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布法羅大學的研究人員經過對一種食肉植物研究后發(fā)現,其基因組中不必要的成分被剝離了,這表明,對于正常健康的機體而言,垃圾DNA似乎真的不需要??茖W家早就發(fā)現,組成基因組的絕大多數DNA并不編碼蛋白質,也不發(fā)揮開關基因的功能。這些巨大的灰色地帶大多是寄生蟲DNA遺傳片段反復復制并粘貼到基因組中的。此外就是一些古老的基因,但現已關閉。研究人員將這些區(qū)域稱為垃圾DNA,至今尚無人知曉這些區(qū)域會不會發(fā)揮作用。在人類基因組中,功能基因只占2%的比例。
近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質疑“垃圾DNA”這一用語,認為這有可能是一種誤稱,但他們也表示這些神秘的DNA有可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發(fā)揮著一定的功能。目前,正在開展的一個名為ENCODE的大型科研項目,就是希望揭示人類基因組中不編碼蛋白質的33億個堿基對的功能。研究表明,大約80%的DNA似乎有一些生物活性,如影響基因的開與關等。不過,這些DNA能否翻譯成對人類有用或必要的功能,還存在很大的疑問。
研究人員對貍藻類的一種食肉植物進行了基因組測序。這種食肉植物生活在潮濕的土壤或淡水中,靠吸食微生物為生。貍藻類植物約有28 500個基因,這與其他植物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其基因組相對較小,僅含8 000萬個堿基對。與其他植物不同的地方是在垃圾DNA上,貍藻類植物擁有兩個完整基因組,但卻似乎已經剝離了大量的非編碼蛋白質的DNA。
研究結果表明,正常健康的植物確實不需要垃圾DNA。但令人不解的是,為什么有些植物可以對其基因組進行“瘦身處理”,而一些植物依然保持其臃腫的基因組?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進化壓力導致貍藻類植物剝離了不必要的基因組成分。
菊花草:借助雨滴濺射傳播種子
從雨林到沙漠,菊花草無處不在,它擁有圓錐形的花朵,能夠捕捉到雨滴并且借助雨滴飛濺的效果來壓縮并彈射種子。以金腰屬植物為例,它能夠借助雨滴將種子傳播到1米之外的地方,這個距離相當于它自身高度的10倍。
研究人員分析了雨滴降落在不同形狀的真實花朵和塑料花朵復制品上的高速視頻。他們使用一個注射器進行了人工降雨,產生了大約和自然雨滴一樣的4毫米寬度的雨滴,而這種植物會將到來的雨滴以5倍于它們滴落的速度彈射出去。這就意味著這些自由降落的雨滴(速度大約為29千米/小時)將被以144千米/小時的速度彈射出去。
菊花草花朵的形狀幫助解釋了為什么它們能夠將雨滴濺出如此遠的距離。每個花朵花壁的傾斜度使得雨滴的濺射速度達到最大化,而且圓錐形的彎曲產生了一種噴嘴的效果,可向一個方向集中噴射。研究人員稱:“這種噴射效果產生了一股包含種子在內的水流并且將它們帶離了母株。過去的研究表明,這些植物是從最初借助風傳播種子的植物進化而來的。它們或許是因為矮小限制了它們獲得的風量,而不得不求助于其他策略,比如說依靠雨滴。雨滴與表面如何相互作用的一種更好的理解,已經應用于噴墨印刷、工業(yè)噴漆技術甚至是將收獲雨滴的動能轉化為電能的策略。這項研究也清楚地顯示出犯罪現場調查的血液飛濺問題,即通過理解產生某種血液飛濺形式的幾何形態(tài),從而更好地理解犯罪現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