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墨
經(jīng)歷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哀痛,今年4月雅安又傳來不幸的消息,災難過后,留給人們的除了殘破的廢墟,還有心靈深深的創(chuàng)傷。與成年人相比較而言,孩子的心靈更加脆弱,更需要特別的撫慰。
遭遇過大地震的孩子一般會感到恐懼、擔憂,流露出緊張、迷茫、無助的神色,害怕離開父母,怕獨處。 很多孩子失眠、多夢、易驚醒,出現(xiàn)頭痛、腹瀉、哮喘、蕁麻疹等癥狀,這極有可能是紊亂的情緒造成的心因性生理疾病。個別孩子甚至發(fā)生遺尿、吮吸手指、要求喂飯和幫助穿衣等退行性行為(遇到挫折時,行為又退回到較早期的幼稚階段)。有的孩子還會煩躁不安、發(fā)脾氣、攻擊他人。
這些反應并不一定立即出現(xiàn),有的可能潛藏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才會表現(xiàn)出來。另外災后心理創(chuàng)傷是不可能徹底平復的,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更深遠的、不可預測的影響。心理疏導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細致入微的復雜過程,社會上的一些心理援助活動有其局限性,學校開展的心理輔導也不能顧及到每一個孩子。只有長期接觸、充分了解孩子的人,才能給他們更多更好的幫助。父母其實是孩子零距離的心理醫(yī)生,因為家人朝夕相處,雙親對孩子的一舉一動了然于心,能夠給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
雖然大多數(shù)家長不具備專業(yè)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輔導方法,但父母給予孩子的保護、陪伴、關愛,是最有效的良藥。家長自身首先要以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災難,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過度恐慌、焦慮等消極狀態(tài)。父母穩(wěn)定的情緒、堅強的信念,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在重建家園的奮斗中,注意不要疏忽了對孩子的關注,及時發(fā)現(xiàn)他的情緒和行為變化,幫助他逐漸調(diào)節(jié)過來。多和孩子溝通,傾聽他訴說自己的感受,回答他的各種問題。不要刻意對地震避而不談,直面災難其實能讓人及早擺脫困擾,當孩子情緒平靜后,可以和他說說地震的原理、逃生自救的技巧。 甚至有意識的引導孩子理解死亡,客觀的看待生命的消逝。還可同孩子聊聊家里的情況,描繪一下重建后的生活等,給孩子希望與憧憬。
切記不要批評孩子暫時的退行性行為,這是災難對兒童心理影響的常見反應。并要讓孩子明白害怕、難過等都是正常的,允許他哭泣,不要強求他勇敢或堅強。當孩子有積極的轉(zhuǎn)變,勿忘表揚和鼓勵。
孩子對父母有天生的依戀感,當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巨大變化時,父母的懷抱就是他們的避風港。生活中不妨多些擁抱與愛撫,對幼小的孩子多拉拉他的小手,對較大的孩子經(jīng)常拍拍他的肩膀,給孩子傳遞溫暖,帶來心靈的慰藉。
另外要讓孩子走出去,不能過分的依賴家庭。支持他和其他小伙伴一同玩耍,別讓災難湮沒了孩子本應爛漫的童年。
將心理輔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點滴小事能發(fā)揮大作用。而且在這種融洽的氛圍中,父母和孩子實際上能夠形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家長也能由此緩解自己的壓力。親子攜手,相伴走出陰霾,重建心靈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