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玉器時代”研究述評

    2013-04-11 18:49:08洋,
    關鍵詞:考古學玉器時代

    楊 洋, 蔣 小 雨

    (西華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中華民族是個愛玉的民族,使用玉的歷史也極其悠久。玉器文化因其獨特豐富的內(nèi)涵及玉器本身所蘊含的特殊觀念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有鑒于此,20世紀80年代我國考古界部分學者提出了“玉器時代”這個全新的歷史分期概念,引起了熱烈討論。

    一、 “玉器時代”緣起

    “玉器時代”的說法最初導源于東漢袁康所著《越絕書》,書中講述了戰(zhàn)國時風胡子與楚王的一段對話。風胡子對楚王說:“軒轅、神農(nóng)、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宮室,死而龍藏,夫圣主使然。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龍藏。禹穴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于東海,天下通平,治為宮室,豈非圣主之力哉。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边@里所說的石、玉、銅、鐵諸兵的發(fā)展順序,與近代考古學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的分期,頗為近似。因此,有學者據(jù)此抽出“玉器時代”或“玉兵時代”,作為一個新概念。

    現(xiàn)代考古學家較早論及史前玉器的是郭寶鈞,他于1948年在《古玉新詮》中指出:“吾謂玉器乃石器之弱弟而非其嗣子,石器與玉器在史前始舊新三期中,應如三世同堂未嘗析居之大族,至其下代,弱弟一支繁榮,長門遭青銅器奪而衰替,后由玉器兼延石器之祀者也。”[1]這段話明白無誤地表明了他對石器、玉器、青銅器三者之間發(fā)展演替關系的看法,即在青銅器出現(xiàn)并發(fā)展之后,石器逐漸衰落,而玉器仍繼續(xù)發(fā)展,所謂“兼延石器之祀者也”。目前有一部分學者認為“玉器時代”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此。

    但也有學者持不同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志敏先生在《關于“玉器時代”說的溯源》一文中對“玉器時代”的最早提出者進行探討。他根據(jù)1949年郭寶鈞在引用《越絕書》之后曾指出:“初民視玉,與視石等,唯知其為石之美者耳,玉石劃界,當時實未分明也”,認為郭寶鈞實并不贊成“玉器時代”這一提法。安志敏根據(jù)1959年美國哈佛大學張光直提出:“風胡子似乎比丹麥的湯姆森早兩千年創(chuàng)始了石器時代、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的相承次序?!袊嗽谑褂勉~器之前曾使用石器,用石器的時代可分為兩期:(1)普通石器時代,(2)加入玉器時代”,據(jù)此認為當以張光直為最早[2]。持同樣觀點的還有盧建英*盧建英在其《關于“玉器時代”的再思考》一文中指出:“張光直先生從宗教與政治發(fā)展的角度提及‘玉琮時代’(即玉器時代)的概念”。[3]。筆者認為,在這里張光直先生并非旨在提出、也沒有提出“玉器時代”這一概念。他仍然是在探討石器時代的特征和分期,只是充分肯定了玉器之于石器時代的重要意義和突出地位。

    然而,謝仲禮先生則認為,在當時史前玉器發(fā)現(xiàn)尚少的情況之下,學者還不可能貿(mào)然提出“玉器時代”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當在80年代之后,由孫守道首先提出[4]。林華東[5]、魏真[6]等人也有同樣的說法。

    二、 “玉器時代”的大討論

    (一)玉器時代論

    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距今6000—4000年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大量玉器的發(fā)現(xiàn),玉器的巨大數(shù)量、豐富種類、精美程度和制作工藝令人嘆為觀止,預示著中國玉器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鑒于這一現(xiàn)象,有些學者便援引《越絕書》為依據(jù),明確提出了“玉器時代”的概念。

    1983年,孫守道先生從研究紅山文化的玉器出發(fā),認為就紅山文化而言,不僅存在成組的玉飾,而且也有許多玉斧、玉鏟、玉鑿和玉刀等“玉兵”;同時,在其他遺址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玉制的斧、銥、鏟、鑿等被視為“玉兵”的器物。因此,“在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之間,還確經(jīng)歷了一個‘以玉為兵’的時代。不論它是短暫的,或是局限于一定的地區(qū)的族屬間?!憋@然他贊成在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之間存在一個“玉兵時代”的觀點。1983年,聞廣先生在《中國古玉的考古地質(zhì)學研究——玉,中國古代文化標志》論文中,專寫“玉器時代”一節(jié),又在《中國古玉研究》中,提出“在我國古代的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之間存在著玉器時代,其時限相當于新石器時代”[7]。1986年,張光直在討論了玉琮在中國古史上的重要意義后,得出結(jié)論:“如果把中國新石器時代和三代文化發(fā)展劃成一條直線則可以分成幾個清楚的段落,即:一、石器時代,代表原始社會,階級未萌的階段;二、玉琮時代,代表巫政結(jié)合,產(chǎn)生特權的時代;三、青銅時代,代表巫政結(jié)合進一步發(fā)展產(chǎn)生國家、城市、文明階段;四、鐵器時代,代表工商業(yè)城市發(fā)達、農(nóng)業(yè)技術躍進的時代?!彼种赋觯骸拔鞣娇脊艑W講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比起中國來中間缺一個玉器時代,這是因為玉器在西方?jīng)]有像在中國那樣的重要。”[8]張光直顯然是支持“玉琮時代”、“玉器時代”的概念的。臺灣鄧淑蘋女士在研究了良諸文化的玉器之后也認為,在石器時代和銅器時代之間,“中國曾經(jīng)歷了一個以玉作為生產(chǎn)工具和兵器的主要材料的階段,或可稱為‘玉兵時代’”。這一階段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朝向國家過渡的階段”[9]。

    但是,正式對“玉器時代”進行系統(tǒng)論證、論述和研究的當是吳汝祚、牟永抗及曲石三位先生。吳汝祚、牟永抗兩位先生合作,先后在《光明日報》、《中國文物報》、《中華文化論壇》、《考古》和香港《明報月刊》上發(fā)表《試論玉器時代——中華文明起源探索》、《玉器時代說》、《水稻、蠶絲和玉器——中華文明起源探索》、《中國歷史上的玉器時代》等一系列文章,為“玉器時代”構(gòu)筑了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闡釋“玉器時代”是中華文明起源時代的觀點。兩位先生總結(jié)出“玉器時代”作為中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歷史時期,“它的開端即中華文明的產(chǎn)生,上接原始氏族社會,下與夏商周三代連成一體”,并且歸納出其六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成組玉禮器的出現(xiàn);二是玉、神、巫三位一體;三是文字的出現(xiàn);四是城市的出現(xiàn);五是以棺槨為特征的雙重葬具和人祭或人殉的出現(xiàn);六是冶銅業(yè)的產(chǎn)生。在此基礎上,他們還進一步指出這漫長的兩千多年的歷史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已在“紅山文化中發(fā)現(xiàn)了冶煉銅器的遺址”,那么“玉器時代”也可稱為“玉器-青銅時代”;后一階段由于進人青銅時代以后,“玉器仍大量存在,只不過是玉器功能已經(jīng)由神圣化、神秘化的廟堂中逐漸擺脫開來,開始了以‘君子比德于玉’為標志的人格化、道德化的世俗道路。因此,中國的青銅時代也可稱為青銅-玉器時代”。兩位先生針對部分學者提出的對玉器時代的玉器是禮器而非生產(chǎn)工具和玉器缺乏普遍性的質(zhì)疑,解釋道:“它與青銅時代的青銅器的性質(zhì)是相類同的。青銅時代的青銅器主要也是禮器,而非生產(chǎn)工具”;同時,玉器時代與青銅時代一樣,都沒有普遍性[10]。曲石先生撰文《中國玉器時代及社會性質(zhì)的考古學觀察》,詳細介紹了紅山玉器墓、大汶口中期、良渚文化玉器墓的玉器出土情況,并認為這三種考古學文化“不僅超越了新石器時代的范疇,而且也不是‘史前’一詞所能包容的。若按考古學以物質(zhì)質(zhì)料的普遍遺存來作劃分時代的準則,衡量這三種考古文化的玉器遺存,只有將其稱為玉器時代才最接近事實”。并指出其大致年代范圍在距今5500年至4500年,“正是風胡子所言的‘玉兵時代’的黃帝時期”。并在其專著《中國玉器時代》中詳細歸納和闡釋了“僅就中國本土而言”的“玉器時代”的社會發(fā)展情況,總結(jié)出四大內(nèi)涵:“一、社會形態(tài)已開始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私有制產(chǎn)生,階級分化,宗教、祭祀發(fā)展到高級階段;二、農(nóng)業(yè)進人犁耕階段,家畜飼養(yǎng)相當繁榮;三、手工業(yè)發(fā)展到很高水平,玉器遺存是這個歷史時期主要的物質(zhì)文化表證;四、基本上不見金屬器,即使有極少數(shù),也是玉器時代的晚期之物”[11]。

    除此之外,近幾年來亦陸續(xù)有學者撰文支持“玉器時代”說。2006年黑龍江社會科學院張碧波先生在其《中華古史上的玉器時代——中華文明探源之一》一文中,指出:“世界文化史與世界文明史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不可能是在一個統(tǒng)一的模式中進行,而古老的東方中國走著自己的獨特道路”,因此應突破歷史階段三段論的束縛。他認為“在中華大地的廣闊的空間領域存在著一個玉器時代”,時間在距今9000—8000年,“從而構(gòu)成中華古史上的玉器時代,這在世界文化史、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12]。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葉舒憲先生撰文《“玉器時代”的國際視野與文明起源研究》,主張用國際化的視野來認識“玉器時代”說,僅局限于國內(nèi)或東亞地區(qū)有閉目造車之嫌,且容易導致立論的片面,助長文化優(yōu)越感。他認為,“人類在走出漫長的石器時代,迎接文明時代來臨之際,大都經(jīng)歷過一個崇拜和酷愛某些美麗玉石的歷史階段?!盵13]湖北地礦寶石研究所何松先生在《談中國“玉器時代”》中,花大量篇幅介紹了中國玉器時代的主要分布地域和基本特征,并指出它是中華古代文明的起源時代[14]。

    以上各家都認為在中國存在一個“玉器時代”,處于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時期。這些堅持“玉器時代論”的學者很多是著名學者,因此在社會上影響很大。

    (二)玉器時代否定論

    “玉器時代”的提出對傳統(tǒng)的考古學的分期體系——“三期說”,即將人類歷史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三期,造成了極大的挑戰(zhàn)。而丹麥著名學者湯姆森的“三期說”自1936年提出以來,就被稱為近代考古學的誕生標志,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發(fā)揮著其不可估量的指導意義。因此,“玉器時代”論自然也遭到了許多學者的反對。

    謝仲禮先生所撰《“玉器時代”——一個新概念的提出》一文中,花費大量篇幅,詳細介紹了“三期說”提出的歷史背景和過程,從而總結(jié)出“‘三期說’提出的根本目的和出發(fā)點,是為了解決史前考古學的年代序列問題”,而“在中國史前文化的年代已經(jīng)很清楚的情況下,從考古學理論的角度看,‘玉器時代’的概念并沒有解決史前考古學的年代問題”,因而它的提出并無太大意義。而且“從考古學史的角度看,玉器時代與三期說中的‘時代’無論其本意還是其目的,都是完全不同的”。同時他還指出,“‘玉器時代’之說也并不能概括整個中國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特征,而只能反映中國局部地區(qū)的部分事實。在中國歷史上,不存在以玉作為制造生產(chǎn)工具和兵器的主要原料的階段,玉器也從來不曾是某個歷史階段文化的主要物質(zhì)表證”,“因此我們認為,不能在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之間夾入一個‘玉器時代’,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志敏先生在《關于“玉器時代”說的溯源》一文中也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他認為《越絕書》僅“代表著古人的歷史觀,應屬于傳說范疇”,畢竟不能與科學實踐的考古分期相提并論,指出“不能僅著眼于個別文獻記載或強調(diào)某些局部現(xiàn)象,一味夸大玉器的作用而脫離考古學的實踐要求。至少目前的‘玉器時代’還缺乏必要的說服力量,似以暫時擱置為好”[2]。林華東先生撰文《“玉器時代”管窺》,對贊成“玉器時代”的主要學者的觀點進行一一駁斥,認為中原地區(qū)和“大片內(nèi)陸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玉器寥若晨星,更未出現(xiàn)什么作為玉器時代標志的成組玉禮器可言,足證‘玉器時代’實無法涵蓋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特征”,同時“湯姆森當年提出著名的三期說之時,純粹是以人類生產(chǎn)技術發(fā)展階段來劃分的,并未把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內(nèi)涵考慮進去”,最終得出結(jié)論“‘玉器時代’與湯姆森的三期說是不同的概念,提出中國在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之間曾有一個‘玉器時代’之說是不合適的,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谷飛先生也曾撰文《評<中國玉器時代>》,對曲石先生的《中國玉器時代》一書進行全面評價,特別對書中曲石先生提出的玉器時代的上限和下限進行逐一分析、論證,并最終得出結(jié)論認為是“根本站不住腳的”,他認為紅山、龍山、良渚這幾種考古學文化并沒有超越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定義,“曲石同志提出中國存在一個玉器時代的主要論據(jù),看似全面實則片面?!盵15]

    綜合以上各家的論述,可以歸納出“玉器時代否定論”者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觀點和論據(jù)。(1)湯姆森“三期說”的合理性,其至今仍符合中國歷史的實際,并且具有不可估量的世界意義。(2)廣義的玉,包括彩石和真玉??脊虐l(fā)現(xiàn)的這類玉器就是廣義上的玉,其中真玉是極少的。(3)史前的玉器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區(qū)的新月形地帶,在整個中國并不具有普遍性。而且,即使是在這一新月形玉器文化圈,所占比重亦不大,石器、陶器仍是主流。(4)中國的史前玉器主要是禮器和象征性武器,并非是實用性武器和生產(chǎn)工具。

    持“玉器時代否定論”的學者還有很多,著述也頗豐,如盧建英《關于“玉器時代”的再思考》[3]、王穎超《論“玉器時代”的地位——與石器、青銅、鐵器時代的比較》[16]等,但其基本觀點、論據(jù)主要集中在以上諸方面,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

    三、 “玉器時代”之我見

    目前,學界對“玉器時代”的討論仍在繼續(xù),雙方各執(zhí)一詞,仍未達成共識。

    筆者認為,討論“玉器時代”的提出是否合理,應該首先界定“時代”一詞的內(nèi)涵(它是指歷史上以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jù)而劃分的某個時期)。在平庸的政治首腦和頗具影響力的商界精英的名字都可以與時代掛鉤的當代社會,××時代隨處可見,時代似乎并不是什么神圣的詞匯,如電氣時代、信息時代、生物時代、喬布斯時代等等。我國的玉器文化歷史悠久、輝煌燦爛,它從古至今都于中華民族有著獨特的內(nèi)涵和神秘的魅力。所以,從廣義的角度將我國幾千年一以貫之的玉器文化稱之為時代,似乎無可厚非。

    但是,把“玉器時代”作為劃分史前考古學分期的一個新的重要標準,與傳統(tǒng)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相提并論、等量齊觀,就不得不引起質(zhì)疑和商榷了。

    筆者也比較贊同“玉器時代否定論”諸學者的基本觀點。一方面,玉器只是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qū)新月形地帶比較發(fā)達,就全國大部分地區(qū)來說,則是少見或不成體系的,那么又怎么可以以偏概全、用局部現(xiàn)象取代整體?另一方面,這些發(fā)掘的玉器之中,絕大部分是禮器,而斧、鉞之類的生產(chǎn)工具或?qū)嵱梦淦黝惼魑镙^少,即使有所發(fā)現(xiàn),也主要是象征器(從刃部判斷)。既然主要并非生產(chǎn)工具和實用武器類,那又何以命“玉器時代”與石器、青銅、鐵器諸時代等量齊觀呢?

    至于個別學者針對玉器時代的玉器是禮器而非生產(chǎn)工具和玉器缺乏普遍性的質(zhì)疑,提出的“玉器時代的玉器與青銅時代的青銅器的性質(zhì)是相類同的。青銅時代的青銅器主要也是禮器,而非生產(chǎn)工具”和“玉器時代與青銅時代一樣,都沒有普遍性”言論,筆者認為是十分荒唐的。這種論證方法存在著推理前提的錯誤。眾所周知,青銅器在世界范圍內(nèi)確實不具有普遍性,而且與石器、鐵器不一樣,始終沒能成為一個時代占支配地位的生產(chǎn)工具。但我們得充分還原這個概念提出的歷史背景,以及它所帶來的巨大意義?!叭谡f”的提出是為了解決史前考古學年代序列上的雜亂無章和分期上的難題,而它事實上也確實實現(xiàn)了這一最初目的。同時,青銅時代的提出縱然存在問題,但它早已為人們所接受,內(nèi)涵界定已然明晰,并不會造成任何思想上的混亂。而“玉器時代”的提出非但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而且還有可能導致人們思想上的混亂。

    最后,我們也應看到,姑且拋開“玉器時代”的提出合理與否這一爭論,在客觀層面上,“玉器時代”的大討論也促進了中國幾千年來悠久的玉器文化的相關探討和研究(也從另一角度推動了對古史分期的重新審視和研究),同時也為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更深層次、更多角度的思維空間。這一點我們應予以充分肯定。

    [參考文獻]

    [1]郭寶鈞.古玉新詮[J].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49(20).

    [2]安志敏.關于“玉器時代”說的溯源[J].東南文化,2000(9).

    [3]盧建英.關于“玉器時代”的再思考[J].韶關學院學報,2008(2).

    [4]謝仲禮.“玉器時代”——一個新概念的提出[J].考古,1994(9).

    [5]林華東.“玉器時代”管窺[J].浙江社會科學,1996(4).

    [6]魏真.“玉器時代”研究述評[J].河南社會科學,2004(5).

    [7]聞廣.中國古玉的考古地質(zhì)學研究——玉,中國古代文化標志[M]//國際交流地質(zhì)學術論文集.北京:中國地質(zhì)出版社,1985.

    [8]張光直.談“琮”及其在中國古史上的意義[M]//文物與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9]鄧淑蘋.由“絕地天通”到“溝通天地”[J].臺灣:故宮文物月刊,1988(3).

    [10]吳汝祚,牟永抗.玉器時代說[J].中華文化論壇,1994(3).

    [11]曲石.中國玉器時代[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12]張碧波.中華古史上的玉器時代——中華文明探源之一[J].學習與探索,2006(4).

    [13]葉舒憲.“玉器時代”的國際視野與文明起源研究[J].神話圖像,2011(6).

    [14]何松.談中國“玉器時代”[J].珠寶科技,2004(6).

    [15]谷飛.評《中國玉器時代》[J].考古,1993(6).

    [16]王穎超.論“玉器時代”的地位——與石器、青銅、鐵器時代的比較[J].中國水運,2007(5).

    猜你喜歡
    考古學玉器時代
    “何以廣州”的考古學觀察
    廣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1:32
    認知與傳承:東西方考古學理論差異比較——以新考古學為例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鑒賞與收藏之間的關系
    天工(2020年4期)2020-11-03 02:52:58
    遼代壙墓的考古學初步觀察
    HANDS OFF THE WHEEL
    淺析玉器的收藏及保養(yǎng)
    絲路藝術(2017年6期)2017-04-18 13:58:37
    厚德載物——中國古代玉器展(上)
    e時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時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阿坝| 丽江市| 南木林县| 永春县| 霍城县| 开化县| 河西区| 专栏| 邢台市| 英德市| 三台县| 噶尔县| 历史| 平遥县| 盘锦市| 阿拉善右旗| 哈密市| 赫章县| 江津市| 江口县| 桃江县| 佛冈县| 平遥县| 保靖县| 夹江县| 望城县| 平江县| 丰都县| 郓城县| 宜宾市| 中超| 凌云县| 云安县| 会东县| 凤台县| 丰城市| 尉犁县| 六安市| 织金县| 绥德县|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