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開頭在中國十分有名,曾幾何時,這個開頭廣泛被人談?wù)摶蛞?,言必稱“多年以后”,幾乎成為中國先鋒文學向現(xiàn)代外國現(xiàn)代文學致敬的標志性詞語。這個開頭是這樣的:
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當時,馬孔多是個二十戶人家的小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
這是一種奇特的敘事角度,其新穎之處在于:以“現(xiàn)在”為敘述基點,將“未來”某個時間點上的事件或場景提前敘述,但并不做停留,立刻又回到另一個不是“現(xiàn)在”的時間點上,從而展開敘述。這里有三個時間點:①潛在的敘述時間“現(xiàn)在”,②未來的某個時間點“站在行刑隊面前”時,③參觀冰塊的下午。在有限的敘述里,作者將不同的時間和事件高度集中,呈現(xiàn)出一種時間和事件的疊加狀態(tài),從而極大地豐富了文字的內(nèi)涵。
這是一種關(guān)于時間的敘述手段。多年以后,馬爾克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又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多年以后”這種時間敘述的手段在這部小說里運用得更加廣泛、自如,成為作者對小說中主人公漫長一生進行敘述的最得力的工具之一。甚至可以認為,“多年以后”已經(jīng)成為作者的一個敘事習語。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作者在這部小說中前后22次使用了這個習語,每次出現(xiàn)都對時間進行調(diào)動或切割,由此帶出了新的場景、故事和意蘊,表達功能比之前更加多樣。讓我們以例句來略做分析。
最基本最普通的功能是制造閱讀懸念。例如:
弗落倫蒂諾·阿里薩得知,索塔文托群島以北四西班牙海里的地方,躺著一艘十八世紀的西班牙沉船,上面載有五千多億純金比索還有寶石。這個故事令他驚詫不已,但要等到幾個月后,他才會再次想起這件事,愛情的瘋狂力量激起了他打撈這座沉沒寶藏的欲望,為的是能讓費爾明娜·達薩在金子池里打滾。(《霍亂時期的愛情》,楊玲譯,南海出版公司,2012,9.第72頁)
一直到第101頁,作者才接上沉沒的寶藏這個線頭,敘述弗落倫蒂諾·阿里薩發(fā)瘋般地打撈沉船的舉動。作者在這里的提前敘事不過是結(jié)下一個扣子,制造一種閱讀預(yù)期,并使敘事顯出波瀾。
這個本子在眾多本子中能一眼辨認出來,因為上面寫著一個說明一切的標題:她們。他做的第一個記錄就是拿撒勒的寡婦。五十年后,當費爾明娜·達薩從她那通過神圣儀式所領(lǐng)受的判決中解脫出來時,他已經(jīng)擁有了二十五個本子,里面有六百二十二條較長的記錄,這還不包括那無數(shù)次的短暫艷遇,因為它們甚至都不值得他憐憫地記上一筆。(同上,第174頁)
在這段里,作者的表達意圖并不在這些本子,因為這些本子后來再沒有提起。作者的意圖是告知讀者后來“費爾明娜·達薩從她那通過神圣儀式所領(lǐng)受的判決中解脫出來”,這是一個預(yù)告——究竟是怎樣的“解脫”,卻既明確又模糊,所以也造成了閱讀期待。
有時候,作者運用“多年以后”句式,目的只是引導讀者跳出當前的情節(jié),站在另一個時空審視世界,提示生活的巨變,并以此達到一種間離效果。如:
最后,它(烏爾比諾醫(yī)生死后的油畫畫像)被掛在了藝術(shù)學校,那里還為醫(yī)生舉行了第二次葬禮。而多年以后,同樣是那里的美術(shù)系學生把油畫搬出學校,作為某個令人厭惡的時代和某種美學的象征,在大學廣場上一把火燒掉了。(第52頁)
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yī)生呈上了那封具有歷史意義的信函,但它后來被錯放到其他文書之中,最終下落不明。(第260頁)
與此類似的還有一種敘述目的,請看:
于是,他們從維也納弄來一把精美無比的豎琴,看上去就像金子做的,聲音也像。它后來成為了城市博物館中最珍貴的文物之一,直到這座博物館連同里面的一切被一場大火吞沒。(第238-239頁)
但玫瑰的長勢超越了他的能力范圍(刈除玫瑰叢):多年以后,兩叢玫瑰已如雜草般在一座座墳?zāi)归g蔓延開來。從此,這座著名的霍亂墓地改叫“玫瑰墓地”,直到一位不具民間智慧之現(xiàn)實性的市長,一夜間鏟除了所有的玫瑰叢,在墓地入口的拱門上掛起一塊政府的牌子,上面寫著:“普世公墓”。(第249頁)
豎琴的最后歸宿是其主人命運,甚至世間萬物結(jié)局的一個象征,具有哲理的意味。玫瑰的命運、墓地的名稱演變以及市長的作為等等,都是世相的縮影,它們?nèi)缤P(guān)于豎琴的敘事一樣,在看似隨意的交代中豐富了文本的生活內(nèi)涵,使人看到了人生多變和無處不在的世事滄桑的面影。
而許多時候,這樣敘述不過是為了強調(diào)某種效果,加深讀者對某種情形的印象。例如:
多年以后,當他試圖回憶那個被詩歌的魔力理想化了的姑娘原本的模樣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將她從昔日那些支離破碎的黃昏中分離出來。即使是在急切等待著她的第一封回信的那些日子里,在他悄悄地望著她卻不讓她發(fā)現(xiàn)的那些日子里,他看到的也只是午后兩點的陽光下和紛紛揚揚的杏花中她隱約的輪廓,無論季節(jié)如何變化,那情景始終都停留在四月。(第73頁)
作者在這里插入多年以后回憶當年戀人時的一種特殊的印象,表達了一種特有的個人經(jīng)驗,有著心理學方面的特征,從而更加真切地表達了弗落倫蒂諾·阿里薩對戀人的迷戀,加強了表達的效果。在《霍亂時期的愛情》里,這種以強調(diào)效果為目的的句式運用非常廣泛,除上述例句外,還有:
甚至在上了年紀以后,那一次又一次的戰(zhàn)爭早已在他的記憶中混淆,他卻仍舊在想,他是這個城市,或者整個國家中唯一一個因愛情而戴上五磅重的鐐銬的人。(第80頁)
費爾明娜·達薩重新認識了自己,第一次感覺到成為自己的主人,感覺到被陪伴和被保護,胸中充滿自由的氣息,這讓她恢復了寧靜,又有了活下去的愿望。甚至到了暮年,她還會想起那次旅行,而且記憶猶新,越來越歷歷在目。(第99頁)
當她第一次吻他時,他確定,沒有什么障礙能阻止他們建立一份完美的愛情。在那第一個晚上,他們什么都聊了,一直聊到天亮,就是沒有談到愛情,以后也永遠不會談到它。但從最后的結(jié)果來看,兩個人誰都沒有做錯。(第182頁)
上面的例句已經(jīng)使我們注意到,“多年以后”的句式有種種靈活的變式,已經(jīng)被其它的說法替代:“在上了年紀以后”、“到了暮年”、“以后也永遠”等等。最特別的是下面這段:
之后,兩人感謝彼此星辰的交會所帶來的靈感火花,在隔壁房間脫掉了衣服,沒有商量,沒有暗示,甚至也沒有誰提議,并且在此后的七年里,每當船長出海,兩人一有機會便繼續(xù)如此脫衣服。沒有絲毫被發(fā)現(xiàn)的危險,因為……(第201-202頁)
這段話里出現(xiàn)的“在此后的七年里”,不僅是一種未來的提前敘述,而且這個未來具有持續(xù)性,是一種變化中的變化。
費爾明娜·達薩當初在某種乍現(xiàn)的成熟之光中拒絕了弗落倫蒂諾·阿里薩,而很快,她就因遺憾與內(nèi)疚感到了痛苦,但她從未懷疑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那時,她也無法解釋究竟是什么深藏不露的理智讓她做出了那樣高瞻遠矚的決定,但多年以后,當她即將步入老年的時候,不知怎的,在一次關(guān)于弗落倫蒂諾·阿里薩的偶然談話中,她突然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奧秘。(第233頁)
這段文字整體上屬于回憶,先回到過去的某個點上,敘述“當初”的事情。然后,作者又從這個時間點出發(fā)向未來延伸,敘述“多年以后”的情形,從而形成“過去中的未來”。與本文開頭引用的那段話表達的“未來中的過去”恰恰相反,顯然是一種變化或發(fā)展,兩種方式具有同樣的曲折迂回、搖曳多變的特點,都是調(diào)動時間的高超魔法。大師就是大師,我們由此見識到了他的自由揮灑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高超。
也應(yīng)該承認,有時候作者運用這個句式并無多少深刻的用意,不過是順手一筆,增加一點情趣而已。
那是一張永恒的照片,……費爾明娜·達薩則一直把她的那張保存在家庭相冊的第一頁,但后來不知怎的,也不知何時,它突然不翼而飛,經(jīng)過一番不可思議的巧合,最后竟到了弗洛倫蒂諾·阿里薩的手中,而那時兩人都已年過花甲了。(第152頁)
馬爾克斯不僅善于將時間的橡皮筋時時向前拉長,然后彈回,而且還善于將這根橡皮筋向后拉到一個時間點,然后突然放手,讓它彈回敘述的基點“現(xiàn)在”。例如:
幾年前,在一次病重的危急時刻,他也曾講過自己可能會死的話,而她當時給出的也是同樣殘忍的回答。烏爾比諾醫(yī)生將之歸咎于女人天性中的冷酷無情,正因為如此,地球才依舊圍繞太陽轉(zhuǎn)。當時他并不知道,為了不讓別人看出她的恐懼,她總是會搶先豎起一道憤怒的屏障。而那個時候,她所面臨的正是她最恐懼的事情——永遠地失去他。(第286頁)
萊昂娜卡西亞尼的父母已經(jīng)去世,唯一的兄弟在庫拉索島發(fā)了財,如今她一個人住在家里的老宅中。若干年前,當弗落倫蒂諾·阿里薩還沒有放棄讓她成為自己情人的希望時,常常征得她父母的同意在星期日來拜訪她,有時晚上還待到很晚。他對這所房子的修繕做出了很大貢獻,以至于都把它當作自己的家了。(第295頁)
有時候這種將時間往前拉的手法自如到了隨便的程度,比如:
那些耐心等待、幸福憧憬的歲月已成為過去,如今,在地平線上隱約望見的,不過是充滿了各種可以想見的病毒的茫茫大海,失眠的清晨一滴一滴排出的尿液,以及每日下午隨時可能降臨的死亡。曾經(jīng),每天的每分每秒都勝似他的盟友,如今卻開始算計他。幾年前他去赴某個約會時就已經(jīng)開始提心吊膽,害怕發(fā)生意外。(第297頁)
細心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這段話里有三次回到過去,分別用“那些……歲月”、“曾經(jīng)”和“幾年前”表達,每次都僅僅是一句話點到為止,中間插入兩個“如今”。這種靈活自如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仿佛一個頑皮的孩子將手里的橡皮筋連續(xù)隨意的彈拉不止。
《霍亂時期的愛情》所寫的并不僅僅是霍亂時期的愛情,而是兩個人的一生的愛情,大約算來有60年之久吧。而一部小說寫60年之久的事情,時間的處理自然是一個問題,稍不妥當就會散漫拖沓,冗長乏味。加西亞·馬爾克斯通過上述手段,將漫長的時間切割、穿插、壓縮,把人物的命運前后錯綜交織起來,寫得一氣呵成,其中奧妙,大約就是這種敘述方式的巧妙運用了。
從整體上看,《霍亂時期的愛情》取消了魔幻現(xiàn)實主義,回到了傳統(tǒng),但它仍然與中國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有著區(qū)別,最明顯的區(qū)別之一就是敘述的方式,而敘述方式中的重要區(qū)別則是時間在敘述中的運用。中國傳統(tǒng)的小說普遍嚴格遵守時間的流程,敘述沿著時間的方向一往無前,最多也不過使用一些倒敘或插敘的方式回到過去,而沒有至少是絕少將未來的事情提前敘述,更不用說“過去中的未來”了。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敘事是線性的,而馬爾克斯的敘事是動蕩的,起伏的,多重綜合的,而其背后的深層原因,也許是思維方式或習慣的差異——時間是思維的介質(zhì),正如空間是思維的介質(zhì)一樣。
東方與西方在思維方式上的確有各自的特點,表現(xiàn)在敘事上便有了如上的差異,這或許能解釋“多年以后”的句式不僅在馬爾克斯,而且在其他西方作家的作品也多有運用,在《追憶似水年華》里我們發(fā)現(xiàn)普魯斯特已經(jīng)運用自如,這是法國人的使用。而在《日瓦戈醫(yī)生》里,帕斯捷爾納克也多次運用:
現(xiàn)在,她成了……通常稱作什么來著?……墮落的女人。成了法國小說里描述的那種女人,可是,明天去學校還要和別的女同學坐在一起,同她相比,她們就是一群小毛孩子。上帝啊,上帝,怎么會發(fā)生這種事?
多年以后的某一天,如果可能的話,拉拉也許會把這一切都告訴奧莉婭·杰明娜,奧莉婭一定會和她抱頭痛哭的。(《日瓦戈醫(yī)生》,姚利鎖、史燕燕譯,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第41頁。)
這段文字寫的是少女拉拉被維克托·羅馬科夫斯基誘奸以后的心理活動,而“多年以后……”這段話則是作者對未來可能性的猜測,而實際上,后來當拉拉受盡生活磨難再見到奧莉婭的時候,已經(jīng)時過境遷,奧莉婭的政治身份已變,拉拉并沒有提起這件事。那么,作者在這里是預(yù)先埋下一個伏筆,為后來人物的命運變遷和動蕩社會對人的改造做一個遙遠的鋪墊與渲染。如果說這段話表達的還只是一個虛擬的未來,那么,下面這段話就是不折不扣地實在描述了:
帕沙·安委波夫是那樣的幼稚單純,毫不掩飾見到她時的喜悅,仿佛拉拉是一幅風景畫,夏季的樺木林,伴著遍地的青草和漫天飄蕩的白云,所以不用掩飾對她的熱愛,更不用擔心他人的取笑。
拉拉剛一發(fā)現(xiàn)自己對他帶來的這種影響,她便開始無意識地利用它。然而,幾年后,他們的關(guān)系更深的時候,她才開始認真把握他那溫順的性格。那時,帕沙已經(jīng)知道自己是真心地愛上了她,并且已經(jīng)難以自拔。(第46頁)
后來,帕沙和拉拉結(jié)了婚,經(jīng)歷了許多磨難,各自有了奇特的人生經(jīng)歷和結(jié)局??傊?,這種將未來提前敘述的句式和方法在《日瓦戈醫(yī)生》中已經(jīng)至少四次使用。這是俄國人的使用?!度胀吒赆t(yī)生》出版于1950年代中期,而《百年孤獨》出版于1967年,《霍亂時期的愛情》則出版于1985年。如果從《追憶似水年華》算起,前后已經(jīng)過去了80年。由此是否可以說,關(guān)于將未來的事情提前敘述或預(yù)先告知的方法也有一個逐漸發(fā)展完善的漫長過程。它暗示出西方思維方式的緩慢演進。
席朝玲,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襄陽。責任編校:曉 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