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霞
(沈陽音樂學院 大連分院音樂教育系,遼寧大連 116600)
克勞德·德彪西(1862-1918)是法國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印象主義音樂(或叫印象派音樂)奠基人。他是鋼琴音樂最優(yōu)秀作曲家之一,代表了從浪漫主義到20世紀音樂的主要過渡。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是受到象征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發(fā)展形成的。印象主義音樂是以音色和音響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以獨特的音樂語言,給人們提供一種感覺和意象,渲染一種朦朧的氣氛和色調,從而形成一種纖巧、迷離、飄逸和不規(guī)則的音樂風格。他的音樂開創(chuàng)了鋼琴藝術史上一個全新景象。他獨樹一幟的風格,豐富了20世紀的鋼琴藝術領域,而且他的作品也發(fā)掘出鋼琴這件樂器前所未有的音響和色彩。同時對演奏者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戰(zhàn)。除了在觸鍵方面和踏板運用方面提出更新的要求;還要在心靈體驗、觀念意識、聽覺感受方面進行了全面更新。
德彪西《24首鋼琴前奏曲》是在他音樂創(chuàng)作日臻完美成熟時期創(chuàng)作的。其音樂語言之新穎、體裁選擇之豐富,達到了印象主義鋼琴音樂的巔峰,是德彪西音樂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套前奏曲都是以短小、精致的小品組成,從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上看,最能展現(xiàn)他的鋼琴音樂風格和創(chuàng)作。德彪西的前奏曲一共有兩冊,每冊各有十二首,第一冊創(chuàng)作于1909-1910年,第二冊創(chuàng)作于1910-1913年,德彪西除了效仿肖邦把每首前奏曲獨立成曲外,還在每首前奏曲的樂曲結束部分附上描述性的標題,標題往往不代表樂曲題材,更主要地代表作曲家的主觀聯(lián)想,含義常常是含糊不清的,相對來說,是給予演奏者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讓演奏者在詮釋作品時能夠注入自身的想象與表達。德彪西在素材的選擇上是空前的豐富,其中有對大自然景物的描述,這類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是同印象派畫家喜歡山水畫有關系,如:《帆》《霧》《枯葉》等;使用許多古代傳說和神話故事作為題材,如:《水妖》《沉沒的教堂》等;還有描述事件的敘事性內容的,如《中斷小夜曲》《向匹爾威克致敬》等;在人物肖像創(chuàng)作略顯突出,此文《亞麻色頭發(fā)少女》屬于此類型的題材,還有《游吟詩人》《特爾斐的舞女》《帕克之舞》《怪人拉文將軍》等。德彪西在記譜上,兩冊也有所不同,第一冊主要是兩行譜,第二冊運用了三行譜的技法,從這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德彪西在第二冊中,有增加音域寬闊性的想法,使創(chuàng)作手法更加豐富。盡管兩冊在創(chuàng)作想法和音樂理念上是一致的,但是第二冊其文學含義更為抽象,音樂語言更為復雜,在演奏上也更難以詮釋。《鋼琴前奏曲》不僅展示了德彪西用音樂來描繪大自然的能力,也傳達出深厚的創(chuàng)作技巧。
德彪西鋼琴前奏曲中《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第一冊第八首)標題出自于一首詩《蘇格蘭之歌》。德彪西早在1880年還曾為它譜過一首歌[1]。這首樂曲是他24首鋼琴前奏曲中比較短小、非常有特色和著名的曲子之一[2]。創(chuàng)作這首作品時,50歲左右的德彪西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已經完全成熟。他純熟地運用了鋼琴音響色彩調色板上的一切手段,以新穎獨特的語言,創(chuàng)作了這首前奏曲,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也有譯為《棕發(fā)少女》《金發(fā)女郎》)別有情致的音樂形象,在和聲、旋律上也充分體現(xiàn)了印象主義鋼琴音樂鮮明的特點,開拓了“前奏曲”體新的表現(xiàn)領域。
樂曲一開始就以清新而優(yōu)美的具有五聲調聲的特點進入主題,流暢的旋律,輕松的三拍節(jié)奏微微起伏,溫柔寧靜中透出少女青春活力,使人聯(lián)想到淋浴著陽光少女那充滿憧憬和幻想的微笑。同時也將人帶入前期拉斐爾派的作品《圣潔的達姆采兒》的畫面中。在四、五度并行的和弦組成的調式和聲形成的和諧氣氛中,這一抒情主題進一步發(fā)展、再現(xiàn)。最后在清新柔美的氣氛中結束。這首鋼琴曲對原詩雖有完全獨特的見解,但德彪西利用了了簡單、純樸、抒情的創(chuàng)作手法,同他早期的創(chuàng)作有著很大的相似度,另外,有些特征還屬于他成熟階段的風格。例如各種調式上的和聲進行,此外便是樂曲中自由地運用連續(xù)和弦。但在這里沿著音樂織體的頂上方,有一條特殊而連續(xù)的旋律,它是屬于唯一的、非強迫性的和自發(fā)式類型的旋律。這首樂曲將具有東方色彩的五聲音階連續(xù)和弦發(fā)揮到了頂點。
演奏者要想演奏好一首作品,首先要從作品結構入手,了解作品的結構特征,從總體方面來把握樂曲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這樣無論是在練習還是在表演都含有很強的段落感,很清晰的層次感,使演奏在形式上和邏輯上更加完美。本曲首先在曲式結構上為帶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以五聲音階和連續(xù)和弦進行的創(chuàng)作手法,結構可分為ABAˊ。A段主分為a(第1-4小節(jié))、b(第5-7小節(jié))、{aˊ(第 8-11小節(jié))補充(第 12-13小節(jié))}、{c(第 14-16小節(jié))補充(第17-19小節(jié))}四個部分,主要以相同起音的五聲音階為主;B段為轉折樂段,(第20-23小節(jié))在調式上轉為降E大調;Aˊ段分為a2(第24-28小節(jié))、a3(第29-32小節(jié))、c(第33-結束)三個部分,也采用了五聲音階形式。其次,從調性上看,德彪西主要強調調性的平均度與協(xié)調性,不同于其他一些前奏曲調式劃分不明顯,運用模糊、朦朧的手法。調性為降G大調,A段a(第1-4小節(jié))出現(xiàn)為降G大調、b(第5-7小節(jié))轉為降E大調、{aˊ(第8-11小節(jié))及補充(第12-13小節(jié))}轉回降 G大調、{c(第14-16小節(jié))轉到了下屬方向的降C大調、補充(第17-19小節(jié))又轉回了原調降G大調},在這段看來雖然劃分的不是很明顯,但是整體的調性都是為繞著降G大調進行的;B段為降E大調,(第20-23小節(jié))屬于轉折樂段;A段分為a2、a3、c三個部分(從第24-結束),都出現(xiàn)在降G大調,起到穩(wěn)固調性的作用。
從創(chuàng)作素材結構上分析,可以從五聲音階、中心音的創(chuàng)作手法以及本曲和弦的運用三個方面說起:五聲音階,即由五個音構成的音節(jié),屬于東方調式,常見于民俗音樂中[3]。本曲五聲音階可細分為三種不同組合:第一,在降G調上構成的五聲音階為旋律音,是以描繪少女形像為主要動機貫穿全曲的。使用bG-bA-bB-bD-bE,如第1-4小節(jié)。第二,在降C大調上構成的上行五聲音階式琵音。使用bC-bD-bF-bA,如第15小節(jié)。第三,以和聲化、和弦形式的五聲音階組合,這種手法將旋律烘托得更為豐富。如第24-25小節(jié)。中心音,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是以調式中的主音為中心音貫穿全曲的。這種主持續(xù)音常用于傳統(tǒng)記法中,起到了鞏固、穩(wěn)定調式的作用。本曲運用了低聲部主持續(xù)音,同高音旋律聲部相結合后,創(chuàng)作形成一種動、靜相融合的巧妙寫法,使本曲即有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特點,又能體現(xiàn)印象主義現(xiàn)代風格的色彩。依順序出現(xiàn)分別是:A段中以bG為中心音出現(xiàn)在第3-4小節(jié),第10-16小節(jié)。B段中以bE為中心音出現(xiàn)在此段每一小節(jié)中。Aˊ段仍以bG為中心音,交替出現(xiàn)在左右手的和聲進行中,并以此音為根音的和弦結束全曲,如第28-30小節(jié)。本曲除了以安靜、優(yōu)美的單音旋律進行描繪以外,和弦也是全曲動機發(fā)展的主要創(chuàng)作手法,起到增強旋律厚度逐漸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本曲和弦是以兩種不同形式進行而組織起來的。分別是:連續(xù)進行的和弦。以五聲音階為主,和聲以大三和弦連續(xù)后以小三和弦、大三和弦交替連續(xù)進行,如第5-7小節(jié);持續(xù)和弦。以左手和弦為持續(xù)音的和弦,烘托出高聲部單音旋律的平靜、悠長的音響效果,如第28-30小節(jié)。
這首樂曲篇幅比較短小、但是很具特色,整曲的基調是“非常安靜并且輕柔的”,以至于整體的演奏技法受到了作品本身色彩、和聲、描繪性等內容的影響。筆者通過自己的演奏實踐,歸納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觸鍵和聲音上,全曲風格表現(xiàn)一個安靜、柔美的少女形象,演奏這首作品時,在觸鍵上需要使用極柔和、撫摸般的觸鍵,給人一種綿延不斷的感覺,有時在靜謐的背景中,需要突出同樣微弱、纖細的旋律與線條,演奏者控制要恰到好處,音色才能通透、柔美。演奏音與音之間的連接時,這首作品中,除了在第35小節(jié)的半連音記號,和幾個保持音外,幾乎都是連線。因此,要求演奏者觸鍵要十分精細、小心,手指要輕盈而柔軟,手掌略微放平,手指需貼鍵,觸鍵發(fā)出平穩(wěn)而柔和的聲音,切記觸鍵時要緩慢,不要出現(xiàn)斷續(xù)的旋律。如貫穿全曲的旋律聲部,第1-4小節(jié)。演奏時,還應注意下鍵的速度不能過快,身體手臂要盡量下沉,放松,讓身體的力量輸送到指尖上,指尖觸鍵的角度也要平穩(wěn),盡量避免垂直的敲擊,觸鍵多用摸鍵的方式,手掌接近鍵盤水平方向。再有,不把琴鍵過分彈到底,淺觸鍵可以構成印象派作品所需要的音色的朦朧、飄忽的風格。其次,從力度含義上說,整個作品對力度幅度的要求非常小,最強出現(xiàn)在第21小節(jié)的mf上,最弱出現(xiàn)在第24小節(jié)以及尾聲部分的pp。因此,真正對演奏著的挑戰(zhàn)是在狹窄的幅度中表現(xiàn)清晰而豐富的層次。彈奏時需要以放松、控制力要強、身體力量貫通的指尖按壓而獲得出不同色彩的音色。另外,本曲力度標記中的色彩要重于音量,此曲入(第12、15小節(jié))的漸強記號時,主要是表明其色彩由暗向明的變化,并不是真正意義上音量的增大。在這種情況下,演奏者應更多地把表現(xiàn)色彩的遞變放到首位,而不應只按照表情符號來加大聲音。第三,踏板不僅僅是延長聲音的工具,而且也是改變音色的工具。特別是在德彪西的作品中,踏板的運用與音樂的效果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但是在他的作品中踏板記號的運用甚少,所以需要演奏者要用自己的聽覺來控制腳。本曲大量地使用了“半踏板”,這種運用更能渲染出朦朧的音樂色彩,從而使和聲、音樂渾然一體,起到了“潤色”的效果。這時的右踏板不能踩得很深,否則音響效果聽起來會有“臟”的感覺,如果我們只將右踏板踩一半,聲音就既連貫又干凈了。如(第8-11小節(jié))。在此處我們要運用半踏板,體現(xiàn)朦朧、模糊的少女的形象,使句子悠長、綿延,這里應按左手的和旋換踏板。每一個和弦的地方要換一次踏板,都使用半踏板的方式。這樣可以防止不同和聲的和弦互相產生混亂的和聲效果,但是又不失體現(xiàn)印象風格的混響。另外,此曲追求少女清純的美,還大篇幅運用弱的力度。所以,強調“弱音踏板”的運用。弱音踏板,要求在演奏較長篇幅的弱奏中所使用的,以及在弱奏的同時,還能豐富地表現(xiàn)出不同的聲音層次。這不僅是尋求音量上的減弱,更重要的是色彩明暗的變化。此曲可以在曲頭、曲尾部以及pp的地方使用弱音踏板。但彈奏時也盡量多地用指尖的觸鍵來控制音色。弱音踏板的使用,不是要演奏者把聲音的效果變得模糊不清,聲音含糊,而是對演奏者指尖控制上和聽覺上有著更高的要求。
德彪西音樂作品中的表情術語也是體現(xiàn)他的音樂風格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在他的音樂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更準確地傳遞出樂曲中那些細膩的印象,德彪西細致而準確地運用了很多表情術語,對他所想表現(xiàn)的音樂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解釋,反映了他創(chuàng)作的嚴謹性和精細的構思。演奏者在演奏時,對表情術語的研究也更有利于深層次理解樂譜中的內容及創(chuàng)作構思,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演奏作品。從《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為例,首曲開始部分:trè s calmeet doucement espressif:極其安靜,非常柔和。第一小節(jié):san srigueur:節(jié)奏不要太嚴格。是指全曲節(jié)奏要有一定的規(guī)律,并且要一直保有穩(wěn)定性,節(jié)奏不需要特別的鮮明,否則會打破“安靜”與“柔情”的意境。第11小節(jié):C èdez:非常放松。第 12小節(jié):Mouvt:回到原來的速度。但是好像少了au兩個字母,應該與24、28小節(jié)一樣auMouvt。第15小節(jié):tr èspeu:非常少,幾乎沒有。主要指前面的漸強標記,讓演奏者按照指示去演奏漸強的幅度。第19小節(jié):Unpeuanim è活躍一些。相當于意大利語的 unpocoanimato.第 24小節(jié):sanslourdeur:不需要很沉重的。要有橫行的線條性,聲音要極其微弱的平穩(wěn)進行,不要有柱式和弦的的頓觸感,以致影響整體的線條。第 29小節(jié):tr èsdonx:極其溫柔地。第33小節(jié)Murmur è eten retenant peu a peu竊竊私語一般,逐漸減弱并且減慢直至全曲結束,指整個尾聲的意境[4]。
德彪西這首前奏曲的篇幅雖然比較短小,但作品中的演奏技術含量很高,用最簡單的旋律,最充分地體現(xiàn)他的音樂風格。因此,要自然地表現(xiàn)出快與慢、松與緊的感覺并非是一種簡單的事。同樣他在力度要求上是十分精細的。德彪西喜歡在極小的音量幅度中,尋求和挖掘寬廣和無窮的音樂層次,在他的作品中最常見到的就是弱音記號;這一方面使作品的表現(xiàn)更引人入勝,另一方面對演奏者手指和身體力量的控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對于表現(xiàn)音樂音色來說,不同的樂曲、心情和意境,都對應著不同的觸鍵方式。德彪西獨特的多樣化的踏板運用,更有助于打造完美的音響效果,表達出作品的音樂內容和思想感情。
德彪西,他勇于擺脫19世紀浪漫主義傳統(tǒng)音樂的束縛,形成新的音樂語言,給人帶來新穎的感受。他的音樂像一座橋梁將浪漫主義音樂過渡到20世紀的現(xiàn)代音樂之中。特別是他的音樂風格、語言和手法對于20世紀多元化的現(xiàn)代音樂的發(fā)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響。他不僅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大膽創(chuàng)新,而且在音樂表現(xiàn)的美學觀點上也有重大突破。德彪西追求東方音樂神秘的色彩,在他的作品中大量運用五聲音階。他從歐洲傳統(tǒng)調性音樂中大膽走出來,使得他對全音階的運用達到近乎完美的地步。他的和聲新穎獨特,用和聲來渲染氣氛、變換色彩。對不協(xié)和和弦,從必須向協(xié)和和弦解決的傳統(tǒng)原則中解放出來,并給予嶄新自由的運用。他還大膽使用了各種音組的平行進行。德彪西除了在音樂語言上進行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同時還挖掘出鋼琴這種樂器的表現(xiàn)力,通過音樂創(chuàng)作來拓寬鋼琴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5]。
德彪西印象主義鋼琴音樂是鋼琴發(fā)展史上一個新的頂峰。他獨樹一幟的風格,不僅為20世紀的鋼琴藝術增添了新的活力,而且他的作品也發(fā)掘出鋼琴這件樂器前所未有的音響和色彩。這首作品要求精細地觸鍵,巧妙地運用踏板,準確地掌握力度,不僅有寧靜、甜美嫵媚的音色,還有新穎的和聲音響。通過對這首作品的分析研究,不僅可以增進我們對德彪西鋼琴作品的了解,而且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其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和演奏要點,從而提高我們的鋼琴教學和演奏水平。
[1]吳國羽,高曉光,吳瓊.鋼琴藝術博覽[M].北京:奧林匹克出版社,1999:580.
[2]保羅·霍爾姆斯.德彪西[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156.
[3]汪啟璋,顧連理,吳楓華.外國音樂辭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8:85.
[4]江晨.德彪西的鋼琴前奏曲解讀(四)[J].鋼琴藝術,2009(5):54.
[5]巴塞爾·比奇.德彪西24首鋼琴前奏曲分析[M].龔曉婷,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