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就像是一場戲,圍觀者多,起哄者眾,但舞臺上領銜主演的兩大主角兒卻是淡定如磐,最終以各退一步理性收場。
2013年從4月15日印度媒體發(fā)明“帳篷對峙”開始,印度各路主流媒體紛紛發(fā)表中國侵入印度領土言論。雖然這是印度媒體的習慣性反應,但還是引發(fā)了全球性的集中關切。其中尤以5月3日德國《世界報》的報道最為聳人聽聞,稱中國龍和印度象一旦打起來將涉及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
好在印度政府沒有被輿論忽悠,也未被反對黨綁架。在一眾印度媒體聒噪中國威脅的當口,印度外交部長庫爾希德(Salman Khurshid)認為“帳篷對峙”就像痔瘡,抹點藥膏就好了。而且,他還認為“帳篷對峙”是“世界末日”的說法荒謬。印度總理辛格也強調(diào),所謂“帳篷對峙”是可解決的局部問題,他不準備將此問題突出對待。他也警告輿論的惡意炒作將會破壞兩個大國的經(jīng)貿(mào)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中印兩國媒體的表現(xiàn)也是不對稱的。相對于印度主流媒體的集體“大合唱”,中國媒體鮮少關注這一事件。中國政府也以冷靜理性的態(tài)度處理這一事件。正因為如此,“帳篷對峙”以各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結局收場。
這個結果是中印兩國政府所期冀的,符合兩國的利益,更突顯兩國關系的理性與成熟。
中印冷靜務實地處理“帳篷對峙”,也許會讓很多人失望,但折射了中印兩個大國的成熟。印度外長庫爾希德(Salman Khurshid)5月9日如期訪華,釋放出更清晰的信號:中印關系并未受到“帳篷對峙”的影響。當然,中印兩國如何更好地處理類似的邊境突發(fā)事件,也是中印兩國外交磋商的內(nèi)容之一。
印度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在國家體制機制以及應對輿論方面,和中國完全不同。尤其在中印邊境方面,由于中印兩國曾經(jīng)發(fā)生過邊境戰(zhàn)爭,而且印度戰(zhàn)敗。不能不說印度朝野、媒體都有一股對華沮喪與不滿的復雜情緒。加之中國的綜合國力和戰(zhàn)略影響力強于印度,因而兩國既有歷史恩怨也有現(xiàn)實糾結。這導致了印度總是把中國當作參照系,習慣和中國對比。比來比去,印度政媒聊以自慰的就只有民主的價值觀了。價值觀的過度釋放,印度和美日形成了同頻共振,在復雜的亞太地緣博弈情境下,美日和印度也存在著利益交集,即形成從南亞次大陸到南中國海再到東海的鏈型包圍圈。這,自然也引起了中國局促于地緣窘境的擔憂,而中印邊境懸而未決的難題,也時不時跳出來刺激中印兩國。
但中印兩國有共同任務和共同利益,這是大局;中印兩國有邊境問題,有地緣戰(zhàn)略上的策略選擇,這是小節(jié);中印兩國也有意識形態(tài)上的分歧和大國競爭下的連橫合縱,這是事實。但中印是鄰國,而且都是文明古國,龍象即使做不到一家親,但起碼要和平相處,遇到問題,各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
中印“帳篷對峙”的緩和,凸顯了中印兩個文明古國的哲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