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
中國幅員遼闊,錦繡山河、大山名川何其多矣!江寧地處長江之濱,秦淮河默默流淌,養(yǎng)流著一方人民,可以說是“六代豪華”、“十朝京畿”之要地。特定的歷史和自然條件在這片山川秀麗而富饒的土地上,留下了眾多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世界上熟知漢語的人都知道的“東山再起”這個成語,就源自于江寧的東山。
江寧東山海拔60米,周長不過2000米,然“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東山因東晉謝安運籌帷幄的“淝水之戰(zhàn)”而烙上了歷史的印記,寄托著民族不屈的情懷。人間正道是滄桑,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跌宕起伏的中國歷史上,大漢民族英雄輩出,他們得到了后人的崇尚和敬仰。如今,韜光養(yǎng)晦,東山再起,已成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精神基因。
謝安(320—385),字安石,出身名門望族,后人又稱其謝東山。據(jù)《晉書·謝安傳》記載,西晉南遷后,謝氏家族郁郁不得志,年輕的謝安隱居到浙江會稽的東山(今浙江省上虞縣南)。謝安年少時即博學多才,初任著作郎,因無意仕途,藉病為由,辭官歸隱于浙江會稽東山,經(jīng)常與王羲之、許詢等名士游山玩水,吟詩作文。因胸懷韜略,朝廷曾征召他做吏部侍郎,也被他拒絕了。后來,征西大將軍、明帝司馬紹的女婿桓溫懇請謝安出山做司馬。盛情難卻公元366年,40多歲的謝安離開浙江會稽到建鄴(今南京),步入仕途。因思鄉(xiāng)心切,他在今江寧區(qū)東山模擬浙江會稽東山建造別墅,宴朋交友,憑江臨月,談笑鴻儒。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帶領(lǐng)百萬大軍進攻東晉,秦軍逼近黃河,東晉群臣恐慌?!皷|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為晚”,謝安臨危受命,坐鎮(zhèn)東山,精心排兵布陣,以八萬軍隊打敗了苻堅的百萬大軍,苻堅潰不成軍,竟至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后,謝安進一步鞏固了在東晉朝廷的地位,官至東晉宰相。從此“東山再起”的故事家喻戶曉,廣為流傳。江寧東山也因謝安而聲名遠播,后歷代名人如李白、蘇軾、王安石、乾隆等都來東山游訪、憑吊,并留下許多詩文名篇。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文人雅士近山樂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花山鳥好兄弟”。格物求理,追根溯源,從中汲取社會與人生的大智慧。如果說謝安在浙江會稽東山播下了睿智的種子,歷經(jīng)酷暑寒冬,醞釀萌芽,一路延伸,那么這顆神奇的種子竟在江寧東山開花結(jié)果,長成了參天大樹。
初秋時節(jié),我走進江寧,踏上東山,尋古探幽。天,霧蒙蒙的,東山,以一種并不巍峨的姿態(tài),與江寧相望,沉靜一如曾經(jīng)。霧中溫和的小山靜靜的,如一株亭亭的尖荷,而江寧,就是將東山輕輕托起鋪開的荷葉。那靜謐幽雅的唯美,波瀾不驚,難覓當年的驚濤駭浪。山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悠然自心頭劃過。一塵不染的青山,溫潤著曾經(jīng)枕山而眠、聽泉如夢、儒雅孤高、空靈曼妙的知音氣息。徘徊的是腳步,飄渺的是思緒,琴棋書畫與力挽狂瀾是那么和而不同。偏偏歷史在這里駐足,動與靜,剛與柔,純與雅,智與勇在這里達成無痕的融合。“謝公下棋處”、“謝公祠”、“謝公泉”、“布塞亭”等遺址,一任時光如水,洗漂塵埃。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間倔強地透出斑駁的氣息;瑩瑩的水珠,折射著不屈無畏的光輝。白云蒼狗,大江東去,中國人選擇了一座小山為天地立心,為世間立傳,文人墨客,揮毫題刻。一晃千年,東山獲得了一種高度,因為一個人和他不是傳說的傳說。
天色漸暗,回顧歸路,原本清晰的東山隨著漸行漸遠的車輪又變得模糊起來,心里悵然若失。華燈初上,霓虹閃爍,高樓林立,車海如一條火龍在東山身邊輾轉(zhuǎn)。暮然,一絲桂花的清香飄然而至,模糊的東山在心里又變得清晰起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一座城需要一座山,一座山成就一座城,山是城的風骨,城是山的血脈。江寧人以東山為榮,改革開放,蓄勢待發(fā),城市建設(shè)和經(jīng)濟發(fā)展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向未來邁進。
責任編輯:青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