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林
南北朝齊朝有個高級干部,很得意地對人說:“我的兒子,今年十七歲了,我們從小給他的都是正面的東西,他現(xiàn)在能寫東西,文筆很好,我們還請人教他外語(鮮卑語)、請音樂學院的教授教他彈琵琶,已經(jīng)是琵琶九級了。他還是齊朝的申奧少年大使、獲得過很多獎項,以我兒子這種素質(zhì),我對他很有信心。”“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一般人聽了這個父親的話,非常羨慕??墒?,同樣作為高級干部的顏之推先生聽了這個話,不當面說什么,也不當面掃人家的興,反低下了頭,回去對自己的兒子們說:“要是按照這樣的成長路子,就是做到部長總理級的大官,我也不羨慕?!?/p>
顏之推對兒子們說,這樣慣縱嬌寵教育出來的孩子,命運都好不了。梁元帝時有個人,出身富裕之家,父母對他從小寵愛,父母本身就為人很虛驕,所以其寵愛無不失于教義,父母到處宣揚孩子這好那好,孩子有點過失,父母就百般遮攔,幾次犯了錯誤,都讓父母動用各種關系將事情抹平了。后來長大了,參加工作,粗暴傲慢的性格早就養(yǎng)成,招禍是免不了的,終于因為有一次在軍中說話不檢點,冒犯了前線司令員周逖將軍,將軍一怒之下,將這個人的腸子抽出來,用他的血祭了戰(zhàn)鼓。
前人深知教育子女之難,故有“教子嬰孩”之說,從小教育,越早越好。光愛孩子是不夠的,教育更重要,且教子極為嚴苛,須臾不可慣縱。蓋因人之天性追求自由無管束,這種人欲天性倘不被馴服,必然滋長為邪惡,害人害己。
一個人有好名聲,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父母的影響和教育——北宋名相寇準,性格放達豪爽,為官正直清廉,但是喜歡奢華的生活,即花自己的錢,生活很講究,“豪奢冠一時”。曾經(jīng)陪宋真宗御駕親征,兩軍陣前,皇帝忐忑難眠,寇大人卻讓人精心做魚喝酒??軠实膬簩O們,也沒有做什么壞事,但是沾染了父祖喜歡奢華生活的習慣,很快就把家業(yè)吃光了,窮困潦倒。司馬光深為惋惜之余,以寇家兒孫當反面教材,教育自己的兒子,以此為戒: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司馬光還舉了另外一個宰相張知白的例子,做正面教材:張知白為宰相,但生活還是小科長的水準,別人勸他:“領導,您這樣簡樸,別人會說你裝,會說你故意樹廉名。”張知白說:“以我現(xiàn)在的收入,家里過錦衣玉食的生活也可以,但是,我不能總當宰相嘛,萬一我突然下臺了,或者我突然死了,子孫養(yǎng)成了奢華的習慣,必然敗亡?!比说奶煨?,都是從簡樸到奢華容易,從奢華到簡樸就非常非常難了。
有的人對孩子的教育從不放松,以至到了全程監(jiān)視的地步——
南北朝時有一個人叫鄭果善,任魯郡太守,他的母親讀過書,性賢明,還懂得處理政事。鄭母教子十分嚴厲,兒子當官處理公務,鄭母沒事兒就在官廳屏風后面搬把椅子坐著聽,如果兒子處理得好,回來就給兒子做好吃的,獎賞;如果兒子處理得不好,民有怨言,鄭母回家就發(fā)脾氣,甚至用衣襟捂著臉痛哭,把兒子嚇得要死。鄭母常常教育兒子:“兒子,知道怎么當官嗎?首先要學克己功夫,就是不能貪。怎么才能止貪呢?就是生活越簡樸越好,沒有需要,就沒有貪污?!编嵞杆玫牡览?,就是董仲舒給漢武帝所說的,官為朝廷名器,是大,其余都是小,就大者不取小。為了拒絕別人給她家送東西,干脆高調(diào)地吃素,連自己娘家送的東西都不要,政府有關制度給干部家屬的生活補貼,她也給退回去了。除非有客人來訪或逢祭祀,家中一律不吃肉。鄭果善的母親就是兒子的紀檢書記,在她一對一地貼身紀檢下,鄭果善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廉吏。
今日驕縱小孩的大人們,難道不如南北朝一婦人?
【原載2013年第7期《南都周刊》】
插圖 / 如此教育 / 祁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