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芬
與招搖的冠軍和遺憾的亞軍相比,排名第三是恰如其分地好,既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榮譽,又有需要再接再厲的空間。
“海納百川,有乃容大?!闭菍ΩV莩鞘芯褡罹俚谋磉_。福州人向來不急功近利,不為第一名的虛榮而當“拼命三郎”,更愿意腳踏實地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精耕細作。
與全國省會城市相比,福州的規(guī)模屬中等偏下,知名度也不及南京、武漢等地,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福州卻在經濟發(fā)展、民間投資、居民生活、人才教育、空氣環(huán)境等諸多方面創(chuàng)造了位列全國前三的成績,與一線城市比肩。
為什么總是“三”?
在一條直線、平行線和三角形中,三角形最具穩(wěn)定性。相應地,與招搖的冠軍和遺憾的亞軍相比,排名第三是恰如其分地好,既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榮譽,又有需要再接再厲的空間。
沉潛中和的閩都文化如此昌盛,離不開福州寬容的城市個性。雖說歷史上出了不少名人雅士,福州的名氣并不足道。在外人看來,這個偏安一隅的城市平淡中庸,有被“邊緣化”的危險。然而,福州人卻坦然處之,2200多年的歷史積淀,似乎讓福州人有底氣從容地看待世事變遷。
“雖沒有奢華的外表,福州氣候宜人、土地肥沃,富庶讓這個城市十分寬容,一點都不排外,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在這里交織融合,熏陶造就出博大精深的閩都文化底蘊。如今,越來越多的華僑落葉歸根在福州,如果福州沒有積極闊達的一面,憑什么讓身居海外多年的游子有了重新踏上這塊故土的勇氣呢?”福州市閩都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林山認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八個字語出民族英雄林則徐題于蘇軾的一副自勉聯(lián),正是對福州城市精神最精辟的表達。福州人向來不急功近利,不為第一名的虛榮而當“拼命三郎”,更愿意腳踏實地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精耕細作。福州是需要靜下心來認真閱讀的城市,細細品味才能感受它的那份溫厚。
顯然,作為省會城市的福州也有自己欠缺之處,使其始終無法與其它東部沿海省份的省會相提并論。
首先,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福建總人口數達到3600多萬,而福州市區(qū)建成區(qū)的常住人口不到300萬。國外的城市首位度理論認為,一個經濟發(fā)達區(qū)域的首位城市要能發(fā)揮經濟中心的作用,其人口應不少于區(qū)域人口的1/10,也就是說,福建經濟中心福州市區(qū)要充分發(fā)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其人口應不低于360萬。
其次,在中國的地理上,福州偏安一隅;在中國的歷史上,福州也是戰(zhàn)亂中流離失所的皇室平民的庇護所。不與世爭、平和安祥是這個城市的性格,而省會城市的知名度自然就被隱藏。近年來,福州一直想提升城市知名度,沉淀著城市人文、城市性格的城市文化競爭力是福州的一個重要籌碼。
“三”為福州帶來了什么?
“三”讓人們更加熟悉福州,更加了解福州人,對閩都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向世人展示了閩都文化豐碩的成果,只要提及福州,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想起這些美好的印象和元素。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在第二屆閩都文化論壇上這樣贊美福州,“文脈如閩江之源遠流長,文氣如茉莉之清新高雅,文明如榕樹之枝繁葉茂,文化如東海之有容乃大。”
何東平認為,閩都文化是一支兼具大陸性和海洋性特征的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可以從不同層面進行細分,諸如閩越文化、閩都學術、船政文化、民俗文化、商業(yè)文化等,三坊七巷、馬尾船政、林則徐、閩劇、壽山石、曇石山文化遺址等響亮的文化名片就是閩都文化在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各個層面的突出體現。
“閩都文化早已遠播到了中國臺灣、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地,已成為閩臺兩岸鄉(xiāng)情和海外華人華僑相互聯(lián)系的重要紐帶。傳承閩都文化,能夠為兩岸的文化、經濟交流營造良好的氛圍,提供更大的支持?!焙螙|平說,正因為兼具大陸性和海洋性特征,閩都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帶有廣泛的示范作用。因此,進一步挖掘閩都文化的內涵,探析閩都文化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對于促進福州文化強市建設和整個海西地區(qū)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三”也給予福州人做大做強閩都文化的信心和動力。福建旅游局局長朱華曾在致辭中表示,閩都文化是福州根之所系、脈之所存,福州的發(fā)展離不開閩都文化的強力支撐。閩都文化中的海洋文化、船政文化、宗教文化、華僑移民、海外交通、五口通商、西學東漸等文化對福州乃至中國開放型經濟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因此,我們要的深邃內涵,在現代商業(yè)文明與商業(yè)語境中,弘揚閩都文化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開掘更多的人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