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省 李文川
【摘要】文章通過問卷調查研究發(fā)現:年齡較小、尚未結婚的農民工流動較為頻繁;企業(yè)聲譽、工資待遇、企業(yè)前景、工作條件均與農民工流動存在極顯著關系;現行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的缺少與農民工二次流動之間的關系極為顯著。
【關鍵詞】民營企業(yè) 農民工流動 影響因素
雖然國內學者已經從勞動力流向、流速、流量的宏觀控制①②以及農民工與城鎮(zhèn)職工的職業(yè)差別、技能差別和工資差異等問題對農村勞動力流動做過多維度的深入討論③,但卻很少對農民工流入城市或發(fā)達地區(qū)后繼續(xù)流動的原因做進一步探討,即對影響農民工二次流動的原因尚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而經驗表明,近年浙江各地區(qū)出現的“民工荒”與農民工找工作難并存的問題,與農民工的二次流動高度相關。
梁雄軍首次將農民工“二次流動”定義為,已經離開農村老家到外地從事非農工作的農村勞動力,因某些原因在外地的非農產業(yè)變換(包括經常變換)務工地域或者企業(yè)(職業(yè))的求職謀生活動過程,又稱“變換工作流動”。梁雄軍的研究指出,農民工二次流動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經濟因素(收入、工作機會、勞動條件等),能力因素(求職、語言、心理、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自我發(fā)展因素(提高技能、在職培訓等),向往更好生活因素、交通通訊因素、管理因素(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政府行為、社會保障、務工環(huán)境等④⑤。但這一研究的對象主要來自天津、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建筑、餐飲等行業(yè),而未針對制造業(yè)進行具體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以浙江民營制造企業(yè)的農民工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實證分析制造業(yè)內農民工二次流動的原因及管理對策,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問卷調查法。我們根據浙江省農民工流動的現實狀況,并借鑒了很多學者前期的研究成果,設計了一套針對農民工的調查問卷(A)和針對企業(yè)高層管理人員的調查問卷(B)。調查時間主要集中在2011年7月~8月和2012年7月至8月期間,調查范圍包括了浙江省十一個地區(qū),但主要集中在杭州、寧波、溫州、紹興、嘉興、臺州等地區(qū)的民營制造企業(yè),涉及服裝、機械、紡織、服務業(yè)、建材、餐飲、建筑、輕工、食品等行業(yè),大致上反映了浙江的行業(yè)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特點。調查表在具體的填寫和回收上,采取的方法是在調查人員的指導下,當場填好并回收或由調查人員留下表格,約定時間取表。此次問卷共發(fā)放3000份,其中有效問卷1847份。樣本基本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企業(yè)的行業(yè)分布及規(guī)模
本文主要從農民工自身特質和企業(yè)兩個方面考察農民工流動的影響因素,其中農民工自身特質包括性別、婚姻、教育程度、工齡和年齡等變量,統(tǒng)計分析時對性別和婚姻兩個變量做了虛擬化處理,教育程度的測量為初中及以下為1,高中為2,中專及技校為3,大專為4,本科及以上為5。企業(yè)方面主要包括企業(yè)聲譽、工資待遇、管理者的作風、企業(yè)的發(fā)展前景和工作條件等六個變量,測量時采用五分制量表。對于農民工的流動主要是通過流動頻率反映,測量方法是:流動頻率=曾經換過工作單位的次數/外出務工時間。
表2 員工的基本情況
數據分析
我們以農民工流動頻率為因變量,以性別、婚姻、教育程度、工齡、年齡、企業(yè)聲譽、工資待遇、管理者的作風、企業(yè)的發(fā)展前景和工作條件為自變量,用SPSS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農民工流動及相關因素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表示P<0.1。
可以看出,個人特質因素中,男性和女性,已婚與未婚的農民工,在流動頻率上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說明,相比于女性農民工,男性農民工有著更高的流動頻率,平均要高16.6%的水平;已婚農民工與未婚農民工相比,其流動頻率要低14.6%的水平。就教育程度來看,其對流動頻率的回歸系數為0.188,且在5%的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顯示出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流動頻率越高。這可能是因為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有較為明顯的人力資本優(yōu)勢,可以不斷選擇待遇更為理想的工作,這使得其工作變換較為頻繁。工齡對流動頻率的回歸系數為0.321,但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年齡對流動頻率的回歸系數為-0.282,且在5%的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顯示年齡越大的農民工,其流動頻率相對較低。企業(yè)因素中,企業(yè)聲譽、工資待遇、企業(yè)前景、工作條件均與農民工流動存在顯著關系。其中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影響較大,而管理者作風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調查中發(fā)現,工資待遇較高的農民工,追求自身更好發(fā)展而換工可能性越小,他們更愿意在當前企業(yè)繼續(xù)做下去,這也使得他們的流動頻率相對較低。
結論與對策
本文從農民工自身、企業(yè)和社會三個層面分析了浙江民營制造企業(yè)中農民工二次流動的原因。研究發(fā)現,男性農民工和尚未結婚的農民工流動較為頻繁,同時,教育程度以及年齡與農民工二次流動之間也存在顯著相關性,然而工齡和農民工的流動頻率的關系并不顯著。同時,企業(yè)聲譽、工資待遇、企業(yè)前景、工作條件均與農民工流動存在顯著關系,而管理者作風與農民工流動之間的關系并不顯著。同時,現行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的缺少與農民工二次流動之間的關系極為顯著。
因此,對于企業(yè)而言,為減少農民工的頻繁流動,企業(yè)應積極改善、提高農民工工作條件,適當增加農民工工資待遇水平,同時,積極提升企業(yè)形象和競爭能力。從社會角度來看,政府應積極改革現行戶籍制度,加大農民工社會保障水平。只有這樣多管齊下,才能降低農民工二次流動的頻率,鍛煉和塑造一批高素質的產業(yè)工人。
【作者分別為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金資助,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研究課題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09YJA630148,2009Z29】
【注釋】
①嚴善平:“城市勞動力市場中的人員流動及其決定機制—兼析大城市的新二元結構”,《管理世界》,2006年第8期,第8~19頁。
②李強:“影響中國城鄉(xiāng)流動人口的推力與拉力因素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第125~138頁。
③萬向東,劉林平,張永宏:“工資福利、權益保障與外部環(huán)境—珠三角與長三角外來工的比較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6期,第37~46頁。
④梁雄軍,林云,邵丹萍:“農村勞動力二次流動的特點、問題與對策—對浙、閩、津三地外來務工者的調查”,《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第13~28頁。
⑤梁雄軍,林云,邵丹萍:“中國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基于1702個個體調查數據的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05年第5期,第37~46頁。
責編/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