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中央政府的衙門,有個演變的過程,按道理,制度的轉(zhuǎn)換是新的淘汰舊的,但實際上并不完全如此。比如秦漢之制,三公九卿,后來三公逐漸廢了,變成三省六部,但作為九卿遺跡的各個監(jiān)、寺卻依舊存在。直到清朝,還保留太常寺、太仆寺、光祿寺、鴻臚寺和太子詹事府,基本上都無事可做。
按道理說,六部都是有事可干的,明清由于沒有宰相,六部的權(quán)力比前朝還要大些。但是,自打1860年,朝廷被洋人逼著設(shè)置了一個總理衙門之后,所有跟洋人洋務(wù)沾邊的事都歸總理衙門管了。隨著洋務(wù)運動的推進,這樣的事是越來越多,都給總理衙門管,等于是侵越了六部的職權(quán)。其中,工部的職權(quán)被侵越得最為嚴(yán)重。隨著國勢日衰,原來可以做的皇家園林工程,也漸漸可有可無,到了戊戌變法的時候,這個部也已經(jīng)是可有可無了。變法裁撤了一些監(jiān)、寺,沒有動工部,那是因為不想有太大的動作。因為如果動了工部,就等于徹底動搖舊的科層官僚制,以西方的新式科層制取而代之了。但是即便如此,戊戌變法失敗之后,所裁撤的衙門也都恢復(fù)了。
不消說,古代官僚制的本意,當(dāng)然是要干事的。但是,由于官本位的緣故,官員本身還意味著榮華富貴,所以,官僚制還有一個養(yǎng)人的功能。不干事的閑人,也得養(yǎng)著。宋朝的閑衙門最多,因為宋朝的國策,就是養(yǎng)士,把士大夫用官職養(yǎng)起來,不讓他們到外頭搗亂。其他的王朝,沒這樣大張旗鼓,但也得養(yǎng)。于是,無事可做的閑衙門,就只能讓它們存在著。
不過,沒事干的衙門里面的人,可從來不會承認自己是閑官,即使到了皇帝那里,也是如此。大家心照不宣,假裝都很忙,勤于公務(wù)?;实垡布傺b不知情,當(dāng)他們很忙。當(dāng)然,凡事總有例外,還真就有實話實說的老實人。這個人名叫秦樹聲,進士出身,官做到工部郎中。在光緒末年,此人被外放做知府。外放官員依照慣例,皇帝得召見,于是,秦樹聲就見到了光緒皇帝和西太后。所謂的召見,也就是問幾句閑話,什么時候中的舉,進士哪科,家鄉(xiāng)何方等等。那日,西太后隨便問了一句:“你經(jīng)常到署(衙門)嗎?”按規(guī)矩,只消回答“是”或“常到”就是了。可是,秦樹聲偏偏回答:“不常到?!蔽魈蠛茉尞?,忙問為何。秦回答:“因為無事可做?!蔽魈蠼又鴨枺骸澳銈兊奶霉伲床款I(lǐng)導(dǎo),尚書和侍郎)常去署嗎?”秦答道:“也不常去,因為無事可辦。”
接下來,軍機處連忙把秦樹聲發(fā)到了地方,遠遠地派到云南曲靖做知府。這個家伙實話實說,捅破了窗戶紙,如果太后較起真來,把這個衙門撤了,多少人的飯碗就砸了。好在,西太后是個明白人,知道閑衙門養(yǎng)閑官,也是朝廷的義務(wù),并沒有深究。無事可做的工部,一直到新政中期,才合并到了商部,變成農(nóng)工商部。這個“工”字,已經(jīng)不是原本意義上的工程,而是工業(yè)了。
【原載2013年1月23日《羊城晚報·花地》】
插圖 / 進“衙門” /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