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戰(zhàn)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材料刊布后,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各種研究成果不斷涌現(xiàn),特別是《詩論》內(nèi)容的作者究竟是誰,學者們提出了許多觀點及看法,本文僅將《詩論》自出土以來至2011年近十年一些學者的觀點進行綜述,望能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便利。
關鍵詞:《孔子詩論》 作者
《孔子詩論》(下文簡稱《詩論》)收錄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第一冊中,是由馬承源先生進行整理和考釋的,它被稱為“中國詩學之伊始”。近十年來,學者們已從多角度對其展開研究,在眾多討論中《詩論》的作者問題一直是關注焦點。學者們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要從兩個角度,一是從“孔子”二字的合文考慮,二是與其他文獻進行對照。通過對近十年此問題研究成果的整理,可將各家主要說法總結(jié)如下:
一、孔子說
認為《詩論》的作者為孔子是最普遍的看法。馬承源先生是首倡者,他根據(jù)簡文中的“孔子”合文判斷作者是孔子。他在《〈詩論〉講授者為孔子之說不可移》{1}一文中,詳細考察了容庚《金文編》中金文材料的征引及金文“孔”字形體向楚簡“孔”字演變的軌跡,又結(jié)合了《詩論》遣詞的語氣,最后判定此合文就是“孔子”二字的合文。
學術界贊成此說法的還有很多學者。裘錫圭先生曾認為“孔子”合文應釋為“卜子”,但后來在《關于〈孔子詩論〉》中提及因為看到馬承源先生的詳細評述,后贊成“孔子說”。{2}同樣被說服的還有劉信芳先生,他在《孔子詩論述學》一書中指出,如果單從字形考慮,《詩論》的合文應當釋為“卜子”。但馬先生、裘先生等名家都列舉大量例證說明《詩論》的作者是孔子,故劉先生也暫且認同此觀點。{3}濮茅左先生結(jié)合《孔子詩論》《魯邦大旱》《子羔》三篇同卷的背景,并對所答內(nèi)容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證明此合文即為“孔子”{4}。作為上博簡整理者的李零先生是從簡文的上下文考慮,在他看來,在《子羔》和《魯邦大旱》中,子羔和魯哀公問教人的話語是一種教訓的口氣,故可推斷此人是孔子{5}。
除了內(nèi)容上的考證,還有學者從字形上辨析。何琳儀從古文字的角度,敘述了“孔”字形體的演變,證明《考釋》對《詩論》“孔”字的判定是正確的。{6}而周鳳五先生是將《詩論》與其他文獻進行對照,他在給朱淵清的信中說:“《古文四聲韻》卷三董韻‘孔字收《籀韻》的‘子人形,與簡文極為相近,堪稱確證”。{7}朱淵清進一步征引清人李遇孫《尚收隸古定釋文》,其卷三有“子人壬(上孔)”條曰:“《集韻》:‘孔,古作子人?!峨`辨》載《衡立碑》‘儀問子人芳,《張壽碑》‘有子人甫之風,并作‘子人?!眥8}
“孔子說”是關于《詩論》作者問題的最初看法,也是近十年來學界普遍認可的觀點,現(xiàn)學者在研究《詩論》時默認其作者是“孔子”,可見這一說的影響之大。
二、孔子弟子說(子夏說、子羔說、子上說)
孔子弟子說是指孔子的學生子夏、子羔和子上,爭論的焦點即《詩論》主要是由誰來“曰”。從體裁角度切入,李學勤先生在《〈詩論〉的體裁與作者》{9}一文中,認為《詩論》的內(nèi)容多是引自孔子的話語,故該論應是孔子門下之人著述。從《論語·八■》《漢書·藝文志》等著作中可看出孔子最贊賞子夏在《詩》方面的造就,故首推子夏。而在字形上,李先生總結(jié)了戰(zhàn)國文字合文書寫的特點及規(guī)律,認為《詩論》中的合文應作位置借用理解,故為“卜子”。彭林先生在《關于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孔子詩論〉的篇名與作者》{10}一文中指出,《詩論》中并非全是孔子所說的,很有可能是子夏的言論。但子夏也非立意之人,只是傳《詩》者,像“吾善之,吾喜之,吾信之,吾美之”這樣的話,也只有孔子能說出。同樣結(jié)合傳世文獻論述的江林昌先生,在《上博竹簡〈詩論〉的作者及其與今傳本〈毛詩序〉的關系》{11}一文中指出,失傳兩千多年的子夏的《詩》序就是此《詩論》,因而《詩論》的作者應是子夏。姜廣輝先生在《〈孔子詩論〉宜稱“古〈詩序〉”》{12}中認為,《詩論》應該改稱為“古《詩序》”,子夏所作的就是這個被命名為《詩論》的《詩序》。房瑞麗的《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詩論〉與〈詩經(jīng)〉研究》{13}則推測《詩論》的作者為子夏門人。范毓周、董蓮池二位先生皆是從字形角度考慮,認為《詩論》合文字形與古文字“相差甚遠”,故其作者應為卜商。{14}
學者們的另一推崇為“子羔說”。高華平在《上博簡〈孔子詩論〉的論詩特色及其作者問題》{15}中,通過將《詩論》與傳世文獻相比較指出,《詩論》的作者并非子夏,而是孔子弟子高柴(字子羔)。他從子羔的事跡、“高子論《詩》之事”等方面論證了《詩論》是子羔對孔子的詩說做的筆錄。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子上說”。黃錫全先生是從字形角度探討,他將此合文與郭店楚簡《緇衣》篇和上博楚簡《孔子閑居》篇相較認為字形不符,認為“上”字借用了“子”字的筆畫,故《詩論》作者是子上,{16}這種觀點還是黃先生獨有的看法,究其準確性還尚無定論。
三、孔門再傳弟子說
廖名春在《上博〈詩論〉簡的作者和作年》一文中,通過對“滿寫簡”、“留空簡”進行考察,得出“留空簡”的主體多為孔子,“滿寫簡”的主體多為孔子弟子的結(jié)論,廖先生就在分析竹簡形制的基礎之上,又把《詩論》與傳世文獻對較,發(fā)現(xiàn)文中已稱子羔,所以子羔不可能是《詩論》的作者,只是解《詩》之人,而《詩論》的真正作者應該是子羔再傳弟子。{17}
而陳立先生是從《論語》中孔子稱謂角度切入,他指出《詩論》中的“孔子曰”,與《論語》中 “子曰”或“夫子”不同,“孔子曰”如此尊敬的語氣顯然是孔子再傳弟子傳寫的,因為孔子的弟子為了表親近,大多稱孔子為“子”或“夫子”,用“孔子”這樣的稱謂多是與孔子關系較遠的再傳弟子才會用。{18}
四、待定說
學術界還有些學者已斷定《詩論》作者并非孔子,但具體是誰還不能確實,大部分是因為缺乏充足的資料以供論證。如楊春梅在《上博藏簡與儒學研究》{19}中說到,《詩論》的作者不是孔子,是其弟子之作,但究竟作者是誰,因竹簡殘缺,無法判定。胡平生先生也指出,《詩論》“可能是他的學生或?qū)W生的學生,然而究竟為何人,尚需要更多資料證明”。{20}同樣認為作者不是孔子的鄭杰文先生,發(fā)現(xiàn)《詩論》與傳世文獻中所載孔子說《詩》的內(nèi)容不同,故認定《詩論》的作者必定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受過《詩》學觀的影響,二是堅持“以史為《詩》”的觀點{21}。曹峰先生在《試析已公布的二支上海戰(zhàn)國楚簡》中明確指出,《詩論》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子夏,還應該對全文進行全面分析,并拿來相關文獻細致考察,才可大膽定論。{22}
近十年來,隨著文獻的不斷出土,學術界迎來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熱潮,上博簡已被發(fā)現(xiàn)十余年,但挖掘其內(nèi)在文化仍未停止。十年來國內(nèi)外學者從各種角度探討其文學價值,涌現(xiàn)出大量研究成果,其中《孔子詩論》的作者問題首當其沖成為了聚焦點。面對繁雜各異的結(jié)論,作者整理歸納為四大類,雖然我們現(xiàn)在掌握的資料不夠充足,無法給予一個確切的定論,但我們已看到《詩論》在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當然,我們在等待著新的資料出土之余,也要繼續(xù)進行各種角度、各個層面的探究,以求這些問題的早日解決。■
■
{1} 馬承源:《〈詩論〉講授者為孔子之說不可移》,《中華史論叢》第67輯。
{2} 裘錫圭:《關于〈孔子詩論〉》,《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 劉信芳:《孔子詩論述學》,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 濮茅左:《關于上海戰(zhàn)國竹簡中“孔子”的認定——論〈孔子詩論〉中合文是“孔子”而非“卜子”、“子上”》,《中華文史論叢》第67輯。
{5} 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一)》,簡帛研究網(wǎng)2001年第1期。
{6} 何琳儀:《■簡詩論選釋》,簡帛研究網(wǎng)2001年第1期。
{7} 周鳳五:《〈孔子詩論〉新釋文及注解》,載《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
{8} 朱淵清:《讀簡偶識》,載《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403—404頁。
{9} 李學勤:《〈詩論〉的體裁和作者》,載《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51—57頁。
{10} 彭林:《關于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孔子詩論〉的篇名與作者》,《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
{11} 江林昌:《上博竹簡〈詩論〉的作者及其與今傳本〈毛詩序〉的關系》,《文學遺產(chǎn)》2002年第2期。
{12} 姜廣輝:《〈孔子詩論〉宜稱“古〈詩序〉”》,簡帛研究網(wǎng)2001年第12期。
{13} 房瑞麗:《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詩論〉與〈詩經(jīng)〉研究》,河南大學研究生碩士論文,2004年。
{14} 范毓周:《關于〈文匯報〉公布上海博物館所藏〈詩論〉第一枚簡的釋文問題》,簡帛研究網(wǎng)2000年第12期;董蓮池《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解詁(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2期。
{15} 高華平:《上博簡〈孔子詩論〉的論詩特色及其作者問題》,簡帛研究網(wǎng),《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002年第5期。
{16} 黃錫全:《“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簡帛研究網(wǎng)2001年第2期。
{17} 廖名春:《上博〈詩論〉簡的作者和作年》,簡帛研究網(wǎng) 2002年第1期。
{18} 陳立:《〈孔子詩論〉的作者和時代》,簡帛研究網(wǎng)2002年第6期。
{19} 楊春梅:《上博藏簡與儒學研究》,簡帛研究網(wǎng)2003年第6期。
{20} 胡平生:《上博藏戰(zhàn)國楚竹書〈詩論〉答記》,簡帛研究網(wǎng)2002年第6期。
{21} 鄭杰文:《上博藏戰(zhàn)國楚竹書〈詩論〉作者試測》,《文學遺產(chǎn)》2002年第4期。
{22} 曹峰:《試析已公布的二支上海戰(zhàn)國楚簡》,簡帛研究網(wǎng) 2001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 朱淵清,廖名春.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2] 劉信芳.孔子詩論述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
[3] 謝維揚,朱淵清.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4] 蕭兵.孔子詩論的文化推繹[M].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5] 陸絲雨.上博簡《孔子詩論》作者問題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文學評論),2009(2).
■
作 者:田歌,文學碩士,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方向。
編 輯: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