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秀梅
近年來,由于能力立意業(yè)已成為各地高考命題時的主旋律,使得高考試題的難度較之課改之前有所加大。
面對未來試卷中的難題,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破“難”之術(shù)呢?筆者認為對于難題僅僅靠練是遠遠不夠的。要想讓學生面對難題不發(fā)憷、發(fā)懵,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思考。
一、精選高考難題,認真剖析,練就一副火眼
盡管說高考試題與一般教師所命之題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但從大多數(shù)教師的內(nèi)心講,對高考命題專家團隊的能力還是非常仰慕的。也就是說,高考題與一般老師的命題還是有區(qū)別的,而正是這些細微的差別盡顯專家團隊之高明。所以,平常訓練學生破“難”之術(shù)時,盡可能選擇高考原題,引導學生對高考原題進行認真細致的剖析,通過將難題與容易題的比較,總結(jié)歸納出難題具有的特征,讓學生練就一副火眼,使他們面對試題時能迅速區(qū)分出難題和容易題。比如,那些立足考查化學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試題,基本上屬于容易題;而立意獨到,交叉滲透,融合自然,貼近實際,體現(xiàn)了“注重學科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知識的綜合”以及“能力立意”的試題,大多屬于“較難題”或“難題”。
二、抓住難題特點,學會分析,立足拾級而上
高考試卷中難題難在何處呢?這是老師和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筆者個人認為,所謂的難題,難在思維量大、思維跨度大、表達難度大。而思維量大、思維跨度大且表達難度也大的難題卻十分罕見。因此,能否正確地解答出這些題目,關鍵是洞察難題之特點,化難為易,拾級而上。
思維量大的題目,通常的特點是:試題給予的信息較多,不僅文字信息量大,有時還夾帶著繁瑣的圖表信息等。這樣的試題,學生普遍反映,見了心里就發(fā)憷。而事實上,這樣的試題大多是“紙老虎”。面對它們時,只要我們冷靜地進行閱讀,認真地進行篩選,將獲取的關鍵信息進行羅列,依據(jù)學科概念、原理、規(guī)律順藤摸瓜,一般來說是較容易解答出來的。如:2010年(江蘇卷)高考試題第12題,就是一條思維量較大的題目。該題以NaOH溶液滴定CH3COOH溶液的滴定曲線為載體,融合了中和反應的定量計算、鹽類的水解、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電荷守恒、物料守恒等基本原理的應用,綜合考
查學生對滴定曲線的認識、對電解質(zhì)溶液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要按照滴定過程這條“藤”(開始滴加NaOH溶液→滴加NaOH溶液接近終點→滴加NaOH溶液到達終點→滴加NaOH溶液過量),仔細分析滴定過程,這樣就較容易得出結(jié)論。
思維跨度較大的題目,通常的特點是:試題給予的顯性信息較少,試題中通常隱藏了一些隱性信息,或試題所給予的信息相對多一些,但知識跨度大。前者,學生極容易產(chǎn)生錯覺,以為試題比較容易,而真動手解題的時候,往往又無從下手,望“題”興嘆。面對它們時,只要我們注意充分挖掘試題中的隱性信息,找出“題外話”,解題的思路也就打開了。而對于后者,解題時要注意跨度較大的知識間的聯(lián)系,架構(gòu)彼此間的思維橋梁,這樣就能實現(xiàn)“天塹變通途”了。如,2006年浙江理綜第27題:置換反應的通式可表示為:單質(zhì)(1)+化合物(1)=化合物(2)+單質(zhì)(2),請寫出滿足以下要求的3個置換反應的方程式: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小于20;②6種單質(zhì)分屬6個不同的主族。這道題文字信息很少,雖然只要求考生根據(jù)要求寫3條反應方程式,但學科內(nèi)知識涉及化學反應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識和元素周期表知識的有機融合,題目明顯表現(xiàn)出起點低、落點高、知識跨度大的特征,考查內(nèi)容幾乎涉及了鹵族、氧族、堿金屬、鎂和鋁等六大主族元素化合物章節(jié)知識,對考生綜合應用知識的思維跨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老師經(jīng)常選擇類似的題目來進行訓練,有利于提升學生分析、解答難題的能力。
三、理清難題脈絡,學會思維,靈活排憂解難
上面我們說到,高考試題難是難在思維量大、思維跨度大。但是,任何題目都應該是符合邏輯的,換句話講就是再難的題目也是有解題方法甚至是解題規(guī)律的。因此說,要想讓學生將這些題目解答正確,平時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在解題時能理清邏輯關系,靈活排憂解難。邏輯關系清晰了,所謂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平時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理清兩種邏輯及他們之間的關系。一是化學學科的特殊邏輯,如化學規(guī)律中的元素周期律、原子結(jié)構(gòu)規(guī)律等學科的原理和規(guī)律。這一種邏輯,我們通常稱為學科邏輯。二是普通的思維邏輯,也就是依據(jù)概念、學科原理作出的判斷、推理、演繹等。
教導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從題目給予的信息中篩選出重要的信息,并將其中自己最熟悉的信息作為解題時邏輯思維的起點,進行邏輯思維;或者分別從多個信息點出發(fā),進行思維,建立思維網(wǎng)絡,尋找思維的交點,獲得解題的思路。如:2010年(上海卷)高考試題第9題。此題考查了化學實驗中的離子共存知識。首先,我們必須從化學基本理論和概念出發(fā),搞清楚離子反應的規(guī)律和“離子共存”的條件,如生成沉淀或氣體、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難電離的物質(zhì)、發(fā)生雙水解反應等。審題時應注意題中給出的附加條件,如題中的“甲基橙呈黃色的溶液”、“使石蕊呈藍色的溶液”、“含大量Al3+的溶液”、“含大量的OH-離子的溶液”,分別告訴我們A選項溶液的pH大于4.4,溶液可能呈酸性、中性、堿性;B選項的溶液的pH大于8,溶液呈堿性;C選項溶液呈酸性;D選項溶液呈堿性。在此基礎上,再依據(jù)其他信息進行分析,就可以判斷出D選項是正確的。
四、關注難題表達要求,規(guī)范表達,避免無謂失分
難題的表現(xiàn)不僅僅在思維的廣度、深度和跨度上要求高,有時還表現(xiàn)為表達有難度。尤其是題目對表達未提明確要求的試題,平時教學中,我們要提醒學生在表達時要注重規(guī)范,避免無謂的失分。
所謂表達規(guī)范,就是按照化學學科邏輯和其他學科邏輯所進行的書面表達。例如:化學方程的書寫,就要按照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原則進行,一要以事實為依據(jù),不能隨便臆造;二要遵循質(zhì)量守恒定律。也就是說:一方面要正確地寫出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式,寫出反應條件,并按要求標注好生成物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要注意化學方程式的配平。這就是按照學科邏輯所進行的規(guī)范表達。而像要求用坐標圖解表達相關信息的試題,其表達就要按照數(shù)學學科的邏輯進行。先行定義坐標后,再在坐標中予以表達。如2009年(廣東卷)高考試題第20題,該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化學反應速度、化學平衡概念的了解及其影響因素的理解,對化學平衡常數(shù)簡單計算的掌握,考查學生知識遷移、讀圖及表達的能力。學生能否正確、規(guī)范地表達出結(jié)果,減少無謂失分,關鍵是能否在分析題意的基礎上,準確地確定圖像的起點、拐點、終點和趨勢,再進行描點連線。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只要教師在訓練學生時,讓他們認真選題、審題,練就火眼金睛;認真思維,增強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和創(chuàng)造性;認真表達,規(guī)范表達,一段時間后,他們就可以藐視難題,在各種考試中考出優(yōu)異成績。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