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我們知道,一旦患上糖尿病,不僅給健康帶來極大隱患,治療起來也是費時費力。那么,為什么不提前把糖尿病風險扼殺在搖籃中呢?這并不難做到,只需要做幾個簡單測量,便能評估脂肪含量、脂肪分布等,這些均可以幫助預測糖尿病發(fā)生風險。
常用的相關指標有體重指數(shù)(BMI)、腰圍(WC)、腰臀比(WHR)以及1995年開始應用的腰圍身高比(WHtR),各項指標均可用于預測糖尿病的發(fā)生,但它們之間還有一定差異,也是各有優(yōu)劣。
體重指數(shù)
也稱身體質量指數(shù),它是國際肥胖組織公認評價肥胖的合理指標之一,等于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的平方(米2)。它是估算體脂含量及評價是否超重肥胖的傳統(tǒng)指標,它基本能反映機體的肥胖程度,與機體脂肪含量具有明顯的相關性。體重指數(shù)與糖尿病風險關系密切。研究表明,體重指數(shù)越高,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也越高。
但是,它不能反映人體局部脂肪含量及分布特征。當研究對象分別為運動員、水腫患者及老年人,它的評價標準具有很大誤差。而且由于性別的差異,體重指數(shù)相同的男性,體脂含量一般小于女性。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體重指數(shù)在正常范圍內,如果存在腹型肥胖,糖尿病的發(fā)病風險也會增加3倍(這表明,腹部脂肪的堆積情況可以更好地預測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
編者注:對亞洲人群,體重指數(shù)的正常參考值范圍為18.5~22.9。
腰圍
它是世界上公認的、衡量脂肪在腹部堆積(即中心性肥胖)程度最簡單實用的指標。該值需在正常呼氣末測量,讀數(shù)準確至0.1厘米,測量2次,計算平均值。大量研究證實,脂肪在腹部堆積的程度,與肥胖病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有著密切的相關性。
然而,腰圍雖與腹部脂肪具有極高的相關性,卻又受到年齡、性別及身高的影響,無統(tǒng)一測量標準,使其難以得到統(tǒng)一的界點值。同時它也不能反映身高對體脂分布的影響,單用該測量值進行預測,可能會高估身材高大者或低估身材矮小者的肥胖相關風險。
腰臀比
它是腰圍和臀圍的比值,主要反映機體脂肪在腹部、臀部的分布狀況,尤其對于向心性肥胖能有效評價和預防。對于亞洲人糖尿病風險的預測,腰臀比可能比體重指數(shù)更有價值,腹部脂肪能夠促使患者出現(xiàn)胰島素抵抗(對胰島素不敏感)、血脂紊亂及高血壓,從而表現(xiàn)為代謝綜合征。
但無論腰圍還是腰臀比,在不同性別之間的分布都存在較大差異,且并沒有考慮身高等其他相關因素。并且,臀圍測量時易產(chǎn)生隨機誤差。
編者注:腰圍、腰臀比的測量方法及參考值等,請參閱本刊2011年第1期上半月刊第30頁相關文章。
腰圍身高比
即腰圍和身高的比值。日本一項研究提示,腰圍身高比對冠心病的預測價值高于體重指數(shù)和腰圍。我國臺灣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腰圍身高比與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紊亂等代謝性疾病高度相關,預測價值均好于前3項指標,對糖代謝異常風險有更加有效的預測價值。
腰圍身高比能夠彌補體重指數(shù)在腹型肥胖診斷中的不足,可同時了解全身性肥胖和腹部肥胖。腰圍身高比不低于0.5時,高血糖、冠心病的新發(fā)生率明顯上升。腰圍身高比指數(shù)計算方便,容易性別標準化,并且可以克服身高、體重、種族和性別影響。與臀圍相比,身高測量方便易于掌握且測量誤差小。腰圍身高比保留了腰圍的基本特征,校正了身高的影響,人群之間變異程度小且相對穩(wěn)定,使其成為近年來評價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