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華
在美軍歷史上,飛艇曾扮演過相當重要的角色。它們憑借超長的滯空時間和超大的運載能力,在軍事行動中執(zhí)行巡邏、運輸、偵察與監(jiān)視等任務。二戰(zhàn)時,美國海軍一艘K級飛艇甚至與一艘德國U艇發(fā)生過直接對抗,在戰(zhàn)爭史上留下了飛艇戰(zhàn)潛艇的唯一記錄。
1942年5月,德國潛艇U-134奉命前往美國佛羅里達半島與古巴島之間的佛羅里達海峽,襲擊過往的美國運輸船只。它在這個區(qū)域活動了一年多時間,最終遇到了一個最不可能的對手——美國海軍K-74號巡邏飛艇。
珍珠港事件爆發(fā)后,美國軍方為加強本土反潛能力而訂購了200艘飛艇,并將邁阿密的里奇蒙德海軍航空站建設成世界上最大的飛艇基地。在美軍的飛艇部隊中,數量最多的是K級飛艇。這種飛艇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因此在很短時間內便建造了135艘,隸屬于Z-21飛艇中隊的K-74正是其中之一。
按美國海軍交戰(zhàn)守則,飛艇雖然裝備有機槍和深水炸彈,但在反潛作戰(zhàn)中只能用于監(jiān)視和偵察,不能直接參與攻擊。原因是飛艇速度慢、體積大,很容易成為德國U艇甲板炮的活靶子。不過,納爾森-格利爾斯中尉和他的10人飛艇小組注定要成為打破規(guī)則的人。
1943年7月8日,美國海軍一架海上巡邏機發(fā)現(xiàn)了浮在佛羅里達海峽水面上的U-134潛艇,并用機槍和深水炸彈發(fā)起攻擊。但狡猾的U-134避開炸彈后緊急下潛,隨后失去了蹤影。U-134露面10天后,即7月18日,奉命搜索的K-74號發(fā)現(xiàn)海面上有可疑目標活動。借著月光,指揮官格利爾斯中尉很快判斷出那是一艘正在海面上航行的德國潛艇,速度15節(jié)。目標是K-74護送的兩艘運輸船。來不及呼叫反潛飛機或驅逐艦了,格利爾斯中尉決定借黑夜掩護偷襲潛艇。
在格利爾斯指揮下,K-74向U-134發(fā)動了進攻,而U-134的水兵進行反擊,并擊落了K-74。K-74跌落至黑暗的海水中。
這場戰(zhàn)斗只持續(xù)了短短5分鐘。幸運的是,10名飛艇小組成員只受了些輕傷,K-74一落水便匆忙準備棄艇。但救生艇無法解下。因為K-74即將爆炸,大家手忙腳亂地跳人海水中。
K-74并沒有預料中那樣下沉,而是在海面上起起浮浮地漂著。這期間,U-134找上門來,搬走了飛艇上的一些設備并照了相,然后消失。拼命游開的飛艇小組成員等了半天,沒聽到飛艇的爆炸,又三三兩兩地游回來,攀上漂浮著的艇身,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
K-74墜落前發(fā)出了救援信號,艇員們攀著飛艇殘骸熬過了一晚上,終于盼來了兩艘救援軍艦。
U-134打掃戰(zhàn)場后,便離開了佛羅里達海峽,準備穿越大西洋返回設在法國的基地。不過,這艘海狼最終還是沒能逃過一劫。1943年8月24日,U-134在航行至西班牙海岸時被英國皇家空軍第179中隊的兩架轟炸機發(fā)現(xiàn),后者投下6枚深水炸彈,終于擊沉了目標。
沉沒前,U-134將所拍攝的飛艇照片發(fā)送給了另一艘潛艇。這些照片從此被秘密保存起來直到1958年。在此之前,美國海軍一直不知道德國人擁有K級飛艇的照片。不過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1945年的一場颶風橫掃里奇蒙德基地,基地中所有飛艇被摧毀。由于戰(zhàn)爭已結束,海軍順勢解散了飛艇部隊,老式飛艇就此從美軍序列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