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銀
【摘 要】傳統(tǒng)上,人們認為油畫是西方傳統(tǒng)的藝術門類,它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輝煌的發(fā)展歷程。從古至今,無數(shù)偉大的藝術家留下了眾多名作,它們至今還吸引著全世界藝術愛好者前往朝圣。但是在中國很多重要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油畫同樣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內(nèi)容,盡管它是在近代中國才逐步興起并繁榮的。
【關鍵詞】油畫 中國 傳統(tǒng)油畫 干性油
在我國古代的許多重要文獻(如《周禮》《髹飾錄》《天工開物》《齊民要術》等)中都可以查到中國古代油畫的相關記載。中國傳統(tǒng)油畫形制既有獨幅的絹帛油畫、木板油畫相對為純藝術的油畫,也有以修飾實用物品為主要功能而廣泛結(jié)合在古建筑木構(gòu)的平棋、板壁、門梁,以及各種生活器具上的油畫。
我國史料對油畫的記載可追溯到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代,文獻揭示了油畫是中華民族民間古老的重要傳統(tǒng)畫種,它服務于宮室和民間,大到王侯的亭臺樓閣建筑,小到日用器具的美飾。我們熟悉的“油畫”、“油色繪”和“密陀繪”等稱謂也早已存在于西漢及其后的史料文獻之中。從一些考古發(fā)現(xiàn)推斷,在實踐中使用油彩繪畫可能更早,甚至早到新石器時代出土的以油色所作的彩繪陶圖案。油色繪在周代時就已經(jīng)發(fā)展成完整的繪畫形式?!吨芏Y》中記有:“山國用虎節(jié),土國用人節(jié),澤國用龍節(jié),紫檀木畫其形象,御筆親金書以賜重臣,碧油籠之。”這是迄今所見關于碧油罩明技法最早的文字記載。
實際上,中國古建筑的彩繪裝飾中多用油色繪技法。距今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營造法式》中就有古代桐油的煉制和彩繪罩油的技法與相關程序的詳細記載。十六世紀中期的明代《髯飾錄》亦記載了有關古油畫諸技法?!恩埏椾洝肥且徊靠偨Y(jié)中國古代髹漆工藝經(jīng)驗的巨著,總結(jié)了中國古代用漆、用油以繪制漆畫、油畫及漆器制作和各類裝飾技法。其中記載:“金細勾彩油飾者”,“又金細勾填油色”,“油飾,即桐油調(diào)色也,各色鮮明”“描油,即油色繪也。其紋飛禽走獸、昆蟲百花、云霞人物,一一無不備天真之色。如天藍、雪白、桃紅則漆所不相應也。古人畫飾多用油,今見古祭器中有純油色油紋者”“油清如露,調(diào)顏料如露在百花上,各色無所不應。見正色而卻呈繪事也?!睍杏葟娬{(diào)欲鮮彩圖唯油畫表現(xiàn)景物“各色無所不應”,而新鮮明凈的淺色“則漆所不相應也”,因此“古人畫飾多用油”,這樣才能保證所繪圖畫色彩效果比用漆繪制色度高、鮮艷悅目。
另外,明代巨著《天工開物》中對膠彩畫的弊端也有清晰的闡釋,其認為膠彩附在木質(zhì)器皿上易為木質(zhì)纖維吸收而色彩會呈現(xiàn)粉濁,且附著力不強易風化脫落,更不適于在建筑木構(gòu)、木板、門畫、舟車、旌旗、帷幔和服飾彩繪上。因此,在古代中國服務于實用的膠彩畫應次于“漆畫”,而漆畫的材料“漆”,本身是從富含樹脂的落葉喬木所得,與空氣接觸后呈褐色,很難制作出鮮明的淺色顏料,“即漆工以鮮物采,唯入桐油調(diào)則顯,入漆亦晦也”。因此,對于各種繪事中要求的新鮮明凈的淺色“則漆所不相應也”。
有關我國古代傳統(tǒng)油畫的記載,清代著名學者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之中曾記載當時京都的部分宋、元時的絹、帛油畫內(nèi)容。康有為遍游歐亞畫廊,對中西方的繪畫有深刻而獨到的鑒賞力,他的書中記載:“宋畫:易元吉《寒梅雀兔圖》,立軸,絹本,油畫逼真,奕奕有神。趙永年《雪犬》冊幅一,絹本,油畫,奕奕如生趙大年弟,以畫犬名者可寶。龔吉《兔》冊幅一,絹本,油畫。陳公儲畫《龍》冊幅一,絹本油畫,公儲固以龍名,而此為油畫,尤足資考證。以上皆油畫,固人所少見。沈子封布政久于京師,閱藏家良多,面嘆賞驚喜,詫為未見。此關中外畫學源流宜永珍藏之。元畫:高暹《馬》,冊幅,亦油畫,與前各油畫合冊,寫瘦馬迫真,珍品?!辈⑶疫M一步認為,由于歐洲15世紀之前沒有油畫,故而是馬可波羅將中國的油畫傳到歐洲才形成今天的歐洲油畫。對古代中國油畫有很深研究的秦長安先生認為,古代中國的傳統(tǒng)油畫多為絹帛油畫,今天卻所見不多,而古代的絹帛畫中,有不少佳作應該是中國的傳統(tǒng)油畫,只不過沒有人去化驗鑒定。他甚至很肯定地認為我國現(xiàn)存的戰(zhàn)國帛畫以及譽滿中外的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都是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油畫的珍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油畫,只是這些繪于絹帛之上并陪葬在地下的畫寶早已失去原油畫表面的光澤,但是它們并非膠彩畫,也非漆畫,而是古代油畫。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中國古代最早發(fā)展的彩繪為油畫,而從歷史的角度看,一向被認為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山水畫則是后來才形成的“新”傳統(tǒng)。
中國的古代文獻不僅記載了中國古老的油畫傳統(tǒng),而且對于所使用的油也有比較明確的記載,記載的油畫用油主料為干性植物油(主要有亞麻仁油、核桃油、桐油),這與現(xiàn)在的油畫可油是一致的。
一般而言,現(xiàn)在油畫繪制中使用到的液態(tài)物質(zhì)總的來說可分四類:松節(jié)油等揮發(fā)性溶劑;亞麻仁油、核桃油、罌粟油等干性植物油;達瑪油、達瑪上光油等樹脂溶液,以及含有油和水的混合物乳液。其中,干性植物油是油畫顏料中真正起媒介劑作用的。也就是說,干性植物油是油畫的主要養(yǎng)料,其他都是配料。在古文獻記載中,中國傳統(tǒng)油畫使用的干性油料主要為大麻油、荏油(又稱紫蘇油,含有豐富的a-亞麻酸)、胡桃油(即核桃油,人們原以為核桃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非我中土原有產(chǎn)物,故稱胡桃,但1972年距今約七千多年的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胡桃,修改了所謂漢代核桃為張騫引自西域的說法)、桐油和罌粟油等數(shù)種。據(jù)考,我國遠古遍植桑麻,秦漢之先已多取大麻油、荏油彩繪。漢代《四民月令》、北魏《齊民要術》等文獻中均有關于古代“油帛”、“油衣”的記載?!坝筒奔捶褐附伈惋?。《齊民要術》稱“茬油色綠可愛,為帛煎油彌佳。茬油性淳,涂帛勝麻油”。證明了古時用茬油、麻油調(diào)色涂繪于帛已甚為普遍。
《北史》“列傳”之《祖挺傳》記載:“除挺……尋遷典御,又奏造胡桃油?!薄巴ι茷楹矣鸵酝慨?,乃進之長廣王。”后長廣王即是祖挺,他能制作胡桃油,而且擅長胡桃油作油畫,并將其畫作進獻給北齊武成皇帝長廣王,此畫應為宮廷絹帛油畫。
桐油原產(chǎn)于中國,它是一種優(yōu)良的干性植物油,用途極為廣泛,具有干燥快、光澤度好、附著力強、耐熱、耐酸、耐堿、防腐、防銹等特性。桐油用于中國傳統(tǒng)油畫是從唐代開始的并延續(xù)千年,至今民間仍有以桐油繪門神、祠廟、漁船龍鳳飛天及歷史、神話故事。門畫乃中國傳統(tǒng)油畫的重要形式,它延續(xù)久遠且的群眾喜聞樂見。唐代的彩繪門畫主要是桐油彩繪,有直接在門板上畫的門畫,也有在貼于門板之上的麻布上繪制的門畫,繪制手法有鮮明油色的厚涂,也有的是渲染與勾線結(jié)合,或配以貼金和描金工藝。
中國早期髹漆配色用油中桐油占有重要的比重。關于“油桐”植物的最早記載見于唐代醫(yī)書《本草拾遺》,宋代醫(yī)書《本草衍義》中始述及“桐油”。而“桐油”取代其他的油成為油漆的主要原料,應不會過多地早于南宋。之前髹漆配色所用油多為荏油、大麻子油,胡桃油等。關于古代桐油的煉制和彩繪中的罩油技法,在北宋的《營造法式》中有詳細的記載。桐油的煉制為:“用文武火煎桐油令清,先爍嚶令焦,取出不用。次下松脂,攪候化。又次下研細定粉……”其中,記載桐油的用途主要有“合金漆用”。在這里,也暗含有金漆在宋代普遍用于建筑的裝飾之意。“施之于彩畫之上”、“亂絲揩搌”,又提示我們桐油還可能有待彩畫干后將其整體籠罩一遍,使彩畫光亮耐久的用途。“處不見風日”處桐油用量增加,則暗示了桐油的防腐、防蛀功能。“其黃丹用之多澀燥者調(diào)時入生油一點”,則顯示了桐油用于調(diào)色的功能。
古代傳統(tǒng)油畫技法歷史悠久,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有大量的文獻記載,這些文獻一方面為我們了解這門古老的繪畫技藝提供了直接線索。另一方面,也為我們提供了比較東西方古代繪畫技術之異同提供了材料。這些材料向我們揭示了古老的東方文明,同時也為我們提出了問題:是東西方各自發(fā)明了油畫技術,還是通過一定的交往使東西方之間在技術上有傳播?考慮到中國有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還有馬可·波羅在中國的多年生活后回到意大利,這之間或許有一定的文化和技術的傳播,又或許中國和印度之間在佛教的聯(lián)系中附帶著油畫技法的傳播,這都是可能的,只是還沒有具體證據(jù)來證明這個推論。
參考文獻
[1]〔明〕黃成.楊明注.髹飾錄[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泰長安油畫之發(fā)明與中國傳統(tǒng)油畫考[J].新美術,1994(2)
[3]康有為.康有為先生墨跡[M].中州書畫社,1983
[4]〔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三)[O].
[5]〔唐〕李白藥.北齊書·祖挺傳(卷三)[O].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