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金
摘 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正確行為的建立依賴于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學校所肩負的責任是在科學、人文的態(tài)度下分析所面對不同對象(學生),運用正確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手段和措施等,對其實施影響,以使學生獲得知識,并建立一種個體接受知識的結構(認知結構)。作為學校課程之一——體育,實現目標的主要方式來自于教學,而教學的主導者——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其動作、技能、知識、情感、人格以及對體育的理解等都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
關鍵詞:建構主義 同化 順應 最近發(fā)展區(qū)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244-01
建構主義觀點是“知識是發(fā)展的,是內在建構自己的知識,學習者在人際互動中通過社會性的協(xié)商進行知識的社會建構。根據這樣的知識觀點,教育關注的焦點也從教師的教學轉移到學習和學生知識的形成。”主觀知識的形成勢必影響活動的強度、效果以及對體育的理解。它勢必融合知識、體質、教師和學生,從而影響到我們的體育教學。
1 建構主義概念
建構主義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杰。他堅持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fā)展。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fā)展。兒童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學生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huán)境的平衡:當學生能用現有圖式去同化新信息時,他是處于一種平衡的認知狀態(tài);而當現有圖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時,平衡即被破壞,而修改或創(chuàng)造新圖式(即順應)的過程就是尋找新的平衡的過程。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循環(huán)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fā)展。
2 對于小學體育教學,建構主義的主要觀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建構主義與小學體育課程標準
不論是教授哪個年級的學生或者是采用哪種教學形式,我們所面對的一定是具有一定差異的學生群。在實施我們的體育教學手段和措施前,即使是具有一定經驗的老教師,也是很難說充分地把握了學生特點的,因而根據小學教學特點,通過實踐洞察、了解、分析每一個學生,并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手段、方法和措施,才是提高教學成效的前提條件。課程標準中將課程學習內容劃分為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學習領域,使得體育教學的教學任務引申、教學計劃制定、教學方案落實進入到了從宏觀整體上加以判斷和分析的過程。進而為我們對學生的促進與提高、同化與順應,從教學的策略、前期信息整理、過程運用以及評價反饋等建構教學模式上指明了方向和切入點。
2.2 建構主義的“同化”與小學體育教學
建構主義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fā)展。隨著體育課程規(guī)范化程度的加強很大程度上已偏離了他們對于體育本來的渴求和欲望,所以建立一種符合學生認知結構和小學體育教學特點的教學模式,是我們體育教學中應著重解決的問題。教學模式是一種具有效應結構和功能的教學活動的模式和策略。要達到應有的效應,就要摒棄單方面強調發(fā)展學生素質、運動能力以提高學生體質的想法,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的問題。所以從心理、認知結構和運動水平等幾方面入手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進而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和“同化”機制,達到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
2.3 建構主義的“順應”與小學體育教學
由于學生接觸體育學科的機會畢竟有限,因此有些內容和結構對于他們來講是新鮮的,所以要求體育教師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fā)加以正確誘導、遷移建立體育新思維。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重組與改造,建立一種新的體育個體認知結構,這一過程在結構主義里叫“順應”。順應是指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huán)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兒童認知結構發(fā)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比如,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的學校采用“分項”教學,對于很多學生來講是一種新鮮的教學形式,這就要求學生有個理解和適應的過程,這種過程就叫順應。當然我們外部環(huán)境的建立與變化不能脫離開學生。
2.4 建構主義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與小學體育教學
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在實踐中體育教學要形成一種學習策略。其實現過程:圍繞學習主題,按“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將學習者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習者獨立探索,確定與當前所學概念有關的各種屬性。體育教學的階梯式、動作整合式、學生協(xié)作式、師生互動式要在這種“框架下”逐步展開并形成固有的“支架”。例如,小學籃球課給學生提出“不僅玩的開心而且要玩的舒心”,如何玩的舒心,就要進一步說明:技術(投籃、運球、傳球)不好沒有連貫;配合不好打不出味道;斗志不強沒有精神;默契、信任不到形成不了團體等。所以要引出問題,并使學生建構籃球這項運動的知識結構特點,從而展示構成了支撐這種教學的框架即“支架”。
建構主義理論既是一種學習理論,又包含新的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主要側重于學生體育認知結構的自主建構和體育教學系統(tǒng)的整體建構,整體并不是各成分的簡單總和,它比成分的總和要多一些。從整體出發(fā)認識部分,教學才有效果。
參考文獻
[1] (瑞士)皮亞杰.結構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 (美)萊斯利·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