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摘要】 目的 探討影響胃癌術后預后和復發(fā)的各種因素。方法 選取我院在2008年至2011年收治的胃癌患者130例,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單因素、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 經(jīng)單因素分析表明,胃癌患者的預后與手術的根治程度、輔助化療、淋巴結的轉移情況以及腫瘤浸潤深度均具有相關性;經(jīng)多因素分析表明,胃癌患者的預后與PTNM分期、腫瘤浸潤深度和淋巴結的轉移情況均具有相關性。結論 胃癌患者的病理特征是影響術后預后和復發(fā)的重要因素,應加強對危險因素的控制,減少術后復發(fā),提高患者術后生存率。
【關鍵詞】 胃癌;預后;復發(fā)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6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168-01
胃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死亡率占所有惡性腫瘤之首。胃癌根治術是目前臨床上被認為治療胃癌的有效方法,但是仍有許多患者存在術后復發(fā)和預后不理想的情況,本文就對胃癌術后復發(fā)和預后的因素進行分析,以更好的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30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48例,年齡在28-77歲,平均年齡58.3歲。對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其中77例患者進行術后輔助化療。
1.2 觀察指標 根據(jù)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部位、腫瘤大小以及腫瘤浸潤度、淋巴結轉移術等方面進行分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系統(tǒng)軟件,并采用Logistic單因素、多因素回歸分析的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χ±s)表示,并應用X2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結 果
2.1 單因素分析結果 經(jīng)分析發(fā)現(xiàn),手術的根治程度、輔助化療、腫瘤的浸潤程度、淋巴結的轉移情況以及PTNM分期是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因素,P<0.05,見表1、表2。
3 討 論
胃癌是我國高發(fā)的惡性腫瘤之一,盡管目前胃癌的診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進展,但是其預后仍較低,5年生存率不足50%[1]。對胃癌患者預后的研究,有利于了解術后存在復發(fā)可能的高危人群,并選擇更加合理的手術治療方案,為臨床的治療提供更加合理的依據(jù),并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
影響胃癌預后的因素有很多,有臨床資料表明[2],年齡≤45歲患者的預后較>45歲患者的預后較差,在本組的資料中,≤45歲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均小于>45歲的患者,但是年齡并不是獨立的影響因素,主要是因為≤45歲的年輕患者的細胞生物活性較強,病理多為低分化型,因此臨床癥狀不明顯,患者的警惕性較小,以至在發(fā)現(xiàn)時多為晚期。而在本組的資料中,對影響胃癌患者的單因素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手術的根治程度是影響患者術后生存的獨立因素,因此應加強對患者腫瘤的合理切除,在手術切除的過程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無瘤原則,并且術后防止胃切端殘留癌組織和細胞,必要時可聯(lián)合脾臟、胰體尾進行切除。
在本組的資料中,腫瘤的浸潤深度、淋巴結的轉移、PTNM分期也是影響患者術后生存的獨立因素。其中淋巴結轉移作為傳統(tǒng)的病理指標,在判定患者預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且淋巴結轉移患者術后輔助化療可明顯延長生存期[3],因此為增加患者的預后,在行相應手術的同時,應強調根據(jù)患者的病情較為徹底的進行淋巴結的清掃和術后的輔助化療。在本組的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作為傳統(tǒng)的預后指標PTNM,仍然是胃癌術后的重要預后指標,PTNM涉及到腫瘤組織的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可綜合反映腫瘤的進展情況。在對本組資料的多因素分析中,PTNM分期、腫瘤的浸潤深度以及淋巴結的轉移都是影響胃癌患者的術后預后的因素,因此,可提示我們強調對胃癌進行早期診斷的重要性,同時強調進行較為徹底的淋巴結清掃術以及加強術后的輔助化療,以增加患者的預后,減少復發(fā)。
參考文獻
[1] 潘源,薛強,梁寒,等.320例胃癌根治術后預后因素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08,35(13):739-743.
[2] 李英杰.影響胃癌外科治療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腫瘤,2009,13(5):322-324.
[3] 吳水梅,李可.胃癌診療的現(xiàn)狀與進展[J].中國醫(yī)藥研究,2010,3(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