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作家春樹繼成名作《北京娃娃》之后,于2003年發(fā)表了《長達半天的歡樂》(以下簡稱《歡樂》)。用春樹自己的話說,這是一部有人“特別喜歡”而有人“特別不喜歡”的書。讀者欣賞的兩極化恰恰說明了這是一部“別有一種意義”的作品,而絕非“頹廢之作”。這“別有一種意義”在于,《歡樂》中作者帶有自傳成分的靈魂全裸式的“自敘”,為我們審視“80后”青春的“另類”生活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小說文本?!稓g樂》沒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說情節(jié),仿佛一篇篇展開的青春日記,真實地記錄了主人公“春無力”在迷幻的青春路上游走的一段時光。常人看來,春無力的青春年華無疑是頹廢、墮落、失敗的:她穿黑色小吊帶,背“銳步”包,抽“中南海”“都寶”煙,偷雜志、書、口紅和香煙,常常爛醉如泥,吸大麻,濫交亂情,等等。這不被世俗所認(rèn)同的、光怪陸離的“叛逆”青春,其核心是什么?本文試從“工作場”“生活場”“心靈場”等三個方面對小說《歡樂》中的青春主題加以分析。
一、工作場:沮喪和逃離
工作既是一種世俗的事業(yè),又與我們生命中的一切緊密相關(guān)。美國學(xué)者托馬斯·摩爾說,“如何度過你的工作時間?”工作中“你尋找、討論和處理什么”將“成為我們衡量工作的靈魂的標(biāo)準(zhǔn)”[1]。據(jù)此,探討《歡樂》中主人公春無力的工作場域,無疑是解析這部作品的一把鑰匙。
自離家出走后,春無力就常常為生計發(fā)愁。她也曾嘗試著找一個穩(wěn)定的、收入較高的工作,但結(jié)果可想而知。無奈,她只能憑借自己“沒什么知識,但還算有文化”這一“專長”,做與文化有關(guān)的活計——為雜志寫稿、做專題策劃。她絞盡腦汁地與編輯溝通,談稿子,卻遭到冷遇,這令她無比沮喪。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她的青春呈現(xiàn)出“無能的力量”,并注定是“掙扎的無望”。這之后,春無力又計劃謀到一份音樂雜志編輯的工作,結(jié)果還是無疾而終。最后,她在一家學(xué)生報紙做編輯和記者,可那個比她大不了多少的“老主編”,說她采編的東西“太不主流”“不適合中學(xué)生看”,因為這些“想著錢、分房、學(xué)英語、結(jié)婚”對人生有完美規(guī)劃的人永遠不能她融合到一起,春無力只有“走人”。頻繁地變換工作,或無所事事地東游西蕩,使春無力無比沮喪,感到自己“從未燦爛過”,并有“長大的恐懼”。她成了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在沒有“安全感”中尋找“安全感”,春無力怎能不迷失和幻滅?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春無力發(fā)現(xiàn),人常虛偽地生活,欺騙別人也欺騙自己。她曾幻想自己有5000元錢,就為了這個簡單的愿望,她要求自己回到“規(guī)范”的生活軌道上來:不參加無聊的聚會,不和不成功的人接觸、做愛,不天天上網(wǎng)。這里,我們看到,盡管迷失和幻滅時時糾纏著春無力,但她從未放棄希望,一直在尋找著生命中的溫暖。春無力這缺少安全感的迷亂的青春 “意味著處在路途中,意味著奮斗、等待、盼望”[2]。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失業(yè)”之后,春無力堅持最久的一份工作(權(quán)且算作工作)就是與熱愛詩歌的朋友一起創(chuàng)辦詩歌論壇,這個論壇為春無力那被壓抑的、“渴望論戰(zhàn),渴望紛爭”的靈魂提供了一個宣泄的平臺。從他們?yōu)檎搲∶侄鵂幷摬恍葸@件事上來看,青春焦慮的背后,無疑彰顯著他們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尋。
據(jù)詞源學(xué),工作常被稱為職業(yè)(occupation),意為“被抓住”。在日復(fù)一日的工作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生命中那些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我們常常是被動地選擇工作,工作占據(jù)了生命中的許多美好時光,并令我們顯露出自身的優(yōu)點和欠缺。如此,對于春無力而言,工作中的沮喪和逃離恰恰是對“被抓住”的反抗,更是對青春年華中的自由意志的堅守。
二、生活場:瘋癲和窒息
在《歡樂》中,春無力的生活場域同樣是背離世俗的。遠離家庭的她,生活的場域非常狹窄,瘋癲和狂歡之后是無聊和窒息。以下將《歡樂》中春無力的生活場域一一分述。
其一,在酒吧??梢钥隙ǖ卣f,“熱愛搖滾”“熱愛朋克精神”的春無力視酒吧為家?!稓g樂》正是從春無力在酒吧醉酒后結(jié)識李小槍寫起。由醉酒而瘋癲和狂歡,而與陌生人搭訕,回陌生人的家,之后是無愛而有高潮的性,再之后是無聊和窒息……如此往復(fù),幾乎構(gòu)成了《歡樂》的主要情節(jié),這也幾乎就是春無力周而復(fù)始的生活。由狂飲而亂性,在墮落、極度的空虛、幾近窒息的迷亂的心背后,《歡樂》以接近殘酷的表達揭示出春無力們“極度向往愉快、力量、親密關(guān)系,性的滿足,物質(zhì)利益”[1]。實際上,這恰恰也是整個現(xiàn)代人類生活的縮影——在嘈雜紛擾的人群里,我們總是漫無邊際地尋找那些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我們欲望的東西,并總是以眾多的“量”來彌補“質(zhì)”的匱乏。我們看到,春無力要借助“無愛之性”來激發(fā)青春的熱情,喚起生活的勇氣,可最后品嘗的是無聊、空虛、窒息。如此,春無力們在酒吧里找到的只能是卑微和渺小,是無所歸依,是痛苦和絕望。
其二,在網(wǎng)吧。人們本能地向往幸福和理性,可環(huán)顧宇宙天地,人世間又有哪一種事物能滿足人的這種本能的向往呢?但我們能夠“以一種極度貧弱而短暫的形式獲得某種虛假的滿足”[3]。這無疑是網(wǎng)吧對春無力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原因。生活中,春無力對“哀求”“大吵大鬧”和“不清醒的頭腦”是極其討厭的,她雖追求享樂,但內(nèi)心向往理性,在這個兩極化的矛盾中,她必然要在網(wǎng)吧中尋求“虛假的滿足”。在網(wǎng)吧里,春無力要尋找“生活的偶然性”,用以排遣“空虛和無聊”;在網(wǎng)吧里,她要尋找那些能帶給她溫暖的人,用以抵御“長大的恐懼”;在網(wǎng)吧里,她要尋找的是“逃避”,用以堅守自己“幼稚的堅定”。曾經(jīng)有一度,春無力想遠離網(wǎng)吧,但最終還是在“虛假的滿足”里,尋找青春可能的方向——自由。
其三,在床上。在春無力看來,男人可以“與很多‘果兒上床”,那么,“我們”(指春無力們)多跟幾個樂手們上床,又有什么可指責(zé)的?何況“我們”還處于“被侮辱”“被損害”“被打擊”“被誤會”的地位上。與其沒法改變,就該“讓自己更快樂”。春無力追求真愛,一直在尋找一個可以信賴和托付的“另一半”,可在尋找的路途上,她常常迷失自己,不是跟隨心靈的指引,而是用肉體說話?!叭怏w的快樂”似乎成了她一系列“無愛之性”的唯一理由。在《歡樂》中,春無力與小陶、鮮崢、李晴、力波、D、李小槍、張洋、黃國棟、五五五、李旗、崔晨水、涼的、青春、巴撥、潭漪、小丁等十六七人濫交??梢哉f,春無力對性采取了“放縱”的態(tài)度。這種“放縱”有時甚至達到了無廉恥的地步。一次,春無力與青春和竹林同床而眠,她不顧忌旁側(cè)的竹林而與青春春風(fēng)一度。春無力甚至想與巴撥和巴撥的弟弟一起瘋狂,渴望“另外兩個身體”把自己撞擊成床上的“一灘軟泥”,實現(xiàn)她一直想要的那種“除了身體不想別的”的感覺。如此瘋狂地追求“肉體的快樂”,難怪有網(wǎng)友在讀了《歡樂》之后寫道:“如果遇見春無力,一定和她大干一場?!逼鋵嵧高^春無力所追逐的“肉體的快樂”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她要的是安全感,要和一個對她更好的人“挨得近近”的。她對崔晨水本無感覺,但因崔晨水常在她困難時接濟她,她就用身體“回報”了他。
其四,在路上。生活在此處,是殘酷;而“當(dāng)生活在彼處時,那是夢,是藝術(shù),是詩”[4]。春無力在路上的生活尋到的卻不是夢,更不是藝術(shù)和詩;是反叛,是逃離,是無聊,是陰郁;即使找到了曇花一現(xiàn)的歡樂,也即刻被憂郁和窒息所取代。在《歡樂》中,春無力“在路上”的空間僅限于石家莊、武漢、天津。她與張洋去武漢,心里承認(rèn)張洋是“最好的一個”,說他“比D有激情”“比力波溫柔”,是一個理想的性伙伴。可她受不了武漢的“太生活化”以及“無法溝通”,就立即背叛了張洋,與黃國棟偷情。誠如美國學(xué)者A.J.赫舍爾所說,做人總是“充滿冒險,是不穩(wěn)定的”[2]。而春無力的這種不穩(wěn)定,正是她不甘被束縛、堅守自由青春的表現(xiàn)。
三、心靈場:迷幻和尋找
從對春無力的“工作場”“生活場”的探尋,我們不難描繪出她的心靈場域——春無力稱自己是“沒有意志力的白癡”,不能操控自己的生活,而無窮無盡的欲望又把她折磨得像顛三倒四的“蒼蠅和白蟻”。她常常被無奈和痛苦包圍,失敗和受辱的種種經(jīng)歷又讓她對生存懷有極大的恐懼,她的焦慮、痛苦、無聊、掙扎、無望、反叛、幼稚、游移,都來自她對愛與溫暖的尋找,對自由青春的守望。
因為“無能的力量”和“掙扎的無望”,春無力痛苦地感到自己那么多的理想、夢想和愛,都在“雨中飄蕩”;盡管她“心如鋼鐵”,也終將成易碎的玻璃。這讓她的青春歷程彷徨而迷幻,焦慮而壓抑,偏執(zhí)而怪異,可以說,她的心靈鏡像是一幅80后光怪陸離的全息寫真照。
而這幅80后全息寫真照又在某種程度上刻畫了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空虛、無意義、價值的失落,對婚姻、家庭、人際關(guān)系的幻滅,不知來自何處的抑郁,對個人成就的渴望和精神上的饑渴。從這個意義上說,《歡樂》不失為一部具有探索價值的文學(xué)作品。
四、結(jié) 語
在《歡樂》中,春無力最后死于曾經(jīng)和她除了做愛只以簡單食物充饑,在床上五天四夜的小丁之手,預(yù)示著春無力自由青春的幻滅。她愛詩歌,并懷著清醒的頭腦去尋找“比詩歌更重要的東西”——愛與溫暖,自由的青春。春無力的那句“干干凈凈地迸發(fā)青春和熱血”將會長久地回蕩在每個讀者心中。
[參考文獻]
[1] [美]托馬斯·摩爾.關(guān)注靈魂[M].孫正潔,范瑞波,譯.北京:華齡出版社,1997:10-190.
[2] [美]A.J.赫舍爾.人是誰[M].隗仁蓮,安希夢,譯.貴陽:貴州出版集團,2009:29.
[3] [美]艾溫·辛格.我們的迷惘[M].郜元寶,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2:34-35.
[4] 艾曉明.小說的智慧——認(rèn)識米蘭·昆德拉[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184.
[作者簡介]
艾力發(fā)(1966— ),筆名艾蒿,男,吉林通榆人,白城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兒童文學(xué)與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