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華
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這部作品(《儒家思想與地域文化》),是由四川大學的3 位青年才俊完成的一部具有自身特色與自身魅力的學術著作。這3 位青年才俊,一位是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后曾毅,另兩位是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程得中、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王義。
承蒙作者的盛情與美意,再三囑托于我——希望在其合著付梓排印之前,為其著作寫點文字。此前,筆者從未為他人作序,故難免躊躇,難免猶豫;但情意難卻,遂姑且捉筆,略作數(shù)語,聊為引介。
2008年6月,我作為引進人才至四川大學工作(這是我多年來夢寐以求的事)。時至今日,我雖然仍未能被評聘為碩士生導師或博士生導師,但聊以慰藉的是,尚能通過開設研究生課程等方式,與諸多研究生交流。我所開設的研究生課程,雖然聽眾不算太多,但依然有不少學子愿意選修,并且樂意在課外跟我繼續(xù)交流。程得中君,便是其中之一。在與學子們的交流中,使我不時感受到綿綿不盡的愉悅與油然而生的欣慰。
唐人韓愈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吾輩生于今世,似乎早已不能全副退之斯論;等而下之,似乎已然以傳授知識為本矣。揭橥此論,別無他意,旨在說明:此乃時勢使然也。(當然,此論不免遁詞之嫌。)今人嘗云,當下之世,有知識者多、有文化者少。默吟斯語,悲從中來,悲辛莫名。(于此,不由得使我聯(lián)想到弘一法師的臨終之語,“悲辛交集”。)宋人晏殊《浣溪沙》詞云:“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痹噯枺貉嗫芍貧w,花再紅否?答曰:若存若亡,命脈在囊。(佛家有“臭皮囊”之謂,雖然超脫,略嫌卑下。于此,聊作借用耳。)清人俞樾云,“花落春仍在,天時尚艷陽”,足可引以為慰藉也,或可以之為自勉也?!兑住芬庠?,“一陽來復”,陰極陽生。因此,每當目睹莘莘學子勤奮向上、好學深思,便頓生欣悅之情、欣慰之感。
綜論“儒家思想”、暢述“地域文化”之作品,誠可謂夥矣、眾矣!三君所撰《儒家思想與地域文化》一書,縱使不能稱之為“心香一瓣”,但其芬芳已然入鼻矣!
吾師謝維揚先生在為拙著《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①》所作序言中云:“我相信年輕一代有更好訓練、對于方法問題有更敏銳意識的學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一定會在中國古史研究中獲得更重要的成果,包括在陰陽五行研究這樣的重大課題上。中國古史研究的更燦爛的一頁應會在這樣的年輕一代學人手中寫就?!?/p>
某也不敏,兼且不才;惟愿在此,接續(xù)師語。私竊之意,篤信“一陽來復”,堅信“花落春仍在”,期盼“燕子歸來花再紅”。如此,唐人韓偓所云“一炷心香洞府開”(《仙山》),或可切切期待矣!
宋人鄭樵云:“有專門之書,則有專門之學。有專門之學,則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學,學守其書,書守其類,人有存沒而學不息,世有變故而書不亡?!?《通志·校讎略》)鄭樵所區(qū)分的“書”“學”“能”(人),具有莫大的高遠的指導價值。這是“一分為三”的做法。
鄙人亦嘗指出:作為中華文化之主干與核心的儒學文化,實可析分為三大層面:1) 經(jīng)典(“書”)——民族記憶的傳承,2) 思想(“學”)——民族智慧的結晶,3) 實踐(“行”)——民族實體的賡續(xù)②。這也是“一分為三”的做法。
最近,鄙人又糅合以上兩種分法,將“蜀學”分別部居,區(qū)析為四:書、學、人、行 。這是“一分為四”的做法③。
其實,非但“蜀學”如此,“儒學”亦猶如此也。廣而言之,非但“儒學”如此,“中華文化”亦猶如此也。進而言之,不管是“中華文化”,還是“中國儒學”,抑或是“蜀學”,都是圓融自足的、自成系統(tǒng)的文化體系(或區(qū)域文化)。
三君所著《儒家思想與地域文化》一書,所設計的章節(jié)、所論述的內容,實則不出吾所云“書”“學”“人”“行”四端。所論《左傳》、上博簡《孔子詩論》《明清兩代滇籍諫官錄》等,實即吾所云“書”也。所論“軸心時期東西方人本思想”“中華傳統(tǒng)仁學”等,實即吾所云“學”也。所論李贄、戴震、賀麟等,實即吾所云“人”也。所論“滇籍言官與明清政治”“滇籍言官與明清云南地方社會”,實即吾所云“行”也。
四五年前,嘗與舒大剛老師合著《忠恕與禮讓——儒家的和諧世界》④;4年前,又嘗與黃玉順、任文利主編《情與理:蒙培元先生七十壽辰學術研討集》⑤。今又得觀《儒家思想與地域文化》之成,不覺“幸甚至哉”!
誠因如此,故本人對《儒家思想與地域文化》之刊布與發(fā)行,自然而生“雙重快樂”:一者,“先睹為快”也;二者,“快慰于胸”也。
回溯歷史,四川大學的儒學教育、儒學研究,可謂“源遠流長”⑥。且就“學科建設”而言,四川大學亦可謂“與有功焉”。從1999年開始,四川大學在“歷史文獻學”下設立“儒學文獻研究”三級學科,招收碩士研究生;從2000年開始,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周易講座”“孔子研究”兩門選修課;從2003年開始,又在“專門史”下增設“中國經(jīng)學史”和“儒學文獻研究”博士研究生招生目錄。為促進《儒藏》編纂與儒學研究的順利進行,加強儒學研究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四川大學于2005年申請“中國儒學”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專業(yè)代碼060123),已經(jīng)獲得國家教育部批準。
但是,審視當前的“學科分類”,“中國儒學”所直面的現(xiàn)實是非??杀?,“中國儒學”所正視的現(xiàn)狀是非常尷尬的。在當前施行的作為“國家標準”的“學科分類”體系中,“中國儒學”竟然榜上無名。這是不可思議的,也是有違歷史的。
自從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以來,“中國儒學”已經(jīng)走過了2 500 余年的發(fā)展歷程,并且對中國歷史、文化、社會的影響至深至廣。實際上,不管是就教學之內容而言,還是就教材之編寫而言,抑或是就教學實踐以及社會影響(中國與世界)等而言,作為學科之一的“中國儒學”,毫無疑問都是自成系統(tǒng)的獨立存在的客觀事實,并且有其鮮明的學科特色。將“中國儒學”作為一門“學科”(discipline),不但有其歷史依據(jù),也有其學理依據(jù),并且有其現(xiàn)實需要。因此,我們殷切地期望,“中國儒學”在未來能“名正言順”地進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新版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⑦。
古語云,“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傳》)。古語又云,“事在人為必克臧”(清人李玉語)。西諺云,“天助自助者”。中國儒學未來之發(fā)展與弘揚,或可期矣!
辭曰:
華夏禹域,芳菲囿苑;
千巖競秀,百花爛絢。
錦上添花,手掬花瓣;
一炷心香,存續(xù)留艷。
我相信,在《儒家思想與地域文化》出版之后,她將會為廣大學子所關注。因此,在《儒家思想與地域文化》即將面世之際,本人樂觀其成、樂意推薦。
是為序。
2012年10月16日,于四川成都
注釋:
① 彭華《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② 彭華《儒學文化的三大層面及其當代價值——以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為審察視角》,載謝和平主編《大學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③ 彭華《賀麟與蜀學——關于近代蜀學的梳理與思考》,載《“蜀學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四川·成都,2012年10月。
④ 舒大剛、彭華《忠恕與禮讓——儒家的和諧世界》,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說明:該書寫成于2007年,故本處有“四五年前”之謂。)
⑤ 黃玉順、彭華、任文利主編《情與理:蒙培元先生七十壽辰學術研討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
⑥ 舒大剛《百年學府開新運 再向儒林續(xù)逸篇——記四川大學的儒學教育》,載《儒藏論壇》第三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⑦ 以上所論,詳見彭華《“中國儒學”學科的客觀存在與學科特征:一項歷史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12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