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芬
新聞采訪主要是記者為了收集跟新聞素材相關的資料而進行的一種調查研究工作。所以記者提問的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了這次新聞采訪的完美與否。在一線的采訪記者要開始重視跟受訪者的交流互動,可以針對不同的人物對象采取切實可行的采訪方式,根據新聞事件的具體情況設計訪問問題,同時要主動創(chuàng)造條件給大家營造一個和諧愉快的氛圍,最大限度的獲取需要的信息,收集更加豐富的材料。由于采訪是一種互動的過程,所以提問是獲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方式,記者要事前設定好需要提出的問題,講究訪問技巧,注重采訪的心理,盡可能的挖掘出真實準確的新聞事實,同時也和訪問者建立一種良好的談話環(huán)境。在采訪時遇到的對象中,有的人情感外露,有的人性格內向;有的人談起話來滔滔不絕,有的人卻沉默寡言。面對不同類型的采訪對象,記者只有善于運用提問的藝術和技巧,切實做到問之有理、問之有趣、問之有物,才能達到采訪的目的和效果。結合近幾年的工作體會,在學習新聞前輩的經驗時,對于提問技巧方面有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要準備充分
做好準備工作是成功采訪的必備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與受訪者沒有事前約定,一切都存在著變化,所以做好準備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因為在采訪中存在著無窮變化,所以這也被稱為“面對面的戰(zhàn)斗”,記者跟采訪對象進行一場斗智斗勇的思維交鋒。采訪對象做了哪些具體事情?他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些都要在采訪前做好提問準備,還要盡可能通過各大新聞媒體、政府部門、網絡等渠道多獲取一些資料,多查、多看、多思考,明確采訪主題,圍繞主題事先精心設計幾個問題,準備的問題寫成文字提綱,做到以不變應萬變,避免臨陣手忙腳亂。記者要寫一份簡明扼要的提綱,注明順序和采訪重點。艾豐同志曾對記者提問提出了6個“不要提”:第一是所提問題不宜太寬范圍太大,切忌用一個問題讓受訪者說出所有信息;第二是不要涉及受訪者不明白的問題,可不提就盡量不提;第三是帶有暗示性的問題不要提;第四是沒有意義和目的的問題不可提,此問題過于輕率;第五是硬生生的問題不提,避免受訪者用“是”“否”等簡單詞匯回答;第六是審問式的問題不要提,對方會產生不好的心理反應。
二、要注意提問方式。
在我們的實際新聞采訪中,記者通過什么樣的問題來恰到好處的問出所需要的信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采訪不同知識層次、不同年齡段和在不同的場合中提什么問題想獲得什么樣的回答效果等。美國新聞學者麥爾文·曼切爾曾寫了一本書,名叫《新聞報道與寫作》,該書中,他把作者提問劃分為2種形式:一種是開放式提問,一種是閉合式提問。前者主要是指記者所提的問題范圍較廣,比較抽象,具有概括性,句句都不受嚴格的限制,受訪者可以自由的發(fā)揮;后者主要是指記者所提的問題簡單具體,對回答內容有意地限制,受訪者回答時需要仔細思考后才能作答,不能自由發(fā)揮。例如,一位記者在采訪時政新聞時可以這樣提問:“請你談談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若干重大問題的學習活動體會好嗎?”或在采訪某企業(yè)管理者時:“你對你們的企業(yè)在發(fā)展上有什么新的見解?”這都是開放式的提問。其好處就是采訪對象可以回答的內容不受限制,比較自由,可發(fā)揮的地方比較多,內容也由他自己組織,這樣采訪的場面氛圍輕松、活潑,娓娓道來。當然了,此類問題也還是有它的限制之處,就是這類問題比較適合文化知識水平較高、社會閱歷豐富的采訪對象,像企業(yè)領導、某領域的專家或科學家等。相反,記者在采訪農民、工人和社區(qū)干部時,此類問題就顯得不合時宜,應該具體問題具體提問,做到一個一個地問,一點一點地挖掘,比如記者在采訪兒童的訪問中想了解一個優(yōu)秀中隊的事跡,可問以下的小問題:“你們中隊有多少隊員?”“你們最近開展了些什么活動?”……通過這樣的小問題,孩子們回到起來也沒有困難,關于優(yōu)秀的典型事跡也隨著一個個問題展現開來。采用這種閉合式的提問方式經??梢匀〉猛黄菩缘倪M展,由于記者可以問一些比較具體的問題,受訪者需要一一回答,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很多信息就浮現出來了??偟膩碇v,這兩種提問方式各有所長,開放式提問多用于緩和氣氛,融洽感情,啟發(fā)對方,閉合式提問方式多用于采訪中突破問題,追溯情節(jié)和驗證事實。有一句諺語說:“只要我們順著河流走,就能發(fā)現大海。”我想,只要我們努力探索,根據不同的采訪對象采取科學合理的提問方式,靈活運用采訪技巧和提問方式,自然能夠獲得更好的采訪效果。
三、要尊重采訪對象,尋找采訪突破口。
“不愿談”是新聞采訪中幾乎人人都會碰到的“攔路虎”?!安辉刚劇钡默F象背后,情況是錯綜復雜的:名人或特殊背景者,有的為避免曝光、有的怕出名而不愿談;普通群眾,有的因表達能力差、有的對某些事件有抵觸心理而不愿談……遇到這種情況要把“尊重”放在首位,變換方位思考,真正理解對方,才能打破局面,變被動為主動。比較有效的方法有:一、通過對采訪對象進行恰當的贊許,使對方對記者產生好感,改變態(tài)度,繼而打開話匣子;二、在采訪發(fā)問時必須以和藹的語氣,求教的態(tài)度向被采訪對象發(fā)問,認真而耐心地恭聽對方的介紹,只有這樣對方才能配合并認真回答你提出的問題。三、在提問時兼顧雙方,站在采訪對象角度考慮:他想要告訴讀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經驗和閃光的東西對讀者有啟迪。也要站在觀眾的角度想,觀眾最想知道什么信息,會對他的哪些感興趣。四要尊重對方風俗習慣,注意對方的地位身份,提問得體,不唐突﹑不魯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時宜地提問,也不要太讓對方難堪。特別對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隱私的話題,應在征求對方意見后,再以對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
在我們的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會面對形形色色的采訪對象,場合也在不斷變化,遇到的事情也各種各樣,采訪的新聞事件也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變化,基于采訪對象在不斷變化的情況,使得記者必須隨時準備應付不同的情況,針對不同的采訪對象靈活組織采訪問題,不斷調整思維方式和做出應變策略,防止不好的事情發(fā)生,理性處理,掌握采訪工作的主動權??傊?,記者在采訪時,就是要能與采訪對象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創(chuàng)造良好的采訪提問的氣氛,使采訪成功,為后一步新聞寫作收集充分的素材,從而圓滿完成報道任務。(作者單位:運城市廣播電視臺)政法論壇商界論壇商界論壇政法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