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牛津大學每年夏天都會舉辦一個“食物研討會”,全世界的學者提供論文,從方方面面講述食物。這個研討會舉辦了30多年,歷年的論文都結成一個集子,我在網絡上找到了歷年論文的合集,其中有一年的研討主題是食物和道德,一位意大利學者寫了篇論文,叫“意大利尊重二手面包的傳統(tǒng)”。文章說,17世紀和18世紀,意大利有很多窮苦人,他們家里沒有烤面包的爐子,只能借富裕人家的爐子,一周烤一次面包。等面包變冷變硬之后,他們就用水做面包湯喝?,F在,意大利菜和西班牙菜中還有改良版的“面包湯”,就如同上海菜里的“菜泡飯”一樣。意大利南方依舊有尊崇面包的傳統(tǒng),如果面包掉到地上,要立刻撿起來,胸前劃十字,口中禱告。
另有一篇論文講的是澳大利亞的紅肉運動。上個世紀50年代,澳大利亞政府開始統(tǒng)計民眾的食肉量,人民要吃好,肉食很重要。澳大利亞人民有條不紊地吃肉,高的時候平均每人每年吃120公斤,低的時候是90公斤,大體在這個區(qū)間。60%左右的消費者每周吃4次以下的紅肉,11%的消費者每天都要吃1次紅肉。到了新世紀,政府發(fā)現了問題,澳大利亞人民愛上吃雞了,每人每年要吃掉33公斤的雞肉,世界頭幾名的水平,牛肉的平均消費降低到37公斤。羊羔肉和羊肉也呈下降趨勢。澳大利亞牛羊豐富,豐富到什么程度呢?據說,1847年的時候,一磅牛肉比一磅面包還便宜,當時政府宣傳“一天吃上三頓肉”的生活方式,英國窮人還不如流放到澳大利亞去呢。到1897年,有一位澳大利亞名人說,“吃肉簡直是澳大利亞人的一種宗教”。他們的人均紅肉消費量一直是世界第一。
政府調查紅白肉的變化,是移民增多了,移民吃紅肉少?還是肉食品加工發(fā)生了變化?在物流、儲存、快餐等環(huán)節(jié),是不是雞肉做得比牛肉更好呢?調查得出結論是,人民覺醒了,不想攝入太多脂肪,白肉比紅肉更健康更有營養(yǎng),所以民眾舍牛取雞。澳大利亞肉與畜牧業(yè)MEAT & LIVESTOCK協(xié)會決定反擊,捍衛(wèi)澳大利亞牛羊肉在國內及國際上的名譽。AML是個很有實力的組織,它們的對手是素食主義者、環(huán)保組織、動物權益組織,AML在2004年雇用了一位明星,此明星原是橄欖球選手,后來是脫口秀主持人,電視廣告中,他站在澳大利亞國旗前面,背景音樂是澳大利亞國歌,他深情款款地說,我們要重拾傳統(tǒng),珍愛我們的牛羊肉,在禽流感的威脅下,吃我們出產的羊羔肉和牛肉吧!AML大肆宣揚羊羔肉乃是澳大利亞“國肉”,在國慶假期里最適合燒烤羊羔肉,愛國就要吃羊羔肉等等。到了2005年,羊羔肉年銷售額達到了17億澳元,比之5年前增長了6億。
這還不算完,AML又雇傭了一位演員,以500萬澳元發(fā)動公關戰(zhàn),這次主攻家庭主婦,要讓她們購買更多的牛肉。協(xié)會調查發(fā)現,“生來要吃肉”這個觀念在人民中動搖了,只有44%的調查者認同這一觀念,其中婦女和30歲以下的年輕人比例更低。他們確定宣傳戰(zhàn)的主題叫作“進化”,協(xié)會找來一堆科學數據,表明牛肉才能促進大腦發(fā)育,吃牛肉的孩子有更大的大腦,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每周都要吃三到四次牛肉。在第一則電視廣告中,演員內爾以科學家的口吻說:“如果我們的先人不是吃了那么多牛肉,我們的大腦不會像今天這么大。”這則廣告用到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吃肉的猿人變成了人。第二則廣告訴求于聰明,吃肉的孩子能回答出老師的問題;第三則廣告是強壯,吃肉的孩子能一下子推倒那些吃土豆的孩子。素食者不干了,他們沒錢做廣告,但他們要跟AML打官司,最后,政府的廣告主管部門叫停了AML的宣傳戰(zhàn)。
牛津大學的食物論文都可以在網上找到,每一篇論文并不長,但合起來就是一本書。有一年的論文題目是雞蛋,學者們從文化史、建筑史等方面論述雞蛋的偉大意義,待我看完“食物和道德”那一輯,我打算好好研究一下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