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亭
摘 要:本文針對中學篆刻教學中的一些實踐問題,分別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篆字的識別、印稿上石、用刀和安全五個方面闡述了具體的教學嘗試,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中學篆刻 教學 問題解決
根據(jù)國家教學大綱的要求,我校在初二年級段美術課教學中開設了篆刻教學的內容,在初一年級中也實行了選拔性的訓練。但由于篆刻藝術對一般同學來說都比較生疏,因此篆刻教學就比美術課教學難度大。我個人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總結,具體如下。
一、如何激發(fā)學生對于篆刻藝術的學習興趣
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注定效果不會好的,尤其是篆刻這樣相對來說比較陌生的藝術形式,我們在教學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的做法通常是——
1.提問:“你想擁有一枚自己刻的印章,而上面刻的是你自己的名字嗎?”
當我每次向我的學生發(fā)問這個問題時,下面都是異口同聲的回答“想!”,一片躍躍欲試的樣子。下一步就是向同學們解釋:篆刻并非“刻章”那么簡單,我們馬上要學習的篆刻藝術是一門藝術,它是刻章而又遠遠超越了刻章。我希望你們完成的自己名字的印章具有是一件高超的藝術品。
2.對學生講述篆刻藝術的由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問:從古到今的通訊方式有很多種,大家想一想,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E-mail,是用密碼來保密;那么,古代使用竹簡、木簡的時候,又是如何使信件保密的呢?
當學生答出各種有趣的猜測后,我公布正確答案:封泥(如圖1)。
中國古代對簡牘進行保密時要使用“封泥”,封泥是指防止私拆時加蓋印章的泥塊,又稱為泥封,它誕生于于春秋末期。封泥的具體做法是:在以簡牘制成的公文、書信上加上一小塊木頭,用繩索捆縛,系結并封以泥塊,蓋上印章。等泥巴干掉以后,就因固結而無法私拆了。這就是篆刻藝術的最初用途。
篆刻藝術自起源至今,已經有了二千多年的漫長歷史,在這個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篆刻藝術出現(xiàn)了兩個高度發(fā)展的歷史階段。
第一個高度發(fā)展階段是戰(zhàn)國、秦漢時期,這一時期篆刻所用的材料主要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稱為“古代篆刻藝術時期”。到了唐、宋、元時期,篆刻逐漸衰微。
到了元末,畫家王冕發(fā)現(xiàn)了花乳石可以入印,從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藝術進入了復興時期。篆刻藝術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發(fā)展的高峰,流派紛呈。在這一時期文彭、何震對流派篆刻藝術的開創(chuàng)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fā)現(xiàn)了“燈光石”凍石可以當做刻印的材料,經過他的倡導,石材被廣泛的應用。在這以后的一段時期內篆刻藝術突飛猛進,出現(xiàn)了丁敬、趙之謙、吳讓之等篆刻大家,直至近現(xiàn)代篆刻大師吳昌碩、齊白石,從而呈現(xiàn)出了一派繁榮的景象。
3.篆刻藝術雖然看起來是雕蟲小技,但實際上它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yōu)美悅目的繪畫構圖,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二、如何解決篆字的識別問題
篆刻一般都以篆書入印。篆字的識別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由于課程的時間很短,只能有一點粗淺的經驗。
1.讓學生認識到習篆的重要性??逃『蜁ㄊ枪餐ǖ?,書法運筆與刻印用刀的技法基本上相同,善于運筆的人使起刻刀來也易得心應手;寫字講章法,刻印亦然,熟悉字體章法,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如果不重視篆書,只專注于刀刻,只能成為一個刻字匠。
2.用篆刻字典查自己的名字,熟悉自己名字的大篆、小篆和繆篆寫法。這個必須掌握,爭取做到熟練。
3.查字典,至少掌握一首古詩的篆字寫法,熟悉并記住。在課堂上我經常組織學生進行古詩的篆字寫法趣味比賽,看誰記得多,記得牢,在笑聲中加深對篆字的記憶。
4.平時有意識地練習,由偏旁部首開始,盡量多掌握一些篆書的寫法。
三、如何解決印稿上石的問題
篆字印稿設計好以后,需要用簡單有效的方法將其復制到印石上。熟練的篆刻家可以用毛筆直接在石頭上寫反字,但初中學生因為年級太小,很難掌握。我主要讓他們使用以下兩種方法將印稿上石。
1.反寫法:其特點是方便簡捷,容易掌握。先將印稿設計好,寫在透明度較好的紙上。再翻過紙來,按照“反稿”用鉛筆臨摹到是石頭上。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需要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小鏡子,對著石頭隨時修改。修改時不能使用橡皮,因為石頭不同于紙,會將鉛筆的痕跡弄得到處都是,一片模糊。如果鉛筆稿發(fā)生錯誤,最好用小刀輕輕刮去。
2.水印法:其特點是能保證印稿的準確,但略顯煩瑣。步驟1:先將一小塊宣紙覆蓋到印面上,在手掌中壓一壓,壓出痕跡,然后在紙上的壓痕范圍內用先用鉛筆寫印稿,再用濃墨描上。步驟2:將墨跡干透的印稿覆蓋到印面上,固定,不使紙和石發(fā)生移位。步驟3:用干凈毛筆在印稿上抹上一點點清水,達到潮濕的程度即可。步驟4:將兩三張宣紙覆蓋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勻地研磨,揭去所有宣紙,印稿便印在石頭上了。如果印文不夠清晰,還可以用筆再稍加勾描。
四、如何解決用刀的問題
中學生因為自我掌控能力弱,如果沒有正確的用刀方式,不但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也容易受傷。刀法主要分兩種,即沖刀和切刀。對于中學生來說,還是切刀更容易掌握,也比較安全,因此我在教學上主張以切刀為主,沖刀為輔。
1.切刀:執(zhí)刀先伏后起,一起一伏,連續(xù)切下,一個刀痕接一個痕地連綴而成,如人在沼澤地行走,一步步拔腿向前搬動。在一起一伏之間,刀痕十分清晰,要求前后銜接得渾成自然。在中國篆刻史上,浙派的作品是善于運用切刀刻印的典型流派。
2. 沖刀:刀的一角入石,按一定方向奮力運刀向前沖,手指與手腕須密切配合,用力要均勻,行動宜果斷,沿筆畫邊緣運進,最好能避免復刀重刻。
3.為了進一步適應中學生特點,加強安全性,我主張學生在用刀時,刀向右側斜臥。除了以拇指、食指、中指撮住刻刀外,還可以以無名指和小指頂住在石章的右側一邊,使運刀比較穩(wěn)當,防止因用力過猛而失去控制(如圖2)。
五、如何解決安全問題
篆刻的學習因為要用到刀具,因此必須避免受傷。我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
1.目前市場上能見到的學生用篆刻刀有的是雙頭的,刀的兩端都有刃,而且其中一端是銳角的,學生年幼很難掌握,非常危險。我們告訴學生必須用紙和膠帶將刻刀銳角的一端緊緊纏死,越厚越好,只使用直角的一端進行篆刻練習。
2.篆刻所用材料一般是青田石,這種石材雖然比較適合初學者,但也有一部分石質較硬,初中生力氣小,不易掌握,一旦失手容易發(fā)生危險。因此在前幾節(jié)課我嘗試用雕塑泥暫時代替,再逐步過渡到用青田石。具體做法:將雕塑泥揉搓成團,切割成塊狀風干2~3天,即可使用。
3.讓學生盡量使用印床。
一般學習篆刻者圖省事,不喜歡使用印床,而且嫌其限制刻印者的動作,但對于在校學生來說我認為印床還是十分必要的。使用了印床的學生從未發(fā)生過意外傷到手的情況(如圖3)。
以上是我在中學篆刻藝術教學中的一點實踐經驗,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比較高,完成的作品質量也很高,這是十分可喜的。作為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書法篆刻水平,勤于鉆研教學方法,為藝術教育事業(yè)盡一分微薄之力。
(鎮(zhèn)海蛟川書院 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