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洪奔
沈尹默是當代書壇頗具爭議的大師。民國時期的書法家及社會名流對他的書法評價極高,如北大教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李書華稱其書法為中國第一。彼時的于右任、馬敘倫、謝稚柳、陸維釗等眾多書家也都盛贊其書藝高超,如謝稚柳在《秋明先生雜詩跋》中稱:“秋明(沈尹默號)先生書法橫絕一代……以論正書,蓋數(shù)百年中未有出其右者?!钡S著當代書壇審美標準與書法觀念的變更,沈尹默恪守傳統(tǒng)的書法風格及其“筆法中心論”的書學觀點遭到了一些人的攻擊,引起了一系列的褒貶之爭。然而正如李庶民先生所指出的,目前所見對沈尹默的批評,多為吹毛求疵的皮毛之論,并無多少真知灼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策劃和推出“沈尹默法書墨跡系列”、“沈尹默臨書墨跡系列”這兩大系列畫集,旨在再現(xiàn)大師經(jīng)典,讓廣大讀者重新認識沈尹默的書藝成就。此舉對于重新評價沈尹默的當代意義,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們認為,沈尹默是近代以來中國書法史上當之無愧的大師,理由有三。第一,沈尹默在碑學大興的書法大環(huán)境下,盡其一生之努力,參研和實踐帖學傳統(tǒng),使幾乎湮沒失傳的帖學一脈得以振興和提高,使二王以來中國書法的核心精神與本質特征得以傳承與發(fā)展,功莫大焉。第二,沈尹默率先將當代書法帶入了學術研究層面,從筆法、筆意、筆勢等一系列根本問題上,對書法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深刻的研究,提升了書法得以出經(jīng)入史的文化品位,啟發(fā)了書法學術規(guī)格的確立。第三,沈尹默創(chuàng)立了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個書法組織——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以上海為中心,培養(yǎng)了大量的當代書法精英人才,對現(xiàn)代教育體制中的書法教育和書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策劃和制作沈尹默系列畫集時,我們重點圍繞沈老上述書法成就進行精心設計,使畫集呈現(xiàn)出以下幾大突出的特點。
第一,此系列畫集采用高清放大圖片,清晰再現(xiàn)沈尹默超軼絕倫的筆法技巧。誠如畫集編者所指出的,當代學者長期以來對沈尹默書法的貢獻認識不足,究其原因,還在于已出版的沈老書法作品多為圖錄式的全景縮印,這極大影響了讀者對其筆法細節(jié)的認識。而事實上,沈尹默的科學筆法理論,是其對現(xiàn)代中國書法史的最大貢獻。在對傳統(tǒng)書學理論與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的深入學習和研究中,沈老確定“筆法”為書法本體的核心內容。他在其《書法論》中提出:“要論書法,就必須先講用筆……不知道用筆,也就無從研究書法?!碑敶鷷鴫行液脱芯空呤芪鞣剿囆g理論的影響,以結構為上,這其實是對中國書法精神的誤讀。在沈尹默看來,筆意、結字、筆勢都是在筆法運用純熟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圍繞這一基本觀點,他又提出了“執(zhí)筆五字法”、“中鋒提按用筆法”等具體的用筆方法,這些觀點與方法對于習書者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在“沈尹默法書墨跡系列”中,我們選取沈先生不同時期、不同書體、不同面目的書法佳作精印出版,從高清放大的墨跡圖片中,讀者可以清楚看到沈老每一次用筆的提按頓挫,把握其起筆、行筆、收筆過程中爐火純青的演繹。可以認為,沈尹默筆法之精,在此系列畫冊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無可挑剔。讀者甚至完全可以將其作為范本學習,因為其中的每一筆、每一字都經(jīng)得起仔細推敲。
第二,此系列畫集首次突出了沈尹默對北碑的臨習經(jīng)驗,對于習書者如何融會碑帖、師古化古具有十分積極的借鑒意義。沈尹默存世書法以真行二體的作品數(shù)量最多、成就最高,一般對其碑體書法缺乏認識。實際上,沈尹默一生學書涉獵極廣,并曾一意臨習北碑,遍學漢碑和北碑,于《崔敬邕墓志》、《刁遵墓志》、《鄭文公碑》、《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龍門二十品》、《二爨》等都下過極深的工夫?!吧蛞R書墨跡系列”即著重選取了沈老這些臨碑作品。臨習前人經(jīng)典,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但如果只是依樣畫葫蘆、“一點一畫皆求像本”,而不去認真理解和思考書法筆意,絕對無法取得成功。從沈尹默臨碑墨跡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其師古而不泥古的獨特思考。他曾學過十五六年時間的魏碑,六十歲以后,更將曾經(jīng)臨過之碑帖,重新溫習。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沈尹默的臨書墨跡系列,不僅僅是臨作,更是一種帶有個人風格的創(chuàng)作。他臨《鄭文公碑》,中鋒用筆,行筆沉勁遲澀,積點成線,既完美再現(xiàn)了原碑的雄渾壯美、蒼茫老辣,又充分體現(xiàn)出筆墨變化的精微細致、一筆不茍,可以說精彩絕倫。僅僅從原碑的角度來看,或許有人會認為其字形未準、結構未純、筆意未到,但這恰恰體現(xiàn)出沈老對自身藝術風格的塑造。再據(jù)此反觀沈尹默的行楷書作品,其楷書中方截峻利的筆法和變化多端的結體無疑正來自于他對魏碑的學習,而其行書雄強勁健的體勢也正得益于他對碑體的化用??傊?,“沈尹默臨書墨跡系列”可算是對其“碑帖兼寫”書風的最佳詮釋,對于廣大習書者如何習古、臨古也無疑頗具借鑒和指導意義。
第三,此系列畫集集中展示了沈尹默一批傳世罕見的精品佳作,有利于研究者全面了解和把握沈老書法的藝術風格。如其《臨唐姜遐碑》、臨褚遂良《陰符經(jīng)》,都是目前發(fā)現(xiàn)沈老臨寫此碑、此帖的惟一墨跡,堪稱孤品,對于重構沈老書法作品譜系,全面再現(xiàn)沈老藝術風格,均具極為重要的價值。另沈老曾于1947年受教育部委托書寫《沈尹默書王右軍題筆陣圖后》字帖,由商務印書館用珂羅版印刷出版。該作品真跡在戰(zhàn)亂中丟失了,已不存。1992年,上海書店曾出版《沈尹默書王右軍題筆陣圖后》,是根據(jù)商務印書館的珂羅版翻拍的。而在此系列畫集中,我們選用了沈老為商務印書館出版而寫的底稿冊頁,其畫面效果與珂羅版翻拍者不可同日而語,彌足珍貴。作為當時的習書教材,沈老此帖用筆臻于化境,筆法精妙,結字老到,習書者以此臨學,對于掌握唐人楷法有事半功倍之效。再如沈尹默書《何應欽五十壽敘》,此壽屏書于1940年,正值沈老書法被尊為帖學盟主的巔峰時期。壽屏所用絹、墨及朱砂均為宮廷之物,此種式樣的書作在沈老傳世作品中還沒有發(fā)現(xiàn)第二件。同時,它還是沈老書法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件,每條壽屏高205厘米,寬47.5厘米;畫格書寫,每格高9厘米,寬8.5厘米,如此大字楷書在沈老書法作品中極其罕見,可算是一件書法神品。
沈尹默以其精彩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為中國書法史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而其不尚玄談的書法理論,更為中國書法的當代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沈尹默系列畫集的編輯出版,不僅在于紀念大師、重溫經(jīng)典,更在于以此推動當下讀者與學者對沈尹默進行重新認識,從而促進傳統(tǒng)書法藝術這一國粹的進一步振興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