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要:人民調解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優(yōu)化、迅速、低廉的民間糾紛解決方式。但是,在邊遠落后的農村地區(qū),幾乎未建立專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而村民對法律的了解有限,建立并完善落后農村的人民調解制度已迫在眉睫。從農村人民調解制度存在的現(xiàn)狀和問題入手,通過必要性分析,提出完善農村人民調解制度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農村;人民調解制度
一、我國農村人民調解制度的現(xiàn)狀與問題
1.現(xiàn)狀展示。從整體上看,在二十世紀80年代人民調解與訴訟的比例約為10∶1,1990年人民調解與法院民事一審的比例已降低為4∶1,1996年此比例約為1.8∶1,到本世紀初兩者在數(shù)量上已基本持平。很明顯,在整個民事糾紛解決體系中,訴訟占據(jù)著越來越重的地位,甚至于從當前趨勢上看,在不久的將來訴訟將是民事糾紛解決的主要方式①??疾烊嗣裾{解近20年的歷程,人民調解原有的社會功能正隨著解決糾紛數(shù)量上的下降而在逐步弱化。
2.原因分析。一是傳統(tǒng)思維已被弱化。因為農村人的“一村就是一家人”的傳統(tǒng)思維,人民調解就成了農村人一直以來的首選。如今農村人走出農村這一小圈子,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下,觀念也發(fā)生轉變。回到農村,再遇糾紛時,因對其權威性和公正性產生質疑,他們不再會信服地找第三方人(或組織)進行民間調解,。
二是人民調解的解紛作用顯得力不從心。調解人員應具備高文化素質和專業(yè)法律知識,人民調解具有一定的法律權威成為新的需求。缺乏立法與程序制度設置的保障,缺乏有效的人力資源與物質保障,人民調解就顯得力不從心。
三是有的農村地區(qū)宗族勢力影響較大,許多糾紛帶有宗族色彩。宗族勢力影響較大的農村地方,當事人發(fā)生糾紛后,也往往不去找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或通過訴訟解決,或向基層法律服務組織、律師機構咨詢,而是通過宗族中的頭人,以強凌弱、以大欺?、凇?/p>
二、完善農村地區(qū)人民調解制度的必要性
1.農村矛盾糾紛的復雜化客觀上要求完善農村人民調解機制。農村民間糾紛的內容和形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導致民間糾紛的主體多元化和內容復雜化。
2.農民對糾紛解決機制的偏好主觀上需要完善農村人民調解機制。村民對基層行政力量、家庭、家族、鄰里、村里有威望的人等資源是比較熟悉的,依賴感也比較強。
3.人民調解機制適合解決農村糾紛。一方面,多數(shù)農民居住比較分散,農業(yè)生產季節(jié)性又比較強,他們需要相對靈活的解決糾紛機制,農村人民調解機制可以采取當場、現(xiàn)場調解等多種靈活方式,能夠迅速有效地解決許多可能激化的矛盾和糾紛;另一方面,農村經濟糾紛中大部分都是標的額較小的糾紛,如果選擇仲裁、復議、訴訟等方式來解決,利益最大化無法真正實現(xiàn)。
4.人民調解機制符合“后訴訟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當前,世界各國日益重視非訟解決糾紛機制,強化解決糾紛手段和方法的多樣化,即開始進入“后訴訟時代”。這是因為人們已經意識到訴訟機制在解決糾紛方面的非完美性。它解決糾紛的成本高,周期長,剛性化③。即訴訟不應成為“第一選擇”,而應該是“最后的救濟手段”。
三、完善農村人民調解制度的可行性建議
1.加大對人民調解的宣傳、強化調解工作的開展。推廣適用人民調解,既可以便捷地解決糾紛,也可以緩解法院的工作壓力,逐步擴大人民調解組織的覆蓋面。人民調解委員會著重加強對農村糾紛的預防,及時進行事先的排查,避免矛盾的進一步激化。
2.調解過程的程序化。在程序化原則的要求下,人民調解委員會要嚴格按登記、調查、取證、調解、達成協(xié)議等程序進行糾紛的調解。只有嚴格的程序保障,才能防止人民調解員在調解糾紛中的恣意,同時,也能讓實力弱小的一方當事人處在一個平等的地位與對方進行交涉,實現(xiàn)糾紛的合意解決。
3.明確人民調解協(xié)議的效力。解決人民調解協(xié)議的效力問題的關鍵在于通過程序的設置,使其如何更好地與訴訟相銜接。并在承認人民調解正當性的前提下,如何通過程序裝置更好地保護當事人利益。
4.推動社會誠信文化構建,建立當事人誠信檔案。中國社會引發(fā)誠信危機的案件比比皆是,“以獎代補”制度促成了人民調解工作的臺賬化管理,通過案件記錄及協(xié)議履行情況的回訪工作,可以逐步建立當事人誠信檔案,為調解工作搭建平臺,促進調解工作的開展。
棚瀨孝雄教授說,“在社會生活的一切場合中,在人們之間無時不在進行的無數(shù)個自主處理、解決過程中,調解的功能應該只是對那些一時陷入困難的自主解決給予援助,并在當事人恢復對等對話的可能性之后使其重新回到社會中去。④”
注釋:
①劉行玉.轉型期人民調解制度解讀——基于農村基層治理的視角[J].社會主義研究,2010(3).
②張立平.我國農村法律服務的歷史與轉型[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
③張衛(wèi)平.我國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的重構[J].法律適用,2005(2).
④(日)棚瀨孝雄.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M].王亞新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王 濤(1988.8-),山西太原人,四川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