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一位恭親王,起起落落徹悟人間冷暖;一座恭王墳,歲歲年年任憑風吹雨打。
說到清朝末年那段歷史,很多人都愿意從軍事、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等這些方面進行分析,其實咸豐皇帝、慈禧太后、恭親王奕這三位是主要演員,咸豐、慈禧、奕——夫妻、叔嫂、兄弟,三個人的羅圈架,演繹的是一出家庭倫理劇,爭的就是當家人這個位置。
恭親王奕生前從政時三起三落,嘗盡人生百味,死后葬于京郊王爺墓,不知道他對自己生前的功過有何感想呢?
恭親王奕是清道光皇帝的六子,咸豐皇帝的六弟,被封為和碩恭忠親王。在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咸豐皇帝逃往熱河(避暑山莊),留奕和洋人談判。因奕經(jīng)常和洋人打交道,所以他的政敵稱其為“鬼子六”。咸豐皇帝死后,奕和西太后慈禧共謀發(fā)動了“辛酉政變”(又稱“北京政變”、“祺祥政變”),逮捕了以肅順為首的輔政八大臣,使慈禧登上了統(tǒng)治者的位置,而奕也被封為議政王,掌握了朝政大權。但后來,因其權柄太重,終于受到慈禧的猜忌,被解除了一切政務。
恭親王墓的牌樓傳說
北京市昌平區(qū)麻峪村
現(xiàn)存遺跡:石牌坊
清朝的皇帝去世以后,都葬在了北京之外的遵化清東陵和易縣清西陵,所以上風上水的京西郊區(qū)除了王爺墳之外,只有明朝皇陵,并沒有清朝皇陵。想來有趣,雖然五百多年前大清滅了大明,但是現(xiàn)如今,這北京城里風水最好的地方還是被明朝皇帝占據(jù)著,以至于那些清朝皇帝,死后都只能到河北省去寄居了。
恭親王墓離十三陵不算太遠,位于昌平區(qū)崔村鎮(zhèn)麻峪村,但如果不提前設計好行車路線,這地方還真不容易找。據(jù)史料記載,恭親王墓的陵墓宏大,有石牌坊、月河及石橋、大紅圍墻及大宮門。陵寢內有碑樓以及各種享殿、寶頂、地宮等建筑。地宮內埋葬有恭親王奕和大福晉瓜爾佳氏,據(jù)說瓜爾佳氏很是賢惠精明。恭親王墓的陵西還有很多陽宅,都是大型的古色古香四合院。陵寢內外還有大量的古松古柏,相傳在寶頂前有一棵姿態(tài)奇絕的“臥龍松”。
上世紀三十年代,附近太辛峰村有個大土豪叫侯顯文。1932年冬,他帶人將王爺墓盜掘,盜墓前侯顯文傳言那些照看墓地的住戶們,誰出家門就打死誰。嚇得各家住戶都不敢在家里睡覺,大冬天的在雪地里趴著。盜墓后,有人到昌平縣報案,結果被侯顯文半路抓住,打了個半死。從此以后,恭親王墓又被盜過三四回。后來恭親王的后代為了減少經(jīng)濟損失,把陵寢內外的大量古松、古柏砍伐后賣給了城里的木廠,這恐怕也是當時這座豪華墓地上留下的最值錢的東西了。
現(xiàn)如今的恭親王墓只剩下了一座石牌樓,即便如此,我們依然能夠從中感受到奕生前的顯赫地位??v觀清朝歷史,多數(shù)人都只能顯赫一時,就連乾隆皇帝最寵愛的和,在改朝換代之后,也是被滿門抄家。可唯獨奕有著“顯赫一生”的資本。如果我們把皇帝比喻成一個企業(yè)的董事長,那么他的手下一定得有一個執(zhí)行力很強的CEO,也就是首席執(zhí)行官,清朝末年最著名的CEO當屬恭親王奕了。他先后伺候過兩位老板,一位是咸豐皇帝,一位是慈禧太后,然而這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奕就深受其害。
難得一見的恭親王墓地宮
北京市門頭溝西峰寺 現(xiàn)存遺跡:墓地地宮
在門頭溝區(qū)的西峰寺還有一處恭親王墓地,這是奕在他52歲那年第三次下崗之后,給自己尋摸的死后安身之所。奕這一輩子曾經(jīng)三起三落,被咸豐皇帝和他老婆慈禧太后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在西山隱居的這十年,他終于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人不能太較勁。
奕第一次被降職處分,是因為在咸豐五年為自己的母親爭取太后的名分。結果在咸豐皇帝沒有點頭的情況下,奕擅自寫了一份詔書逼皇上簽字,結果可想而知,咸豐皇帝讓奕一度丟掉了軍機大臣的職位。由此我們隱約可以看出咸豐皇帝的小心眼。
奕第二回下崗是在同治三年,也就是辛酉政變成功之后的第三年,雖然奕是慈禧太后奪權的功臣,但多疑的慈禧太后最后還是嫌這位小叔子位高權重,于是她卸磨殺驢,免去了奕的所有職務,雖然不久之后,慈禧太后迫于輿論壓力,恢復了奕的部分職位,但是其中最有實權的議政王頭銜卻徹底被剝奪了。
奕第三回走背字兒,是在光緒十年,如果說前兩回是對奕的沉重打擊,那么這第三回下崗就有點自甘墮落的嫌疑了。當時的奕看透了官場冷暖,開始消極怠工,以至于在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之際,他領導的軍機處居然拿不出主意來,在主戰(zhàn)和主和之間猶豫不決,這下激怒了慈禧,又一次免去了奕的一切職務。這之后,奕就躲到了門頭溝區(qū)的戒臺寺,寫回憶錄養(yǎng)老去了。
戒臺寺內有一棵著名的“臥龍松”,為寺內的“五大名松”之一。奕不但把自己比喻為不得志的“臥龍”,還給這棵松樹題寫了“臥龍松”三個字,并刻在石碑上,立于松下,支撐著古松的主干。現(xiàn)在松下立碑上的三個大紅字“臥龍松”就為奕所題。
奕在這期間還干了件別的事,就是為自己選陵寢。他選中了戒臺寺下方的唐代古剎西峰寺,并在那里修建了地宮。傳說當年,西峰寺的地宮旁有一棵著名的宋代“銀杏王”,為雌株,是北京地區(qū)結果最多的古銀杏。后來有一天,奕忽然覺悟,想到七弟奕的陵寢處有一棵古銀杏(白果樹)而受到慈禧的猜忌的事(奕死于光緒十六年,年僅51歲),而且慈禧命人把古銀杏砍掉。于是奕決定放棄這里已經(jīng)建好的地宮,另選別處。
這可是沒成想,十年之后,慈禧一道令下,已經(jīng)62歲的奕竟然等來了再就業(yè)的機會,可惜這會兒老爺子再也沒有工作的熱情了,身體也頂不住了。4年之后,奕病逝,享年66歲,就葬在了另外一處“萬年吉壤”之地,就是上文提到的京北昌平區(qū)崔村鄉(xiāng)麻峪村東北的翠華山麓,如今僅存石牌樓的六爺墳。
如今西峰寺的地宮仍保存完好,但地宮里常年積水,目前是奕的第二子載瀅的地宮所在。
恭親王墓散落的石獅子
昌平區(qū)十三陵水庫 現(xiàn)存遺跡:守墓石獅
十三陵水庫怎么會有恭王墓的遺跡呢?據(jù)當?shù)氐木用裾f,麻峪村的這片恭王墳早在民國年間就多次被盜墓,眼看著昔日的氣派一去不復返,直到后來修建十三陵水庫,尤其是恭親王墓的大批石料倒是派上了用場,有一些還用于修建十三陵水庫。如今僅存的這座石牌坊,據(jù)說當時本也想拿去修水庫的,但是四輛大卡車都拉不動,無奈之下,只好留了下來。
如今的十三陵水庫里被重新利用的漢白玉是否還能殘存當年恭親王墓地建筑的遺跡呢?一番詢問之后,得到了一個可靠答案——當年墓地上的石獅子,至今完好無損的蹲在十三陵水庫北端的兩邊?;蛟S是因為這對石獅子雕工太精美了,所以當年沒舍得對它們進行再加工利用,這才保留到了今天。如今這兩座石獅子儼然成了水庫一景。
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恭親王墓里值錢的東西都被洗劫了好幾遍,只有這些不怎么值錢又特別笨重的石料留存了下來。據(jù)史料記載,奕病重期間,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曾經(jīng)三次探望,但一切關懷都為時已晚。相信奕早已對這個家族心灰意冷,但他死后被埋葬于恭親王墓的石牌坊卻是京郊眾多的清王墳中唯一的。
據(jù)說慈禧在奕死后,良心有所發(fā)現(xiàn),認為自己對六叔做得有些過分,故特破例在恭王陵前修建石牌坊。這座石牌坊為三門四柱;石料為淡青色的艾葉青,又名蝴蝶玉;中間門東柱上書“蘭砌常繞和順氣”,西柱書“芝楣永護吉祥云”,中門上方橫書“履祥錫祜”。原字涂有綠漆,現(xiàn)綠漆已脫落,但刻字十分清晰。因此石牌坊十分珍貴,為昌平區(qū)保護文物。
不過對于慈禧來說,對這位一心為她賣命的小叔子,有虧欠但決不會懊悔,因為在她心里,權力永遠比親情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