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在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三維課程目標。在現代科學中,靜與動、曲與直、變與不變、部分與整體等辯證關系,都需要用極限思想去理解。對于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避免形上學的思維模式都有積極作用。教科書的宗旨是“滲透”“極限”的方法性、觀念性的。向學生傳遞一種思考方法、一種科學的視角、一種科學的品位。
1、滲透“在極短時間內的平均值可以是這極短時間內某時刻的瞬時值”的科學思想
速度有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之分,兩者相比,平均速度比較容易理解。即真實的位移△x與真實時間間隔△t的比值。瞬時速度在教科書中,采用這樣的觀點說服學生:在時間間隔△t較小的情況下,平均速度能比較精確地描述物體的快慢程度?!鱰越小,描述越精確,因此當△t很小很小時,就可以認為△x/△t是物體在時刻t的瞬時速度。在這里滲透了極限思想,但并未要求學準確地從極限的意義上去理解瞬時速度度概念。
在教學速度方向時也就可以利用極限思想去分析。如圖過A、B兩點作直線,設想B點逐漸向A點移動,這條割線的位置不斷變化。當B點非常非常接近A點時,這條割線就叫曲線在A點的切線。我們就可說:質點在某點的速度,沿曲線在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例如:如圖是測量某物體的速度時打點計時器打出的一條紙帶,我們要測出在E點時的速度,用刻度尺測出DE間的位移及對應的時間△t,再利用v=△x/△t求得紙帶在這兩點間的平均速度v=△x/△t,用這個平均速度代表紙帶經過E點時的瞬時速度。
說明:△x/△t可以大致表示E點的瞬時速度,D、F兩點離E點越近,算出的平均速度越接近E點的瞬時速度.然而D,F兩點距離過小則測量誤差增大,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取這兩個點。
又如:做一做:估算照相機的曝光時間
有一種“傻瓜”照相機,其光圈(進光孔徑)(課本P45)隨被攝物體的亮度自動調節(jié),而快門(曝光時間)是固定不變的。為做測某架““傻瓜”照相機的曝光時間,實驗者從某磚墻前的高處使一個石子自由落下,由于石子的運動,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條模糊的徑跡。
已知石子從地面以上2.5m的高度下落,每塊磚的平均厚度是6cm,試估算該照相機的曝光時間。
從問題提出方式來看,明確是要求估算。曝光時間很能短,石子下落的長度除以快門開啟時間認為是石子的速度,石子下落的長度可以利用圖中AB的長度與磚的平均厚度的對比計算出來。
2、滲透“一個變化過程在極短時間內可以認為是不變的”的科學思路
在力學中,一個變速運動在極短時間內可以當做勻速運動來處理,一段變力做功在極短位移內可以當何故恒力做功來處理;在電磁學中,一個變化的電場(或磁場),在極短時間內可以把它當做恒定電場(或磁場)來處理,這常常是對復雜物理問題的一種科學方法。
問題:一個物體以2m/s的速度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1m/s2,求經過4s運動的位移。
思路:將運動分成時間相等(⊿t)的若 干段,在⊿t內,將物體視為勻速直線運動,每段位移之和即總位移。
探究:取⊿t 內的初速度研究
①、將運動時間二等分, 即認為⊿t=2秒內為勻速運動。
學生活動:請學生計算兩個小矩形的面積,用這個“面積”表示位移
教師:運算結果是偏大還是偏???
學生:偏小。 從以上實例看出,雖然在教學中不提極限、積分的概念,也應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極限,什么是積分。但應重視其思想的滲透,使學生領悟其方法,以便在探究學習中提高學習物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