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舟
【摘 要】針對當前一些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分析這些心理不健康行為的產(chǎn)生、影響和危害,探討改善或克服心理問題的具體措施與對策。使每個中學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教育,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成為又紅又專的社會有用之材。
【關鍵詞】心理健康;中學生;素質(zhì),探討
目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然而,人們關注中學生成長的熱點大多集中在學業(yè)成績及升學等問題上,忽略了與每個中學生成長過程密切相關且又十分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一些學校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各種不良現(xiàn)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常有發(fā)生。這些都與學生素質(zhì)不高、心理素質(zhì)較差有較大的關系。因此加大學校、社會、家庭對中學生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yǎng)和造就一批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
一、當代中學生常見的幾種心理不健康現(xiàn)象及分析
1、叛逆心理是當前中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家長不當?shù)慕逃椒ㄊ菍е轮袑W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許多家庭對孩子嬌生慣養(yǎng),吃不得半點苦、受不得半點累,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導致孩子產(chǎn)生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老師的教育方式不當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二。學校老師過于主觀主義,不因地制宜、不因材施教。偏愛成績好的學生,對中等生漠不關心、視而不見,對后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不與學生交流思想,脫離教育實際。所有這些都會激發(fā)學生叛逆心理。學生自身主觀因素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三。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發(fā)育期,分辨能力弱、自制力力差,容易感情用事,容易走向極端。凡事不考慮后果,只要他想干就干,隨心所欲。
2、學習壓力大,對挫折承受力差。期望過高是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它造成有些學生產(chǎn)生自卑、焦慮、懼怕考試的心理,甚至出現(xiàn)厭學、逃學等現(xiàn)象。有的學生希望自己的成績在短期內(nèi)能大幅提高,有的則期望得到一種既輕松效果又好,而且短時間內(nèi)又有奇效的學習方法,這些違備自然客觀規(guī)律的想法,卻往往事與愿違,達不到期望的效果。于是同灰心喪氣,失去信心。
3、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diào)。其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中學生大多不善于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之間的關系。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有的學生日常安排就是“家—學?!?,家—學校二點一線。有的學生最愛做的事就是“關在屋子里聽音樂”,自閉的心態(tài)使自己完全忽略了人際關系。這些學生常產(chǎn)生焦慮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學生因嫉妒心理而與同學搞僵關系。
4、早戀問題的困擾。中學生早戀心理的成因,是自身因素、家庭和學校教育及媒體影響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戀愛心理的不成熟。中學生自身的生理發(fā)育日趨成熟,對異性的渴望不斷加強,導致“早戀問題”。由此感到“煩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由于走進了戀愛的誤區(qū),學習成績急劇下降,心理沖突加劇,產(chǎn)生種種心理病態(tài)反映。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是人生重要的年齡階段。從天真活潑的兒童期向逐漸成熟的青春期過程中,會產(chǎn)生各種矛盾的心理,為化解矛盾,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樹立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工作、對學習、對生活抱有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沒有心理障礙。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悅納他人。既不會被頌揚、勝利沖昏頭腦,也不會因批評、責備而煩惱。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材。
2、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
目前,我國正處在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階段。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征途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就要求各行各業(yè)的建設者都要有良好的品質(zhì)及人格修養(yǎng),不斷克服困難,把各項工作向前推進。作為現(xiàn)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中學生,若沒有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將來是無法適應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的。
三、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具體對策
1、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大多數(shù)學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有的還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diào)控,還要詳細了解咨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詢師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2、讓教師成為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
教師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基本條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因此,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培訓,逐步形成一支專兼職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yǎng)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教師始終生活在學生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心理指導。對學生的不同心理問題能“對癥下藥”,分析原因和尋找解決的辦法,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班主任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學生健康的人格,優(yōu)良的心理品質(zhì)與班主任工作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輔導至關重要。但現(xiàn)實中,班主任大多數(shù)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心理咨詢技術,還不能勝任對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加強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培訓,使班主任人人能勝任這項工作,這是學校的當務之急。
構建融洽、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間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教師對學生評價時要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贊揚體現(xiàn)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夸獎一番。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學會贊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3、發(fā)揮家庭教育功能
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單方面力量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nèi)進行矯正和引導,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學生的許多知識都是從爸媽那里學來的,家長的品質(zhì)行為是影響學生能否成功走向社會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和教育環(huán)境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作為家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1)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絕不去做。(2)加強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重視孩子的精神生活。培養(yǎng)孩子的吃苦耐勞精神和人格健全的品德,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些困難,障礙,讓孩子去歷煉,增強其自信,磨煉其意志。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中培養(yǎng)孩子觀察、分析、創(chuàng)造、審美的能力。(3)尊重孩子,不走兩個極端。作為家長,應該尊重、關心孩子,不能把他當作私有“財產(chǎn)”,愛之則寵,恨之則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溺愛型和棍棒型的教育方式可直接導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fā)生。所以家長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多給孩子鼓勵,讓孩子在被愛與被尊重的環(huán)境中成長,他也就知道怎樣去愛他人和尊重他人。(4)給孩子合理定位。過高或過低的期望都不能促進子女學習,只有建立在智力能力、學業(yè)水平、興趣愛好基礎上的合理期望才能起促進作用。家長們能根據(jù)子女的興趣、愛好和志向幫助其子女確定學習目標,升學目標,并努力去實現(xiàn)。家長也應學會以平等、民主的身份與子女溝通,了解子女的真實想法。家長對子女有適度的期望,尊重子女意愿,平時與子女有良好的溝通。反對權威式的指責、嘲諷、甚至懲罰。(5)對孩子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家長要及時分析、及時引導、及時解決。一時不能解決的應及時與學校、班主任取得聯(lián)系。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家長要克服單純依賴學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積極參加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如家長會、座談會等。對學校老師反映的意見,要正確對待,不要袒護孩子,更不能拳腳相加。
4、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克服急躁情緒,對學習要有恒心和毅力。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急功近利,在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能遇到困難就想躲避、遇到難題就想放棄,要知難而上。學會自我減壓,別把成績的好壞看得太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我們努力了,付出了,必然會有好的回報,又何必讓煩惱占據(jù)心頭,去自尋煩惱呢?
(2)客觀地評價自己,給自己一個能實現(xiàn)的目標。每個人的學習情況各不相同,不要奢望自己短期內(nèi)能在學習上突飛猛進,趕超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我們應該找準自己在班級中、年級中的位置,樹立一個通過自己努力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從自己學習情況的實際出發(fā),才能進步,才能找到學習的信心。否則,只能是在和他人的比較中徒增痛苦,對自己的學習是無益的。
(3)勞逸結合,合理規(guī)劃作息時間。不要一到晚上便大搞“夜戰(zhàn)”到凌晨,結果早晨起床,頭腦昏昏沉沉的,一整天都打不起精神,甚至在課堂上伏桌睡覺。作為學生,主要的學習任務要在白天完成,白天無精打采,效率低下。所以,要按時睡覺按時起床,養(yǎng)足精神,以便提高白天的學習效率。
5、正確認識早戀現(xiàn)象,建立起積極向上和健康發(fā)展的異性關系
(1)學校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性生理、性心理的青春期衛(wèi)生教育。早戀是個青澀的蘋果,此時是不成熟的,如果急于品嘗,那么嘗到的酸澀將要多于香甜。中學時期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代,談情說愛必然會分散精力,影響學業(yè)和身心健康。一旦發(fā)生挫折,就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更大的煩惱和痛苦,甚至會造成嚴重后果、帶來終身遺憾。
(2)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中學生喜愛活動,精力充沛。學校應為他們組織開展各種文體活動等,設法把他們的興奮點和充沛的精力轉(zhuǎn)移到學習和集體活動中去,有意識地減少對異性的過分關注。要讓學生具有分辨真善美、假惡丑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雖不能回避傳媒的沖擊,但可以組織學生對熱門話題進行討論或辯論。凈化中學生成長的環(huán)境。
中學生要做的事情還很多,要走的路程還很長,要把握住青春年華做我們該做的事,不要輕易去愛,把愛珍藏在心底,把愛化作純潔的同學友情。學會自尊和尊重別人,建立正確的異性交往途徑。
時代在發(fā)展,科學要進步,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不僅要學業(yè)成績優(yōu)異,還需要心靈健康。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要形成合力,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指導,為祖國下一代的茁壯壯成長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淑娟,吳楊.新時期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16(1):75-77.
[2]張玉明.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實踐探索[J].德育研究,2011(10):76-78.
[3]曾玲娟.學校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4]王道俊,郭文.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黃希庭.心理學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