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民權利平等才是最美市容
“你穿得這么臟,就不應該坐公交車,應該自己走路回家!”重慶825路公交車上,一名老太呵斥身旁風塵仆仆的農民工,指責其影響市容。當時車上的其他乘客無不對這名老太的話感到憤怒,“真正影響市容的是這名老太!”
美麗市容是所有城市管理者共同的理想,是所有市民共同的愿望,但我們必須建立人文科學的市容觀:市容的美麗不是樓有多高,燈有多亮,路有多寬,花有多香,樹有多美,而是這個城市能否讓所有的公民最平等的享受權利。讓所有來到這個城市的公民感到幸福,感到溫暖,感到陽光。這才是真正的城市胸懷,真正的城市精神,真正的城市品格,真正的城市美麗。(殷建光,中國青年網)
2.孤兒的生命怎么能用來為進步埋單?
河南蘭考袁厲害收養(yǎng)的7名孤兒和棄嬰命殤民居火災??h民政局長等6人被停職。對此,蘭考縣有官員表示:“7個孩子的生命,6名干部的擔責,若能換來孤兒救助體系完善及社會進步,我感覺值了?!?/p>
生命是個體的最高主權,只要社會有清晰的風險防范和責任機制,又何須以生命來換取制度完善?畢竟,沒有誰有義務為制度之弊埋單,也沒有誰愿意做那群被不幸選中的人?!爸档谩币徽f,注定是外部的冷血立場,對7名孤兒而言,他們本就不該逝去,又何所謂值得?
不管此次大火之后,孤兒救助體系就此得到了多大程度完善,社會獲得了多大的進步空間,但需要記住的是,制度的調整,不是在完成一筆以生命權利對換社會進步的交易,而是在償還制度之弊欠下的罪與罰,這是一場以社會深刻反思改進為終點的贖罪,在這場贖罪中沒有值不值得可言。(熊志,《新京報》)
3.讓所謂“背景”成為一個漸漸消失的“背影”
近日,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表示,中央機關新錄取的公務員當中,60%以上來自農村或城市的普通家庭,沒有任何背景。
用新錄取公務員的背景“成色”說明公務員招聘的公正性,也是社會不公、階層分化現實下的無奈。如果社會公平、人人平等,又何來“背景”一說?如果一個應當選拔社會精英加入的,依法履行公職的職位,刻意追求“沒有任何背景”的比例,這對有“背景”并有真才實學的人,也是一種不公平,也無益于社會的進步。因此,無需給新錄取公務員的背景“提純”。只要規(guī)則是公平的,過程是透明的,即使還存在傳統“考狀元”的弊端,人們還是會接受這種既成現實。當然,要徹底消除這份焦慮,還有待于彌合社會階層間的隔閡,做到人人平等,讓所謂“背景”成為一個漸漸消失的“背影”。(來源:知風,華聲在線)
編輯/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