疑,叫“專心課”;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師生互動積極,并有共同探索和形成知識的過程,叫“熱心課”。這三個層次的劃分的依據就是“一切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理念。習題課的教學有的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安心”的層次上,不能使教學質量有大的提高。
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一起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教師是合作學習的引導者,問題情景的設計者,激勵了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學生可以在情景教學中通過廣闊的聯想,適當的引伸,大膽的猜想、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學生不僅學到了新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舉一反三的創(chuàng)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