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標
【摘要】 學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響并經過主體內化過程才形成的,在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開辟學生道德實踐的天地,以辯論、欣賞、實踐、活動等多種教學形式創(chuàng)設課堂情景,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品德內化。
【關鍵詞】 品德 內化 途徑
【中圖分類號】 G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3)02(b)-0160-01
現(xiàn)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響并經過主體內化過程才形成的。所謂內化,就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對受教育者的影響,兒童將外部的社會需求轉化為個體內部的需要,并通過個體在行為活動交往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個復雜的長久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但是,思想品德的內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由外至內的灌輸過程,不是一般的通過講解所能解決的。筆者以為,思想品德的內化過程應該通過課堂教學的以下環(huán)節(jié)來實現(xiàn):
1 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激發(fā)學習熱情
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奔ぐl(fā)學生的道德情感,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情感體念,是上好《品德與生活》與《品德與社會》課的關鍵。
1.1 辯論激情
道德思想教學應以思想品德的知識要點為切入點,指導學生就課文中的知識要點進行深入討論,在辯論中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幫助學生分清是非,形成正確的思品認知情感,并萌動思品創(chuàng)新。其基本的過程為激趣—感知—辯論—明理。
如學習《孝心獻老人》一課,一學生發(fā)問:“如果遇到一個正在欺負小孩的老頭時,要不要尊敬他?”面對這個問題,我沒有正面回答,而讓學生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學生逐漸弄清了尊敬老人與對待老人群體中個別有悖社會法紀、道德者的關系。辯論激起了學生的情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深化了課文的知識點,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2 欣賞激情
品德與生活課本當中有許多先進的人和事,這就為思想品德教學運用欣賞激情的方法提供了條件。這種方法以教材中先進的人事為切入點,運用一些多媒體的手段,引導學生領會知識要點,激發(fā)學生學習先進人事的情感。
如教學《我愛秋天》一課,我運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欣賞。先讓學生欣賞在秋天里發(fā)生的故事,然后欣賞幾幅秋天的圖片,感受秋天帶給人們的美妙的感受。最后,讓學生觀看果實與物品的生產過程,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激起起學生在感情上的強烈共鳴。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秀品質。
1.3 實踐激情
實踐是情感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我有意識有計劃地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加有意義又生動有趣的實踐性活動,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生感情。
如學習《城鄉(xiāng)巨變》一課后,我組織學生開展訪問調查,訪問家中的爺爺奶奶,聽聽他們所講的家鄉(xiāng)的老故事;調查反映關于家鄉(xiāng)變化的一系列材料;了解家鄉(xiāng)的主要行業(yè)。然后通過寫心得體會,明確這些靠的是黨的富民政策,也懂得了幸福生活靠勞動創(chuàng)造的道理。
1.4 表演激情
對教材中一些故事性較強或情感性較強的課文,可編成課本劇讓學生即興表演。
如教學《當沖突發(fā)生后》,教師先把課本內容編成課本劇,然后指導學生表演,這樣通過動口、動腦、動手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同學們都置身于情景之中,潛移默化的體驗真情,收到教育。
2 發(fā)揮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
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越強,道德內化就越高,取得的教育效果也就越佳。
如教學《謝謝你們,我的父母》時,通過學習課文,了解陳毅是怎樣孝敬父母,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接著有感情地讀《游子吟》,理解孝敬父母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然后小小組討論自己父母的辛勞,面對這些辛勞,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在討論中找到一些好的榜樣并大力表揚,在全班中進行交流“怎樣來孝敬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學生體會到了那怕是為父母洗一次碗,或是割一次稻,也是孝敬父母的好方法。在快樂中,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品德得到了升華。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的形成,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實現(xiàn)的。
3 開辟德育天地,促進品德內化
要把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向學生生活的領域拓展和延伸,在反復自我教育的實踐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如學習了《和睦相處》后,可組織學生去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使學生在明理的基礎上,萌生正確的行為動機,從中體驗關心他人的樂趣和意義。學了《家庭收入知多少》后,布置學生做一件為父母分憂解難的事,促使學生行知結合。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對自己的認識和行為作自我判斷、自我調節(jié)、自我管理、自我評價,在認識內化的基礎上轉化為外在的道德行為,充分發(fā)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作用,增強了自我教育的效果。
從兒童的心理特點來看,努力開辟新的天地拓寬學生樂學的路子,更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的意識,促進品德的內化。這就要求教師放下架子,把學生看作是一個有血有肉、充滿感情、有個性的健全人,相互之間建立一種平等的、和諧的、相互信任、坦誠相見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與學生平等的交流合作??梢栽谡n堂上講故事、做游戲、演講賽,運用多媒體教學平臺,參與社會調查等各種方式,來創(chuàng)造一個愉快、輕松、有趣的氛圍,使學生在快樂中成長,在學習中得到不斷地進步。
綜上所述,只有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道德生活,親身體驗,感受、思考與實踐,使外部需要成為學生活動,參與的對象才會被納入他們主觀反映的領域之中,與學生內部的需要,動機、思想情感發(fā)生相互作用,引起學生內部心理矛盾的運動,變?yōu)閷W生自己的需求與行為動機,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