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詩經(jīng)》名作《邶風·凱風》中“睍睆”一詞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這些說法大體可分成兩派,一方認為這是模擬黃鳥的鳴叫聲,而另一方則認為這是描寫黃鳥明媚的樣子。筆者通過分訓二字,認為后者的可信度更高。
關鍵詞:《詩經(jīng)》;睍;睆
項目名稱:浙江師范大學課程實踐教學項目成果(編號:201129)。指導老師:首作帝
作為我國研究先秦學術和文字學、訓詁學的著名學者高亨先生的代表性著作——《詩經(jīng)今注》是如今高校中學習《詩經(jīng)》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其中《邶風·凱風》有“睍睆黃鳥,載好其音”[1]p44句,高亨先生將其中的“睍睆”一詞解釋為“黃鳥鳴的聲音”[1]p44。但筆者認為這條訓釋的正確性還有待商榷。
古往今來的訓釋中,有許多人對于“睍睆”一詞解釋與高亨相似。如現(xiàn)代學者余冠英《詩經(jīng)選》中說道:“睍睆,黃鳥鳴聲。又作‘間關。”[2]p32余先生將“睍睆”作為一個疊韻連綿詞來解釋,認為是單純的擬聲詞。其次,宋代朱熹《詩集傳》說:“睍睆,清和圓轉之意。”[3]p23這里不僅將“睍睆”解釋為一種聲音,還寫出了這種聲音清新溫和,圓潤婉轉,十分好聽,這的確符合《凱風》一詩中以黃鳥比興母親,表明母親澤披后代的用意。唐代徐夤詩《宮鶯》中說:“睍睆只宜陪閣鳳,間關多是問宮娃?!边@里將“睍睆”和“間關”對舉,就是支持余冠英和朱熹解釋的一個很好例證。另外,唐代韓愈 《贈張籍》詩中有:“喜氣排寒冬,逼耳鳴睍睆。”句,宋代梅堯臣《寄題楊敏叔虢州吏隱亭》詩中有:“花草發(fā)瑣細,禽鳥啼睍睆。”句,宋代劉辰翁《品令》詩中有“一聲睍睆,春色何曾老?!本?,明代朱鼎《玉鏡臺記·宴會》詩中有:“東風簾幙輕翻,柳外啼鶯聲睍睆。”句,清代秋瑾《偶有所感用魚玄機步光威裒三女子韻》中有:“小院佇聞鶯睍睆,舊巢留待燕呢喃?!本洌@些詩句無一不是把“睍睆”看做是一種聲音而進行運用。
然而,熟悉《詩經(jīng)》的人都應該知道,《詩經(jīng)》中除了重章疊唱的部分,甚少有語義無端重復的情況,《凱風》一詩中這種在描摹了黃鳥“睍睆”的叫聲后,又馬上接著在下一句說“載好其音”的情形,其出現(xiàn)的可能性不大。再者,《詩經(jīng)》中關于黃鳥的意象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除本詩外,《秦風·黃鳥》和《小雅·綿蠻》中,分別將黃鳥的叫聲描摹為“交交”,即“咬咬”,和“綿蠻”。黃鳥是麻雀的一種,是著名的歌唱觀賞鳥,因其會模仿灰喜鵲、沼澤山雀、油葫蘆(大型蟋蟀)的叫聲,且有些地區(qū)的人認為,會叫這“三大口”的才是佳品,故它的外號叫作“三大叫口”,現(xiàn)在的老北京人遛鳥時就經(jīng)常選擇這種鳥,為的就是聽它模仿各種鳥類的聲音。雖說黃鳥是一種善于模仿聲音的鳥,但一種鳥被與大自然關系非常緊密的古人描繪成這樣三種迥乎不同的聲音,還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從字音來看,“交交”,或說“咬咬”是標準的擬聲詞,帶上口字旁更說明其與聲音的關系密切?!熬d蠻”是雙聲疊韻詞,較之“睍睆”更符合擬聲詞的要求。從字形上看,“睍睆”二字同時運用了眼目旁,熟悉漢代大賦的人都知道,大賦在描摹一個物體的形象時,往往會大量運用與之有相關偏旁的字,如寫山時大量用山字旁的字,寫水時大量用三點水旁的字,形成“字林”的奇觀,這是作為象形字的漢字特有的視覺美,“睍睆”的兩個眼目旁或許正暗示著在商周時代,這個詞與形象有著不可否認的關系。
《毛傳》中說:“睍睆,好貌?!盵4]p84之說,這話語意模糊,存在歧義,可以解釋為美好的樣子,也可以解釋為形象美好。正如《封神演義》中說:“飛鳥睍睆,走獸兇頑?!辈恢獙ⅰ氨暠彙币辉~作何解?!多嵐{》里說:“睍睆,以興顏色說也?!笔状蚊鞔_地將這詞與形象聯(lián)系上了,而且是顏色鮮亮的樣子。唐代孔穎達的《毛詩正義》也說:“言黃鳥有睍睆之容貌?!盵4]p84
拆分來說,許慎《說文解字》指出“睍,出目也。從目見聲?!盵5]p130清代段玉裁注有“考工記曰:其爪。出其目。”[5]p130“韓詩有黃鳥。疑毛作睍睍,韓作。”的說法。[5]p130唐代韓愈《祭鱷魚文》有“低首下心,伈伈睍睍?!盵6]p369《注》說“伈伈,恐貌。睍睍,視貌?;蜃鱾]?!盵6]p369可見,“睍”字本身與形象有關。而《詩經(jīng)》中另一首《小雅·角弓》有句“雨雪浮漉漉,見晛曰消。”“雨雪浮浮,見晛曰流?!睍?、睍同音,有些版本亦作“雨雪浮漉漉,見睍曰消。”“雨雪浮浮,見睍曰流。”另外,一些文字學家也有過關于二字的論述,如宋代陸佃所撰之《埤雅》有“從睍省,霄從消省。詩曰:見睍曰消。蓋雪以微溫搏之,故散而成”。[7]而“晛”字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日見也”[5]p304,有明亮義。宋代張掄《西江月》有“尋常見睍消镕”句。周密有《木蘭花慢》“泮寒睍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間”句。民國熊十力先生的《新唯實論》中有“且見睍則雨雪自消,朝徹則生死可外,誠諦之言既敷,則依似之解旋折?!笨勺C明這一點。可以說,“晛”有明亮的樣子義,這讓“睍”字在某些情況下也就具備了這一意義。
“睆”字在《說文解字》中沒有專門收錄,但在講“睅”字時許慎說:“大目也。從目旱聲。睆,睅或從完。戶版切”[5]p130。另外,清代段玉裁在注“睍”字時也說道:“睆謂目內白翳也”[5]p130。《廣韻》有“睆,大目也”[8]p1865。宋代丁度主持編撰的《集韻》將其釋為“小嫵媚也”[9]。朱熹《詩集傳》說:“睆睆,窮視貌?!盵3]p23戰(zhàn)國時期莊子在《天地篇》中就用了這個意義,有:“睆睆然在纆繳之中”[10]p71之句。明代梅膺祚所編的《字匯》有“睆,美好貌”[11]的說法。《禮·檀弓》有“華而睆,大夫之簀與”[12]p108用的就是這個意思。《昭明文選》有“或鑠金礱石,華睆切錯”。唐代侯喜的《石鼎聯(lián)句》有“睆睆無刃跡,團團類天成”句?!缎绿茣分杏小皻J明體肥丑,據(jù)地搖頭睆目,左右顧眄,帝大笑。”可見,“睆”字也和形象有一定的關系,這關系至少比與聲音的關系要更為密切,它的意義包括美好的樣子,充實的樣子等,如《詩經(jīng)》的《小雅·杕杜》中的“有杕之杜,有睆其實”。而最重要的是,這“睆”字與“睍”在意義上有關聯(lián),都有一種明亮的樣子義,《詩經(jīng)》的《小雅·大東》中有“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本?,高亨先生集合歷代解釋,直接將其解釋為“睆,星光明亮貌”。[1]p312。宋代王安石的《耕?!酚小氨彵颂焐闲?,空名豈余匹”句,也是用了這個意義。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詩經(jīng)·邶風·凱風》中“睍睆黃鳥,載好其音”一句中的“睍睆”一詞,并不是單純描摹黃鳥的鳴叫聲的擬聲詞,此二字乃是疊韻,各自都有明亮的樣子義,合起來放在這句中,取為羽毛光潔明亮的樣子義,或更為合適,也更接近先人的原意。
參考文獻
[1]高亨.詩經(jīng)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余冠英.詩經(jīng)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朱熹.詩集傳[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4]毛公傳,鄭玄箋,孔穎達等正義,黃侃經(jīng)文句讀.毛詩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6]楊簫編.古文觀止通鑒[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7]陸佃撰.埤雅[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8]趙少咸.廣韻疏證[M].成都:巴蜀書社,2010.
[9]丁度.宋刻集韻[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0]莊周著,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
[11]梅膺祚撰,吳任臣編.字匯[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
[12]鄭玄注,孔穎達等正義,黃侃經(jīng)文句讀.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
李馳,女,浙江溫州人,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