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前思考:當激情膨脹為一種無法控制的欲望時,人們常??释玫奖幼o與寬宥,于是燒香的人多了,求佛的心誠了……然而,殊不知佛祖也在懼怕消亡與毀滅,也在為自己裝上“避雷針”,為自己祈禱與祝福。本文中,林清玄以其精巧的構思、清淡的語言、睿智目光為我們送上了一份精神大餐:人應該把避雷針裝在心中。那么,作者到底是怎樣構思的呢?
大佛的避雷針
林清玄
我?guī)Ш⒆拥侥喜苦l(xiāng)下去玩,順道參訪南臺灣的寺廟,才發(fā)現(xiàn)臺灣的大佛愈來愈多,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樣,十幾層樓高的大佛到處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廟前面也蓋了大佛,在視覺上造成一種荒謬之感。
有一天,我?guī)Ш⒆尤⒂^一座剛落成不久的大佛,有十層樓那么高。
孩子突然指著大佛像說:“爸爸,大佛的頭上有避雷針?!?/p>
“是嗎?”我順著孩子的手勢往上看去,由于大佛太高了,竟使我的帽子落下來。
孩子問我:“大佛的頭上為什么要裝避雷針呢?”
我說:“因為大佛也怕被雷打中呀!”
孩子說:“佛為什么怕被雷打中?在天上,是不是雷公最大呢?”
孩子的話使我無法回答而陷入沉思,我們千里迢迢跑來禮拜的佛像,祈求能保佑我們平安的佛像,自己也怕被雷打中哩!佛像既不能保佑自身的安危,又怎么能保佑我們這些比佛像更脆弱的肉身呢?
我想到,蘇東坡有一次和佛印禪師到一座寺廟,看見觀世音菩薩的身上戴著念珠,蘇東坡不禁起了疑情,問佛印禪師說:
“觀世音菩薩自己已經(jīng)是佛了,為什么還戴念珠,她是在念誰呢?”
佛印說:“她在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
蘇東坡又問:“她自己不就是觀世音菩薩嗎?”
佛印禪師說:“求人不如求己呀!”
看著眼前大佛像頭上的避雷針,大概也像觀世音菩薩手里的念珠一樣,是在啟示我們:“求人不如求己呀!”
人因為蒙蔽了自己的佛心,很多人就把佛像當成避雷針;人如果開啟了自己的佛心,就不需要避雷針,也不需要佛像了。
佛像需要避雷針,是由于佛像太巨大了。
人需要避雷針,是由于自我與貪婪太巨大了。
我們把佛像蓋得很巨大,那是源于我們渴望巨大、不屑于向渺小的事物禮敬。很少人知道渺小其實是好的,惟有自覺渺小的人,才能見及世界如此開闊而廣大。
把佛像蓋得很大很大,那是“出神”的境界。
知道佛是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的,那是“人化”的境界。
權勢、名位、財富很大很大,那是“出神”。掌大權、有名位、大富有的人還能自覺很渺小,那是“人化”。
佛像不必蓋得太大,因為心中有佛,佛就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如果心中無佛,巨大的佛像與摩天大樓又有什么不同呢?
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一旦心中有佛,胸懷無限寬廣,心中無掛礙、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則塵世的權勢名利又怎能成為他的欲望,拘限他的自由呢?
位高權重的公卿王侯一旦心中無佛,心懷狹小,欲望永無終極,名利權位正好成為圍困他的磚墻,又何樂之有?
因此,佛像把避雷針裝在頭上,人應該把避雷針裝在心中,時刻避免被利益與權力的引誘擊中。只要能自甘于平凡、安心于平淡的生活、在平常日子也有生的意趣,那避雷的銀針就已經(jīng)裝上了。
思考點睛:這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從“大佛的頭上有避雷針”入手,先寫佛借避雷針自保、觀音借念珠自佑,傳達出一種“求人不如求己”的生存觀。接著由佛及人,點明人因為蒙蔽自己的佛心,所以把佛當成避雷針;人之所以需要避雷針,是由于自我與貪婪太巨大,巧妙過渡。最后指出人既要有佛心,要胸懷寬廣;又要拒絕誘惑,甘于平凡,在心靈深處裝上避雷針。層層深入,開合有度。
(作者:湯鵬,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