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上一期中,我和家長朋友一起學習了《弟子規(guī)》中的“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但是,要提醒家長朋友們不可操之過急。孩子真正能做到“聞過則喜”是需要時間的,而且家長的耐心引導和率先垂范也是必不可少。
如何看待成長中的錯誤?《弟子規(guī)》中有專門論述“過錯”的句子:“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它的意思是:不是有心故意做錯的則為過錯;如果是明知故犯的便為罪惡。不小心犯的過錯,如果能夠勇于改正,那過錯就會越改越少;反之,如果故意掩蓋過錯,那么,反而又增加了一項掩飾的罪過。
孟子曰:“人恒過,然后能改?!币馑际牵喝顺3稿e誤,在這之后才能夠改正?!蹲髠鳌酚盅裕骸斑^而能改,善莫大焉?!本褪钦f,有了過錯能夠及時改正,沒有什么比這個更大的善行了。先賢古語都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人犯錯誤是正常的,關鍵在于我們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
第一,關于對和錯,判斷標準要統(tǒng)一
小孩子的是非觀念很容易確立,當然也很容易被摧毀。非黑即白的判斷方式是孩子成長中必經(jīng)的心理階段,這就要求孩子和大人標準要一致、平時要求和特殊場景要求要一致。孩子第一次模仿聽來的臟話,家長理應及時制止,那同時也要求家長朋友不要使用不文明語言,否則孩子會失去判斷的標準,無所適從。我們平時要求孩子愛惜糧食不挑食,但是不能因為孩子是參加爺爺?shù)纳昭鐣凸孟⒖v容,更不能因為“今天爸爸心情好”,所以這次犯錯誤就沒關系。統(tǒng)一的標準,是建立在尊重孩子基礎上的嚴格規(guī)范。
第二,對于錯誤,分析原因重于抱怨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此時家長變身孩子的敵人,居高臨下、劈頭蓋臉,勢必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產(chǎn)生抵觸情緒,將孩子推到了家長的對立面。這時我們應該是孩子的朋友,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性質(zhì)、為什么會犯錯誤、如何避免下次再犯類似錯誤。“你當著外人這么做,我真丟不起這人!”可以說,這樣的抱怨對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沒有任何好處。
第三,對待孩子,獎懲分明,賞罰及時
相同的錯誤,對再犯的批評要重于初犯。以前的錯誤,沒有再犯,家長應及時表示肯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批評,應以事實為依據(jù),而不是以家長的情緒為判斷標準。另外,家長對待孩子的錯誤要及時做出反應,做到賞罰分明,獎懲及時。
舉個例子,孩子由于過度興奮失足踢碎酒瓶。顯然,這種情形下高喊“你踢碎了你爹我的酒瓶子,就是看老子不順眼”是不明智的做法。家長的第一反應應該是看孩子有沒有受傷。確定孩子的哭泣只是由于驚恐所致,就應該馬上將孩子叫到?jīng)]有外人的屋子里,詢問其哭泣的原因,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錯誤,幫助孩子提出改正措施,并在之后關注類似場景中孩子的表現(xiàn)。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正確地看待自己的錯誤,不會懼怕承認錯誤,也就會正確看待家長的批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