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彪 嚴 偉 趙 勇
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六安市人民醫(yī)院腫瘤外一科,安徽六安 237000
乳腺癌是女性臨床疾病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且其發(fā)病率逐年呈持續(xù)上升趨勢。隨著近年來人們對術后的生活質量與功能的恢復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切除肋間臂神經(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要求[1]。筆者所在醫(yī)院選取24例乳腺癌患者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中保留肋間臂神經,取得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選取2010年7月—2012年6月期間在我院普外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的48例乳腺癌患者。實驗組中最小年齡為27歲,最大年齡為62歲,平均年齡為(46.71±5.44)歲,按照國際抗癌聯盟(UICC)在2003年頒發(fā)的TNM分期標準進行臨床分期:Ⅰ期7例,Ⅱ期35例,Ⅲ期6例。將48例患者隨機分為術中完整保留組(實驗組)與不保留組(對照組),每組各24例。兩組患者的年齡、體征、職業(yè)以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不保留肋間臂神經的常規(guī)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實驗組患者則在對腋窩淋巴結進行清掃時將腋靜脈打開,并對腋靜脈周圍的淋巴結與脂肪組織進行清掃。在患者第二肋間隙與胸小肌外側緣的后方交界處,可以發(fā)現一條從肋間穿出并與胸長神經相垂直,斜行橫穿腋窩的神經,即為肋間臂神經。將肋間臂神經妥善保護后,繼續(xù)對其深面的淋巴結與脂肪組織進行清除。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手術治療的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對患側上臂與腋窩的皮膚感覺進行檢查,將其與對側比較,分為感覺異常與正常。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平均值(±s),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乳腺癌患者的手術時間與術后患肢情況[n(%)]
表1所示,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6個月后進行觀察,可發(fā)現實驗組患者中僅有4例(16.67%)在患側上臂內側與腋窩皮膚感覺異常,而對照組患者則有13例(54.17%)術后感覺異常,主要表現為患側上臂、腋窩以及胸壁等部位皮膚有痛覺過敏、蟻行感、燒灼感、酸脹以及麻木等現象發(fā)生。兩組患者的上臂與腋窩感覺障礙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1)。
對照組患者有5例患者出現術后皮下積液情況,實驗組為3例,對其進行穿刺并加壓包扎后均全部治愈。無一例患者出現患側上肢水腫、皮瓣壞死等并發(fā)癥。
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手術治療只是有效的治療方案之一。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乳腺癌手術治療時切除的范圍也越來越小,并且對患者在術后的生活質量與功能的恢復也愈加重視[2-3]。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中保留肋間臂神經,在不增加手術時間的基礎上,可以有效的抑制術后上臂、腋窩的感覺障礙發(fā)生,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史玉泉.實用神經病學[M].2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4:35-48.
[2] 馬輝,黃桂林,李志剛,等.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中保留肋間臂神經的可行性及臨床意義[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12):949-951.
[3] 宮欽恩,張春英,陳方基,等.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保留肋間臂神經和胸前神經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1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