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希望在課堂,課堂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一、圍繞一個核心理念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得以發(fā)展,而課堂則是每一位學生得到發(fā)展的主陣地,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轉變觀念,更新教學方法,在課堂模式改革中充分體現(xiàn)這一理念,所以,在推進課改時我們就提出了課堂模式改革必須做到“四個有利”,即有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個性張揚,有利于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解決好兩個問題
課堂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決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問題,這也是個性課改的目的所在。
1.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課堂模式改革要求的是教師的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雙向過程。以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為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把“備”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點放在學生學習方法指導和對學生分層要求、分類提高上;把“導”的重點放在學生心理、思維的疏導上;把“考”的重點放在學生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上。只要根本目標不變,文本目的凸顯,所有教師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們始終相信“最好的課堂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課堂”,只要方法對頭,結合自身特色,照樣可以打造“最適合學生的課堂”。
2.精設疑問,提高實效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效果,可以在課前導學階段便要求在問題設計上把握“趣”“懸”“巧”“精”,并循序漸進,分類分層設計,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探索性、靈活性、層次性,并適當?shù)匾胫庇^材料、軼聞趣事、謎語來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可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tài),這樣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就能充分調(diào)動起來,并進一步主動地去探索尋求答案,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層次性,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教材,以點帶面
教材中的課文濃縮了各類精華,緊緊圍繞了教學目標和能力目標,展現(xiàn)了大量的生活范例與“相關連接”的內(nèi)容,巧妙設疑,隱藏觀點。因此,教師必須做到領會教材,以人為本。吃透教材,立足課本,課前把握課標,精心備案,課中突出重點和難點,與學生一道,靈活運用啟發(fā)式、討論式等方法,解讀教材范例,揭示觀點,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運用觀點。在課堂上教師是由演員變成導演,而學生則是由觀眾變成演員。
三、處理好三個關系
1.拿來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
我們要善于學習和研究,結合本校、本班學生實際加以創(chuàng)新,做到洋為中用、揚長避短。如果只是一味“拿來”,而不懂得結合實際改革創(chuàng)新的話。課堂模式必將呈現(xiàn)出“四不像”的局面,所以我們需要拿來,更需要創(chuàng)新。
2.摒棄與繼承的關系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雖然表現(xiàn)在不同層次上,但學生有進步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指標。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必要的講解示范,尤其是小學生。對教師來說,講解是一項很重要的基本功。一些教師生怕講解多了就被扣上“傳統(tǒng)”的帽子,于是便干脆采用“放羊式”討論。
3.形式與內(nèi)容的關系
我認為:要讓新課改深入下去,就不能光成在形式,而敗在內(nèi)容上,要做到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我們需要冷靜思考,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是如何培養(yǎng)的;導學案是如何設計的;又是如何分組,如何評價學生的……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做到形式與內(nèi)容齊頭并進,我們的課改才能順利進行。
四、堅持四項原則
堅持四項原則是個性課改的基調(diào)所在,即:
1.漸進式原則
實施新課改以來,我們擬訂了翔實的計劃、方案與措施,整個流程分六個階段開展,試驗初期范圍小,而后是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學校全力支持,確保經(jīng)費與后勤保障暢通無阻。
2.多樣性原則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只要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做到“四個有利”,就是好法。故我們一開始個性課堂改革就沒有確定統(tǒng)一的固定模式,而是要求各教師根據(jù)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立模。
3.易操作性原則
盡管課改從觀念轉變、確立模式再到形成自然耗時較長,但是其目的是簡單明了的,就是師生們?yōu)檫m應新課程改革需要而必須進行的教育革新,我們應盡可能地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簡單的問題深入化,便于操作。
4.有效性原則
有效性的教學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nèi)容,二是教學對象。實踐證明,有效性教學的決定因素在于教學對象——學生,即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專注性。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學會提高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建有效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有效的主動學習;應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認知智慧增值。
責任編輯:劉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