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珠
摘 要:在倡導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社會各界都在提倡給學生減負,不能占用學生的休息時間,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語文課堂高耗低效一直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題。課堂的低效能導致學生厭學和教師厭教。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不少同行都在艱難地探索構(gòu)建高效課堂的途徑。身為師者,在教學中我們該怎樣做才能體現(xiàn)這一教學理念呢?我們?nèi)绾螌ふ医逃闹c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呢?
關(guān)鍵詞:語文;多思;少教;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3)-12-0086-02
新課程理念的春風吹了十來年了,高中語文課堂也隨著課改的步伐不斷的在推進前行。這其中,有期待有驚喜有困惑也有迷茫。反觀近幾年自己在一線教學以及到各個地方交流和觀摩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高中語文課堂還是新瓶裝舊酒滿堂灌居多。學生喊累,教師叫苦,家長無奈。新課程目標要讓學生達到的語文素養(yǎng)及知識技能目標似乎也不盡如人意。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有沒有解決的突破口。筆者現(xiàn)結(jié)合自己教學實踐,結(jié)合“多思少教多學”理論,嘗試談?wù)勔欢?,以供同仁切磋參考?/p>
一、多思
1、多思考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經(jīng)有言“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只有思考才會有所得。一味的做事而無暇思考等于蠻干。同樣,我們作為一線教師,去實踐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思考”注入源頭活水,那就會如“脫水的香蕉”,干巴巴的。我們學會獨立思考才會懂得如何去備課、備學生、備課堂,如何科學的吸收同行經(jīng)驗教訓以及理論的實際運用,也會不斷的從自己的教學實際中反思總結(jié)。一個會獨立思考的教師,一個學會反思動筆的教師也是一個懂得如何創(chuàng)新的教師。所以,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自己首先要懂得思考、善于思考,才能實現(xiàn)多贏。思考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什么,目標是什么,學生的情況是什么,還有沒有更好的教法……多反思自己的每一天的得失。思考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促進的。所以,學會思考,善于思考是高中語文教師的當務(wù)之急。
2、博采眾家之長
教師除了會思考之外,博采眾家之長亦不可少。假如說“思考”是實現(xiàn)高中語文課堂質(zhì)的飛躍的一只翅膀,那么“博采眾長”則是助其飛躍的另外一只翅膀。每個教師個人的閱讀以及經(jīng)歷都很有限,而與同行的切磋交流和閱讀剛好彌補了我們這些方面的不足。錢學森當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在這里,你要說別人們沒有說的,提出別人沒有提出過的,只有這樣才能脫穎而出。試想,假如沒有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精神,你如何在大學立足? 錢學森的成就離不開博采眾長與獨立思考。所以,學海無涯,不可閉門造車,我們要抱著好學和謙恭的態(tài)度來不斷完善自己。隨著手機網(wǎng)絡(luò)的逐漸普及,各種資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裹挾而來,假如我們還是抱著教材、教參和靠著三尺講臺、幾根粉筆,估計學生們很快就會厭倦的。所以,多關(guān)注國內(nèi)外經(jīng)典教育理論,多瀏覽報刊雜志,走出班級走出學校多看看多聽聽那些教育先進標兵們是怎么做的。這樣才會更有利于完善自我。
接下來來談?wù)劇吧俳獭钡膯栴}。
二、少教
講解法是高中語文課堂又一特色。必修課與選修課的設(shè)置,內(nèi)容上豐富了不少,但真正要上起課來,語言類的文本絕非理、化、生這種規(guī)律性較強的科目所能速戰(zhàn)速決的。所以,一來內(nèi)容的增加,為了趕進度,沒有耐心留給自己也留給學生思考。教師苦不堪言,學生怨聲載道。估計這也是本人上課還不成熟的表現(xiàn);二來,現(xiàn)在不少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只聽老師講而不愿意參加問題的回答與探討,很少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是應(yīng)試教學模式的被動學習習慣和閱讀積累匱乏,所以不少學生不僅僅是不愿講,而是沒有話可講。通俗點就是說“肚子里沒貨”;三來,各個獨立學科之間作業(yè)的布置也沒有很好的協(xié)調(diào),大家各自為陣,只管把本學科抓好,甚至占課拖課者亦不乏其人??梢哉f,商人害怕顧客買的少,而老師是擔心自己教的少。可不少時候,往往是事與愿違,時間的投入與學生的付出和學生最后的收獲(包括老師的付出與收獲)并不能成正比,有時候反而會成反比。是老師低估學生水平還是老師教太多所致?
所以,少教勢在必行。筆者認為,少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實行:
第一、課堂教師占用時間少。
課堂45分鐘不可以占用得太多,一堂課不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即30分鐘。課堂教學內(nèi)容再多,也有個重、難點。一課一得或二得即可,貪多嚼不爛。就像文言文的教學。文言現(xiàn)象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可以把他們分解到各個具體篇章里面去。舉必修三第三單元文言文教學的例子:《寡人之于國也》抓住“則何如?”“未之有也”這兩句,趁機說說特殊句式的賓語前置句,一詞多義就講“之”字;《勸學》利用“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一句提提倒裝句里面的定語后置句,一詞多義講“假”字;《過秦論》由“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該句延伸到判斷句的總結(jié),借“斗”“弱”二字,說說動詞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師說》借助“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及“不拘于時,學于與”來談?wù)勌厥饩涫街械馁e語前置句和被動句,利用“師”“道”“其”來講解一詞多義。這樣目標分解了,學生接受起來也不會太難,所以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高中學生理性思維與學習主動性較之初中上升了一個很大的臺階,所以,上課有所側(cè)重。然后在剩下的15分鐘左右的時間可以讓學生總結(jié)。要么當堂檢測,要么提問討論。總之,課堂要留白,才有發(fā)展的空間。
第二、教師課堂話語要簡潔有力。
繁瑣啰嗦的話語很容易使人昏昏欲睡,語文老師最容易就是在學生面前滔滔不絕,成為課堂的“麥霸”,至于學生接受情況如何就不得而知。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簡潔有力切中肯綮的話語要以充分的備好課做基礎(chǔ)。所以,寧可不上課,也不要上那種毫無準備的課。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嘗試多用一些引導性的句子來帶動他們的思維,抓住文本的或論點或線索或詞眼或文眼等來系統(tǒng)化的教學。比如說,筆者在教學魯迅的《祝?!愤@一課的時候,就重點抓住祥林嫂的幾次眼神變化來分析該人物的性格特點、內(nèi)心世界以及經(jīng)歷的變化。這樣,本來很長的一篇文章,因為“眼睛”的穿針引線達到了語言極少,但是學生的思考一點也沒少的效果,而且也達到了教學目標要求。
教師多思少教為學生的多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同時引導學生在預習中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在復習中學會反思小結(jié)??鬃诱f“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確,引導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不少學生習慣了應(yīng)試教育下被動學習的習慣,很多學生只愿意聽教師講,按教師安排的步驟去預習復習。很多時候,他們的預習還僅僅只是停留在當“搬運工”階段,要么把《教材全解》,要么把《陽光課堂》的內(nèi)容直接搬進教材。這樣的學習習慣以后怎么獨立答題,怎么獨立處理問題?所以,鼓勵他們在閱讀文本的過程當中學會旁批旁注,抵擋住參考書的誘惑,先思考后校對。這樣聽課也更有針對性。
同時在復習的時候讓學生學會小結(jié)反思。教會學生在每節(jié)課,每次的大小測驗后面學會反思?!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假如只是一味的跟風,那樣盲目的學習。只會讓不會的還是不會。筆者曾經(jīng)做過一次非常有趣的實驗,就是原題再現(xiàn),把考過的試卷里面的百分之三十拿來測測學生,結(jié)果呢,一錯再錯的反而不少,所以,筆者一再和學生強調(diào),題目一定要精煉細作多思,錯過了絕不犯第二次錯誤。所以,而且要學會對當天的課程進行反芻,把不理解的記不住的重要知識點要反復去記誦去練習去消化掉,直到碰到類似的題型不用思考就會做題為止。否則,學得再多,做得再辛苦,也不過是過耳即忘,鍛煉臂力“慢、差、費”的體力勞動。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高效行為標準的研究尚不夠深入,不少相關(guān)研究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或者宏觀管理層面而沒有深入一線課堂。因而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我們有耐心和恒心。我們一線教師準確把握學科本位特征,以更有利于用好教材,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同時,轉(zhuǎn)變教師的思考角度。在給教師減輕教學壓力、給學生減輕課業(yè)負擔的情況下,提高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我們要充分挖掘體現(xiàn)學科特點的教學資源,充分發(fā)揮師生的互動作用,變革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思少教”這個支點來促進師生和諧發(fā)展,最終達到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優(yōu)化。
最后,再次期待高中語文課堂的“多思少教”能如一陣春風,讓學生的素養(yǎng)與成績?nèi)缛f物復蘇般,欣欣向榮。同時,如果把握好這個支點,相信語文的“慢、費、差”這塊攔路石也會被我們各位高中語文教師踢到一邊去。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一版
[2]伍陽斌.語文課堂“三實而立” [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1(8)
[3]王棟生.讓思想在“自由發(fā)表”中建樹 [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2(7)
[4]任凱.蒂姆·斯莫奧.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量 [J]《課程·教材·教法》2013(3)
[5]董旭午.讀什么,讀多少,怎樣讀 [J]《高中語文教與學》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