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博
(北京大學 哲學系,北京 100871)
胡瑗,字翼之,與孫復、石介并稱為“宋初三先生”,對宋代儒學的發(fā)展起了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胡瑗的《周易口義》和孫復的《春秋尊王發(fā)微》更是確立了宋代儒者的基本致思方向。除了《周易口義》之外,胡瑗的《洪范口義》亦值得研究。據《宋元學案·安定學案》記載,胡瑗在太學講經之時,“五經異論,弟子記之,目為《胡氏口義》?!保?](P28)《胡氏口義》當為涵括五經的解釋性著述,至今流傳下來的只有《周易口義》(十二卷,四庫本)和《洪范口義》(二卷,四庫本)。另據《安定言行錄》①《安定言行錄》亦稱《安定先生言行錄》,《臨安志》和《書錄解題》有所記載,至《宋史·藝文志》其書久佚不傳。目前流傳的版本為清代許正綬輯各類著述中可見安定言行,編為《安定言行錄》,分傳志、規(guī)范、議樂、弟子、著述、雜文六門,收入清代丁寶書輯《月河精舍叢鈔》之中,目前可見清光緒年間刻本。[2]及《安定先生年譜》②近人胡鳴盛編,取《墓志》、《長編》、《宋史》、《宋元學案》及同時人年譜等相關資料,詳加考訂而成。原載1934年山東大學《文史叢刊》第一期?!度宀亍な凡俊と辶帜曜V》重新排校收入。[3]考證,胡瑗著有《周易口義》、《尚書全解》、《洪范口義》、《吉兇書儀》、《皇祐新樂圖記》、《春秋要義》、《春秋口義》、《中庸義》及多種奏議。其中絕大多數(shù)已佚,只有《周易口義》(門人倪天隱記錄)、《洪范口義》及《皇祐新樂圖記》(與阮逸合著)尚可窺見全貌。
從宋代以來的圖書記錄來看,《洪范口義》確有其書,且皆歸于胡瑗名下。目前流傳的《洪范口義》為《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述,在四庫本編纂之前,《洪范口義》經歷了較為復雜的流傳過程。
歷代記載與胡瑗有關、解釋《洪范》的著作有《洪范解》(一卷本)、《洪范口義》(一卷本)、《永樂大典》本和四庫本《洪范口義》(兩卷本)?!逗榉督狻罚ㄒ痪肀荆┑南嚓P記載有:
胡翼之洪范解一卷,右皇朝胡瑗翼之撰,皆其門人所錄,無銓次首尾。(宋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卷第一上)
胡翼之洪范解一卷,晁氏曰胡瑗翼之撰,皆其門人所錄,無銓次首尾。(元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經籍考四)
洪范解一卷胡瑗。(明 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錄》卷上)
胡瑗洪范解一卷。(明 焦竑《國史經籍志》卷二經類)
洪范解一卷,晁氏曰胡瑗撰。(明 盛儀《(嘉靖)惟揚志》卷十二 經籍志)
胡氏瑗洪范口義。通考作洪范解,宋志一卷,未見,晁公武曰胡翼之洪范解皆其門人所録,無銓次首尾。(清 朱彝尊《經義考》卷九十五書)
胡瑗撰有《洪范解》之說源于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晁氏判斷他所見的《洪范解》(一卷)雖為胡瑗撰,但皆胡氏門人記錄,“無詮次首尾”,即沒有選擇、編次、開頭和結尾,其編排較為零散粗糙。《文獻通考》繼承了晁公武的說法?!妒郎铺貌貢夸洝泛汀秶方浖尽肪幾胗诿鞔@兩部書的編者是否確實見到了一卷本的《洪范解》或只是繼承晁公武的說法無從得知,《(嘉靖)惟揚志》也明確繼承了晁氏之說,但明代的這幾處記錄并未說明此書的面貌。至朱彝尊《經義考》時《洪范解》已不可得見,只是因襲晁氏之說。朱彝尊作出了一個重要的判斷,即晁氏所見《洪范解》就是《洪范口義》,兩書實為一書??梢?,胡瑗門人著錄《洪范解》的記載大都因襲晁氏之說,而至朱彝尊時,此書已經不傳。
《洪范口義》(一卷本)的記錄主要有:
洪范口義一卷胡瑗。(宋 鄭樵《通志》卷六十三藝文略第一)
胡瑗洪范口義一卷。(元 脫脫《宋史》卷二百二藝文志第一百五十五)
胡瑗洪范口義一卷。(明 柯維騏《宋史新編》卷四十七志三十三)
胡先生洪范口義一部一冊。(明 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卷一)
洪范口義一卷胡瑗。(明 朱睦■《授經圖》卷八)
洪范口義解一卷俱泰州胡瑗。(清 趙宏恩《(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藝文志)
可見,在四庫本編纂完成之前,《洪范口義》通行的版本為一卷本,《通志》、《宋史》、《宋史新編》都將其歸為泰州胡瑗名下,由此推斷《洪范口義》成書之時,應當只有一卷。趙宏恩《江南通志》“洪范口義解一卷”的說法則語焉不詳。
至于《永樂大典》本,據《四庫總目提要》載,編纂《四庫全書》時,《洪范口義》文字散見于《永樂大典》中,尚可排纂成書。而且“其說之存于經文各句下者,皆先后貫徹,條理整齊”?!啊端问贰繁咀饕痪怼=裥6ㄗ志?,析為兩卷?!碑敃r《洪范口義》應收錄在《永樂大典》中,四庫本即是《永樂大典》本之輯本?!队罉反蟮洹返牧鱾魇謴碗s,現(xiàn)存僅是原書的一小部分,與胡瑗《洪范口義》相關的部分已經散失,無從知曉《永樂大典》本的原貌。[4]據《提要》所述,《永樂大典》之中收錄的《洪范口義》在經文各句之下給予解釋,“先后貫徹,條理整齊”,但這可能是《永樂大典》的編者將《洪范口義》各句編錄于經文之下。至于《永樂大典》本編者所見《洪范口義》具體是何面貌,解釋是否散入于經文各句之下,亦有待考證。對于這點,后文試圖給出推斷。
在胡瑗這部著作的流傳過程中,四庫本的編成是一個轉折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
《洪范口義》·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胡瑗撰。瑗有《周易口義》,已著錄。是書《文獻通考》作《洪范解》,朱彝尊《經義考》注云“未見”。今其文散見《永樂大典》中,尚可排纂成書?!吨芤卓诹x》出倪天隱之手,舊有明文。晁公武《讀書志》謂此書亦瑗門人編錄,故無銓次首尾。蓋二書同名《口義》,故以例推。其為瑗所自著與否,固無顯證。至其說之存于經文各句下者,皆先后貫徹,條理整齊,非雜記、語錄之比,與公武所說不符。豈原書本無次第,修《永樂大典》者為散附經文之下,轉排比順序歟?抑或公武所見又別一本也?《洪范》以五事配庶征,本經文所有。伏生《大傳》以下逮京房、劉向諸人,遽以陰陽災異附合其文,劉知幾排之詳矣。宋儒又流為象數(shù)之學,惟圖書同異之是辯,《經》義愈不能明。瑗生于北宋盛時,學問最為篤實,故其說惟發(fā)明天人合一之旨,不務新奇。如謂天錫《洪范》為錫自帝堯,不取神龜負文之瑞;謂五行次第為箕子所陳,不辨《洛書》本文之多寡;謂五福六極之應通于四海,不當指一身而言:俱駁正注疏,自抒心得。又詳引《周官》之法,推演八政,以經注經,特為精確。其要皆歸于建中出治、定皇極為九疇之本辭。雖平近而深得圣人立訓之要,非讖緯術數(shù)者流所可同日語也。《宋史》本作一卷。今校定字句,析為二卷。
《提要》試圖理清《洪范解》(一卷本)和《洪范口義》(一卷本)的關系,繼承朱彝尊《經義考》,認為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文獻通考》所載《洪范解》(一卷本)就是《洪范口義》(一卷本)。至于晁氏“無詮次首尾”的說法,四庫館臣所見《永樂大典》本并非如此,而是“先后貫徹,條理整齊”?!短嵋吩O想了兩種可能,一是《永樂大典》所錄《洪范口義》是經過大典編者編排,將其散附經文之下,并排比順序,才使《洪范口義》條理清晰。另一種可能則是晁公武所見“無詮次首尾”的《洪范解》與《洪范口義》根本不是一部書。
《洪范解》(一卷本)與《洪范口義》(一卷本)到底是一本書還是兩本書,從上文所引宋以來的圖書目錄可以給出推斷。《郡齋讀書志》、《文獻通考》記為《洪范解》一卷,《宋史》、《通志》、《宋史新編》記為《洪范口義》一卷,明清兩代的記錄多沿用其中的某一種說法,朱彝尊《經義考》判定兩書實為一書??v觀《洪范解》(一卷)和《洪范口義》(一卷)的所有圖書記錄,除了趙宏恩《江南通志》“洪范口義解一卷”語焉不詳?shù)恼f法外,各書都只采取一種說法,也就是說,沒有一部圖書目錄記載胡瑗同時口述或寫作了《洪范解》和《洪范口義》兩部書。從宋代至明代,兩種說法各采用其一的圖書目錄流傳時代有大段的重合,倘若《洪范解》和《洪范口義》是兩本不同的書,極有可能同時流傳,這些圖書目錄的編纂者沒有理由只見到其中一部而見不到另外一部。從所有的圖書目錄都只收錄其中一部的事實中可以推斷,《洪范解》和《洪范口義》實為一書,即使不是胡瑗本人親自寫成,也如《周易口義》一樣是由胡氏門人記錄,能夠較為如實地反映胡瑗思想的原貌。
如果上述情況屬實,晁公武所見《洪范解》和流傳的《洪范口義》(一卷本)是一本書的話,四庫館臣的假設則可能成立。晁氏所見《洪范解》“無詮次首尾”,當時該書沒有經過系統(tǒng)的編輯、較為零散,《永樂大典》本則首尾一貫、條理清晰??煽隙◤年耸纤姲姹局痢队罉反蟮洹繁揪幊?,此書面貌經歷了改變,但是否由《永樂大典》的編者將胡氏解釋散入于經文之下,則沒有明確的記載,四庫館臣只是給出推斷。但是,關于《洪范解》和《洪范口義》(一卷本)的其他記載都沒有特別說明此書體例形態(tài)的轉變,那么《洪范口義》經由《永樂大典》編者重新編排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但《永樂大典》對《洪范口義》的編輯僅是體例上的,并未影響此書的思想價值。
除了廓清《洪范口義》一書的流傳線索,四庫館臣還將《洪范口義》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校定字句,分為兩卷,就成為今天所見四庫本《洪范口義》,也是所有《洪范口義》(兩卷本)的來源。
由于之前流傳的《洪范口義》皆已不可見,《永樂大典》本亦沒有完整保存。四庫本《洪范口義》就成為目前可見最早、最為完備的《洪范口義》版本。
四庫本出現(xiàn)后,以此為底本的《洪范口義》(兩卷本)開始流傳,部分相關記載如下:
洪范口義二卷舊抄本。宋胡瑗撰。(清 沈德壽 《抱經樓藏書志》六十四卷)
洪范口義二巷精鈔本。宋胡瑗撰。(清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一)
洪范口義二卷宋胡瑗撰。抄本。(清 丁仁《八千卷樓書目》卷一經部)
洪范口義二卷。(清 邵晉涵《南江詩文鈔》文鈔卷十二)
洪范口義兩卷,存。照曠閣刻本。(清 許正綬《安定言行錄》)
洪范口義二卷。墨海金壸本。(清 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九經部五之下)
宋胡瑗洪范口義二卷。(民國 趙爾巽《清史稿》志一百二十七藝文一)
洪范口義兩卷一冊。清元和顧氏藝海樓藍格抄本。(臺灣《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
通過查考可知,以上《洪范口義》(兩卷本)皆以四庫本為底本。近代以來,除了《四庫全書》本被影印流傳之外,亦有清代張海鵬集刊的《墨海金壺》中收錄的《洪范口義》,其中張氏已說明所收錄《洪范口義》以《四庫全書》本為原本,并將《洪范口義提要》一并收入;上世紀30年代上海商務印書館編纂《叢書集成初編》第3 573冊收錄《洪范口義》就是根據《墨海金壺》本影印而成。可見,近代以來單獨出版的《洪范口義》也都以四庫本為底本。
由上可知,《洪范口義》版本流傳可以四庫本的出現(xiàn)劃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四庫本出現(xiàn)之前,此書或名《洪范解》(一卷)或名《洪范口義》(一卷)流傳于世,并被各類圖書目錄所收,明代被收錄《永樂大典》之中。該書最初“無詮次首尾”,極有可能是《永樂大典》編者重新編排,將解釋散附于經文之下。清代四庫館臣又將《永樂大典》中《洪范口義》相關部分輯出,編為兩卷,形成四庫本也就是《洪范口義》(兩卷本),隨后這個版本的《洪范口義》廣為流傳,直至今日。
[1]清·許正綬.安定言行錄[C]//月河精舍叢鈔,清光緒四年刻本.
[2]胡鳴盛.安定先生年譜[J].文史叢刊,1934(1).
[3]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安定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欒貴明.《永樂大典》索引[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陳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