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若怡
一本看似卿卿我我的書,卻未拘泥于男歡女愛的清談或旅游攻略的流水賬,而是以文化散文的高度,來審理中華文化與東歐文化之間的差異。作者在度蜜月的十余天里,考察了捷克的社會制度與城市建設(shè),談論了中國社會發(fā)展建設(shè)的可能向度。用這樣的宏大敘事,來紀念自己的蜜月,《布拉格之夜》就是一本這樣的書。
當然,你千萬不要認為這只是一部說教的書。作者韓晗雖是一位文學博士,卻沒有讓這本書變?yōu)橐槐酒D澀的博士論文,而是采取散文敘事的手法,讓這本書的每一章都有獨立成篇、移步換景的感覺——無論是布拉格的查理大橋,還是克魯姆洛夫的木偶劇院,抑或是昆特拉霍拉的人骨教堂,以及皮爾森的老酒窖,作者不落俗套,從域外景物入手,最終落到美食、宗教、音樂等文化差異上,回歸到民族性的本身,這樣內(nèi)容豐富的游記,我也是第一次讀到。
對于中國人來講,捷克是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國家。祖輩們道聽途說了弗洛伊德,父輩讀著伏契克,我們看著卡夫卡,喜歡炒股票的男人們研究著熊彼得,而愛美的女人們戴著施華洛世奇的水晶,大家一起開著斯柯達。捷克,似遠卻近。但是要真想就捷克這個國家說個一二三四,還是有些難度。它與中國一度有著不太愉快的外交記憶,也曾因為地理位置過于偏僻而受到中國人的遺忘。捷克,又似近卻遠。
《布拉格之夜》告訴了我們一個全新的捷克,從對酷刑的批判到對穆漢的紀念,對于卡夫卡的熱捧以及對于昆德拉的冷淡,好像韓晗筆下的捷克不是我們所感知到的《布拉格之戀》,也不是其他大陸作家、學者筆下的東歐世界,而是一個作家在自己蜜月度假時的行走筆記,它源自于寫作者最直接的感受,走過看到的記憶,才能構(gòu)建出文學的真實。
我感佩于《布拉格之夜》行云流水一般的寫作技法,這種純熟的筆觸,在80年代出生的作家中并不多見,韓晗無疑是個中代表。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文化散文作家,從《大國小城》重新出發(fā)的韓晗,暌違八年之后的驚艷綻放,讓海峽兩岸的讀者著實為之眼前一亮。
臺灣《民眾日報》曾用“有情有味,且行且思”來概括這本書的精神內(nèi)涵,竊以為非常準確。蜜月是有情的行走,但文化散文卻是有味的思考。兩者碰撞到一起去,才有了這本《布拉格之夜》。一位“金石堂”的讀者曾如是評論:“雖是散文,但卻有學術(shù)思想,雖是蜜月隨筆,但有著文化考察筆記的價值。相信這本書會成為今后關(guān)于捷克文化研究的必讀書?!备`以為,盡管是讀者的贊譽之詞,但卻評價中肯。
筆者研究多年港臺文學,深知臺灣作家影響大陸者甚眾,但大陸作家在臺灣卻鮮有影響眾者。這本《布拉格之夜》能夠深入到臺灣讀者的內(nèi)心深處,乃是因為作者客觀公允的評述與別出心裁的寫作——他將蜜月旅行與文化散文這兩個臺灣文化最為關(guān)心的名詞融合到了一起,使其在“金石堂”網(wǎng)站上竟得以名列關(guān)注榜首。
誠然在許多人看來,蜜月旅行和文化散文是兩個毫不相干的事情,但是韓晗卻出色地把它們?nèi)跒橐惑w。他和妻子一道從布拉格出發(fā),環(huán)繞著布拉格,完成了作家的捷克之旅,這種旅行完全有別于中國游客傳統(tǒng)意義上的走馬觀花,而是真正地深入思考了兩個國家不同的文化差異,并為中國的文化建設(shè)與社會發(fā)展提供了自己的建議,使得“文化散文”未流于形式而名符其實。因此,《布拉格之夜》絕對是中國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異數(shù),在臺灣出版的大陸作家的捷克游記。三個都頗值得玩味的地區(qū),因為韓晗的《布拉格之夜》將它們聯(lián)系到了一起,以蜜月的形式寫散文,以散文的方式談文化,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力透紙背,因此面對這本厚重且可讀的書,我沒有理由不向所有人推薦。
當蜜月旅行遇到文化散文會怎樣?答案就是王德威與姚謙兩位大家在推薦語中的“有情”二字。我倒是覺得,這種有情,豈止是男女之間的夫妻情愛,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活情趣,即對將文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熱愛之情。如果沒有對文學的長期熱愛與多年功底的積累,怎可在十余日內(nèi),寫成這樣一篇不落俗套、氣象萬千的長篇散文?無怪乎蔡智恒以“這是一種境界”來評價這本《布拉格之夜》,誠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