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在家上學”是近幾年才被大家熟知的一個詞語。然而在美國,2003年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110萬孩子在家上學,并且其中21%的學生擁有自己的導師。
2012年秋天,張喬峰和其他父母一樣,將孩子送進了學校。但孩子卻說他在學校不快樂。嚴厲的管束和極少的課外活動使得孩子每天回家時都情緒低落。因為不忍心看兒子一直痛苦,北大畢業(yè)的張喬峰毅然辭去了年薪30萬的工作,讓6歲的兒子退學,自己在家給孩子當起了保姆和老師。
越來越多在家上學的案例出現(xiàn)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等地,這些孩子有的還在上幼兒園,有的已經(jīng)進入了“九年義務教育”范圍的小學和初中,甚至不乏高中案例。這些在家上學的孩子,或是由父母在家教授課業(yè),或與親戚朋友家的孩子集中在一個共同區(qū)域學習。
那些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的父母,都對目前中國的應試教育有著各種各樣的不滿,希望借助在家上學的教育方式給予孩子更多體制外的空間。正如張喬峰所說,義務教育就像國家給的免費午餐,是怕你餓著。但對于他來說,他認為自己可以給孩子更好的。
但他們的選擇也面臨著嚴峻的問題——他們的孩子還能不能回到體制內正常地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