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試從模因論探討英語文化專有項的漢譯策略。譯者可以運用音譯、套譯和零譯模因等翻譯方法將英語模因引入漢語。從模因論的視角研究英語文化專有項的翻譯,有利于源語的復制傳播,能豐富漢語詞匯,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關鍵詞:模因論;文化專有項;漢譯策略
近年來,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等在中國流行開來,各種媒體上英語屢見不鮮。在國內(nèi)學英語的潮流下,我們亟需引進西方的文化,了解其文化特色,打開國人視野。文化專有項的翻譯一直是一個深受學者關注的問題,由于文化的差異文化專有項翻譯困難重重。本文試從模因論探討英語文化專有項的漢譯策略,以期使譯文能準確傳達原文含義且更符合目的語讀者的“口味”,同時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一、模因論和英語文化專有項
(一)模因論
根據(jù)道金斯的觀點,模因是一個文化信息單位,那些不斷得到復制和傳播的語言、文化習俗、觀念或社會行為都屬于模因。模因論(Memetics)是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一種新理論,它試圖從歷時和共時的視角對事物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以及文化具有傳承性這種本質(zhì)特征的進化規(guī)律進行詮釋。
從模因論的角度看,翻譯可視為通過語言進行模因復制和傳播的過程。語言作為模因,其生存需要經(jīng)歷一個競爭的過程。
(二)英語文化專有項
如果英語中的詞、短語、句子或篇章對于譯語文化中的一般讀者或權威人士來說在意識形態(tài)或者文化上很陌生、不易接受或很難理解,我們就稱其為英語文化專有項。
模因論給文化專有項的翻譯提供了新的思路。譯者應具有跨文化意識,盡力復制源語模因,使譯文成為忠實的傳播載體。隨著交流的深入,譯文讀者解碼原文模因的能力也不斷加強,從開始的陌生不理解變?yōu)槔斫馐煜?,這樣不但促進了文化交流,也使模因傳播的譯文取得與源語相同的語用價值。
二、英語文化專有項的漢譯策略
Chesterman提出了“翻譯模因論”,認為翻譯理論的更迭和演變本身就是翻譯模因不斷復制和傳播的結果。下面將結合具體實例來探討英語文化專有項的翻譯。
(一)音譯模因
音譯模因就是將源語的發(fā)音形式直接轉(zhuǎn)換成目的語的發(fā)音形式的翻譯方法。英語中的人名、地名、物質(zhì)名稱以及一些表示新概念而漢語里又找不到對應詞來表示時,均可采用音譯模因介紹到譯文語言中去。音譯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直接音譯。例如: engine(引擎),logic(邏輯), jacket(夾克),bungee(蹦極),TOEFL(托福),romantic(羅曼蒂克),marathon(馬拉松), aspirin(阿司匹林),cleanclear(可伶可俐)等。第二種形式是在音譯基礎上加范疇詞,可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詞語的確切含義,如ballet(芭蕾舞),bowling(保齡球)。第三種形式是在音譯基礎上加注釋,這適合翻譯那些有著特殊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如Domino effect(多米諾效應——指一事件引起連鎖反應)。
音譯模因有利于保留英語的語言韻味,既時尚新穎又容易記住。據(jù)統(tǒng)計,自二十世紀80 年代后,越來越多的英語文化專有詞匯以音譯的方式涌入漢語被廣泛使用。
(二)套譯模因
套譯模因包括文化意象和語言的套用兩種。由于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有時不同文化的人們可能對同一種事物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因此,有時我們需要轉(zhuǎn)換源語的比喻形象。如: 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b(虎頭蛇尾),green-eyed(紅眼病)。有些我們則可以套用譯語文化含義相似語用意義相同的說法。如:have a foot in both camps (腳踏兩只船), burn the boat(破釜沉舟),cry ones eyes out(痛哭流涕)。模因的核心是模仿,盡可能完全地復制自己。使用套譯模因可以使譯文對讀者產(chǎn)生原文對其讀者的相似效果,突出原文之“異”,利于源語傳播。
(三)零譯模因
零譯模因是指在翻譯時源文詞全部或部分原封不動地移入譯文中。在報紙、雜志、網(wǎng)絡或電視上,零譯詞并不鮮見,如做個CT、買BP機、hold住,google一下,e時代,AA制,T恤,IT業(yè),IC卡,咱倆PK一下。還有一些外來詞進入漢語后仍然保留原有的拼寫和讀音形式,例如: CD,MP3,Lady Gaga, LV, DNA, WC。正如前面所述,模因和時代特點密不可分。由于英美文化的影響和當前國內(nèi)掀起的學英語熱的潮流的影響下,零譯這種翻譯方法才逐漸出現(xiàn)并日漸被人們接受,外來語已慢慢滲透人們的生活。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零譯詞涌入漢語詞匯。
三、結論
模因論為英語文化專有項的漢譯引入了信息復制的模式,譯者要深刻理解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創(chuàng)造易于譯文讀者接受、經(jīng)得起實踐檢驗的漢語模因。總之,結合模因論來研究英語文化專有項的翻譯加深了我們對模因理論的理解,使我們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特色,同時也豐富了漢語,促進漢語發(fā)展和中西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xiàn)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
[2]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
[3]劉 劍,羅忠民.語言模因論視角下的不可譯現(xiàn)象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8.
[4]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作者簡介:杜潔,女,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華中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