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晨 胡志剛
(福建師范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概念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這樣的事實:除了最低教學界限外,還存在著最高教學界限,在這兩個教學界限之間的期限就是“教學最佳期”。它是由最近發(fā)展區(qū)決定的,而最近發(fā)展區(qū)作為一種可能性是因人而異的。最佳期的教學之所以能干預發(fā)展的進程并對其施加決定性的影響,就是因為處于最近發(fā)展區(qū)內與教學相應的發(fā)展程序尚未完成,心理機能尚不成熟,因而教學有可能以一定的形式組織這些機能的進一步發(fā)展并決定其今后的發(fā)展。
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教師傳授知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直接在學生的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上激發(fā)、形成暫時還不存在的心理機能。那么,掌握這個最佳的教學互動時機對促進學生主體能力有著重大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課堂互動的時機,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作為課堂控制者能正確把握互動的時機,創(chuàng)造條件,營造良好積極的教與學的氛圍。當然,這種最佳教育時機的出現(xiàn),不是無條件的,也不是靠“天賜良機”,而是要靠教師對學生的體貼關懷、深厚感情和由此產(chǎn)生的信任。所以,教師要懂得適時把握,緊抓教育最佳時機,應用于課堂教學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
教育家張載認為教學應當掌握適時而教的藝術。時機不成熟,勉強施教,必“教之而不授”,錯過時機再去施教也會事倍功半。中學化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最佳的互動時機,對于某一節(jié)課,某一專題,某一階段的學習起到良好的承接作用。
(1)在知識衍生點處互動
化學課堂中,有些化學知識在中學課本中是不斷延伸出來,受學生認識水平和學生年齡特點的限制,學生對某些概念的認識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階段,螺旋式上升的。就在此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況,抓住互動的時機,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比如:學生在初中的時候就已經(jīng)學過檢驗硫酸根離子和氯離子的方法,但那時是教師操作實驗,學生記住結論。而到了高中時,學生系統(tǒng)的接觸了離子反應這一內容,其中,同樣也有檢驗這兩種離子的內容。那么此時,教師應該抓住這個知識衍生點進行課堂互動,在傳授這一課時提問學生在初中是否接觸,接著讓學生親手做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相互討論回答問題。這樣,課堂氣氛就能在融洽的師生互動中得到帶動,與此同時還能鞏固離子反應的相關知識。中學化學課程中的教學,不是一個簡單或者是想當然的過程,而是一個必需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特點、需要教師精心準備和精細實施的教學過程。
(2)在問題模糊處互動
中學化學里的某些知識會重疊或者產(chǎn)生交叉認知。而在這里,就比較容易產(chǎn)生問題的模糊點,學生不能準確理解之,導致進退維谷,模棱兩可。此時,教師就要踩準學生認識上模糊的地方來創(chuàng)設互動的時機,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正確地掌握教材,明辨正確與錯誤,防止思維上的偏差,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
比如:高中有機化學中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的書寫及判斷同分異構體的種類已經(jīng)成為考查學生有機化合物的學習情況的重點和難點,而此時也最容易導致知識認知的偏差以及模糊點的產(chǎn)生。學生在看到分子式為CnH2n的有機物就簡單認為是烯烴的分子通式,卻不記得它也可能是環(huán)烷烴的分子通式。教師就可以在此處提問,學生通過和教師的互動,把環(huán)烷烴也納入自己的知識庫中,那么,每當看到這個通式的時候就會擺脫以往思維定勢的影響,達到化學知識學習的多樣化要求。
(3)在認知沖突中互動
中文“沖突”一詞有碰撞意思,唐柳宗元《乞巧文》:“世途昏險,擬步如漆,左低右昂,鬭冒沖突?!濒斞浮肚医橥るs文·隔膜》:“核其情罪,較沖突儀仗為更重?!蓖瑯拥模J知沖突在教育心理學上認為是學生已有的認識與剛接觸的新事物之間存在的思維碰撞。在化學知識的學習時,學生也會產(chǎn)生各種認知的矛盾與沖突,而最能激起學生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識是學生新知與舊知的沖突處,同理,此處也是教師設計課堂互動的最佳時機。
例如,在進行講解“濃硫酸與蔗糖反應原理”時,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證明反應產(chǎn)物。有學生回答將產(chǎn)物通入品紅溶液中,教師沒有馬上說對或不對而是問大家:品紅能檢驗出什么物質?不能檢驗出什么物質?學生大悟,從而答道先通過無水硫酸銅溶液,再通過濃硫酸,然后通過酸性高錳酸鉀,從而驗證產(chǎn)物。通過這樣奏效的互動,既解決了認知上的沖突,又解決了知識點的傳授,一舉兩得。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錯誤,并利用之,適時呈現(xiàn)這些錯誤和資源,設置學生的思維沖突點,緊緊抓住營造的互動時機,就能形成課堂中的亮點,演繹出不一樣的精彩。
(4)在聯(lián)系生活時互動
化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對于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作為化學教學的工作者,就要抓住課堂教學的互動時機,巧妙利用教材資源,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學會用化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從而解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相關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化學課堂就在我們身邊,也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論得到體現(xiàn)。
例如:講到“鋁及其化合物的知識”這一內容時,可與學生產(chǎn)生這樣的互動,請同學們考慮家用鋁鍋能不能長期存放酸性或堿性菜肴?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與教師產(chǎn)生交流,此時,教師抓住時機,因勢利導,讓學生得出結論:鋁雖然在空氣中產(chǎn)生一層致密的氧化膜——三氧化二鋁,但由于它是兩性氧化物,在酸性和堿性的環(huán)境中都會發(fā)生反應,所以不能久置菜肴。這樣,學生通過聯(lián)系生活,可以發(fā)現(xiàn)化學知識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起學生急于解決的欲望,在此基礎上講授新知識,收到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在這方面知識的傳授時也是將教育時機中課堂互動時機的理念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化學課堂互動時機的捕捉可以視為時機沒出現(xiàn)時能夠有意識的主動尋找或出現(xiàn)時能夠及時地發(fā)現(xiàn),并迅速做出選擇和科學行為的決策,并付之于行動。要捕捉到最佳時機,就要在時機的尋找、時機的選擇、時機的決策上做點文章。
(1)尋找互動時機
要捕捉問題,就要尋找注意的切入點,比如:講“化學變化”這個概念時,先點燃鎂條產(chǎn)生明亮耀眼的白光,產(chǎn)生大量的熱,同時生成白色粉末。接著加熱銅綠現(xiàn)象為綠色粉末變?yōu)楹谏?,管壁有小水珠的出現(xiàn),通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等現(xiàn)象。此時要引導學生分析這兩個變化的共同之處是新物質生成,抽象出本質特征,形成新概念。
(2)選擇互動時機
根據(jù)不同的教學情況,選擇不同的互動時機。因為這個時機林林總總,大大小小?;瘜W教師習慣性以古板的方式提問,而學生也不需要任何思考,甚至有些學生像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機械回答是與否,對與錯等。這樣的互動,并不能沖擊到學生的內心,從而導致互動僅僅為形式,并非選擇了最佳的互動時機。
(3)決策互動時機
有效把握互動時機,并作出決策,取決于教育者的教育直覺。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真正的教育是把握住整個人?!彼?,在化學課堂上,教師是時機的決策者捕捉?jīng)Q策的目的性,互動性,高效性,科學性,連貫性。在與學生互動時,事先應該擬定方案,保證時機的科學化。
總之,根據(jù)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概念,掌握最佳教學期,化學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時間,巧抓互動時機,創(chuàng)造出有利于學生接受知識的課堂氣氛,彰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且讓他們得到更為全面的發(fā)展。
[1] [蘇]維果茨基,著.余震球,選譯.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4:16~17
[2] 胡志剛.教育時機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9:1,78~79
[3] 張海燕.淺談化學課堂中有效“沖突”的設置[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