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公司對股東的保護義務——以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外部轉讓為例

      2013-04-11 04:13:51孔彬彬
      關鍵詞:公司法團體義務

      孔彬彬,葛 俏

      (中國人民大學 法學院,北京 100872)

      一、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外部轉讓程序中存在的現(xiàn)實困擾

      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具有濃厚人合性色彩的資合公司,在制度設計方面與股份有限公司有所不同,尤其體現(xiàn)在股權外部轉讓制度中。有限責任公司的資合性特征決定了股權具有可轉讓性,而人合性特征卻要求對股權外部轉讓進行限制,以維持股東之間的信賴關系。為此,我國《公司法》第七十二條賦予其他股東“同意權”和“優(yōu)先購買權”來限制股權外部轉讓;與此同時,通過苛以不同意股權外部轉讓股東之強制購買義務來保障轉讓股東的權利。這樣的法律規(guī)定看似已經(jīng)較好地解決了轉讓自由與限制之間的矛盾,平衡了轉讓股東與其他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但如果不解決實際操作層面存在的具體問題,是難以達到預期立法目的的。

      (一)股權轉讓的通知義務

      當股東進行股權外部轉讓時,雖然其他股東享有“同意權”和“優(yōu)先購買權”以維持所處公司的人合性,然而無論行使同意權,抑或優(yōu)先購買權,均需以其他股東知曉股權轉讓事項為邏輯前提。對于其他股東如何知曉,原公司法沒有作出規(guī)定,現(xiàn)行《公司法》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明晰——由轉讓股東將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

      從文字表述上來看,這一通知方式保證了其他股東對股權轉讓事項的知情權,但筆者認為其很難在實踐中得以貫徹落實。一方面,這種通知模式在操作上存在客觀障礙:對于其他股東的聯(lián)系方式,諸如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等,轉讓股東未必知曉,因為股東之間不一定互相留有對方的聯(lián)系方式,這就在客觀上造成了轉讓股東無法將轉讓事項通知給其他股東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其他股東難以獲得平等的通知:雖然這種存在于股東之間的信賴和親密關系是有限責任公司得以設立的重要基礎。但是,伴隨著公司經(jīng)營業(yè)務的開展,股東之間難免會出現(xiàn)利益紛爭。當股東之間產(chǎn)生矛盾,彼此間的特殊信賴關系遭到破壞,公司的人合性基礎被動搖之時,股東便可能選擇轉讓股權而退出公司。此時,我們很難想象轉讓股東仍然會將股權轉讓事項平等地告知其他全部股東。司法實踐中甚至出現(xiàn)過轉讓股東惡意向某些其他股東的無效地址郵寄信件,偽造其他股東簽章或者編造其他股東放棄優(yōu)先購買權的虛假文件等情形??梢?,將股權外部轉讓的通知義務分配給轉讓股東的這一制度安排欠缺一定的合理性。

      (二)股東名冊變更義務和工商變更登記的協(xié)助義務

      財產(chǎn)存在有形財產(chǎn)與無形財產(chǎn)之分。股權作為一種無形財產(chǎn),在交付規(guī)則方面與有形財產(chǎn)具有明顯區(qū)別。由于缺少了物質(zhì)載體,無形財產(chǎn)無法直接以物理形態(tài)進行移轉。在股權轉讓中,受讓人在支付股權轉讓的相應價款后,并不當然取得股權,需由公司據(jù)此變更股東名冊,以確定股東權利的歸屬。此時,受讓人雖然可依據(jù)股東名冊的記載向公司主張股東權利,但這種主張仍無法對抗第三人,唯有在完成工商變更登記后,始產(chǎn)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這一制度體現(xiàn)在我國現(xiàn)行《公司法》第七十四條以及第三十三條第三款。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股權發(fā)生變動時,修改股東名冊中有關股東姓名(名稱)及其持有的股權等事項的記載,并就相關變更事項在工商登記機關辦理變更登記是公司應有的義務。但是,司法實踐中卻存在公司違反其義務的情形,即在轉讓股東未盡通知義務,甚至偽造其他股東的簽章以及放棄優(yōu)先購買權的文件,而擅自將股權對外轉讓時,公司沒有履行自己的注意義務,僅看到有簽名就辦理股權過戶手續(xù),幫助轉讓方完成股東名冊變更登記,甚至工商變更登記,導致了其他股東的利益損失,使對股權外部轉讓加以限制的立法目的落空。

      二、解決現(xiàn)實困擾的有效途徑——確立公司對股東的保護義務

      為了預防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過程中出現(xiàn)上述問題,保護股東權利,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規(guī)定了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公證制度,即將“轉讓股東的資格合法性和所持股份的合法性;股東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是否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其他股東答復的真實性;優(yōu)先購買權行使或放棄聲明的真實性;股權轉讓合同的真實性、合法性及履行情況證明”[1]等全部列為公證機關的審查范圍。強制公證制度的建立,的確有效化解了股權轉讓過程中出現(xiàn)的危機,但是,這種公證制度成本過高,不符合我國國情,因此無進法行法律移植。

      如何構建符合我國社會實際的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外部轉讓操作規(guī)則,以實現(xiàn)對存續(xù)股東權利的有效保護,筆者認為必須要考慮股東權利的特殊性。股東權利是股東基于出資而享有的,有關公司及其事務的各項權利的總和。與物權、債權有所不同,股東權利雖然是民事權利的一種,但其不是自然法下的權利,而是在“公司”這一具體情境中產(chǎn)生并存續(xù)的,具有明顯的相對性。“股東權利”與“公司義務”是一對共生體,保護股東權利的職責在于公司而不是其他股東,也就是說,只有公司切實履行保護股東的義務,股東方能實現(xiàn)自己的權利。因此,在股權外部轉讓情況下,論及對股東權利保護之時,不能脫離“公司”這一角色,必須關注公司在股權轉讓中的作用。我國現(xiàn)行《公司法》在制度設計上,更多的是將股東權利視為一種絕對權,沒有注意到股東權利的特殊性,使公司與股權外部轉讓進程相隔絕,缺少了公司在股權外部轉讓過程中的功能發(fā)揮,難免會導致司法實踐中諸多問題的出現(xiàn)。

      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公司法》的規(guī)定,公司應當置備股東名冊,而股東的姓名、名稱以及住所地均是股東名冊的記載事項,并且股東會的通知任務也是由公司承擔的。此外,觀之公司的運營實際,每個公司都保有其股東的聯(lián)系方式,而且對于轉讓股東是否存在虛假出資、抽逃出資,以及股權轉讓是否符合公司章程規(guī)定等事項最為清楚??梢?,只有將股權外部轉讓的通知義務分配給公司,讓公司承擔起保護其他股東的職責,才能夠?qū)崿F(xiàn)向所有其他股東告知股權轉讓事宜,并確保所有其他股東知曉的股權轉讓事項信息平等。在具體模式的構建上,應當采取由轉讓股東通知公司,公司再通知其他股東的形式,以保證其他股東獲得全面、真實的股權轉讓信息。

      對于股東名冊變更義務以及工商變更登記的協(xié)助義務,雖然我國現(xiàn)行《公司法》已經(jīng)將其規(guī)定為公司的義務,但該制度的實際運行效果卻不容樂觀。筆者認為無論轉讓股東在股權外部轉讓中存在何種違法情形,只要公司在辦理股東名冊變更登記時,能夠盡到勤勉義務,就可以有效阻止股權的繼續(xù)轉讓,更不會出現(xiàn)協(xié)助轉讓人辦理工商變更登記的情形,從而能夠有效避免其他股東的利益損失。因此,應當強化公司對股東具有保護義務的觀念,明確承擔保護股東權利的具體責任人,以督促其代表公司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

      三、公司對股東承擔保護義務的理論分析

      (一)公司的團體屬性決定了公司對股東具有保護義務

      1.公司具有團體屬性

      對于公司的本質(zhì),數(shù)百年來,眾說紛紜。社會歷史背景、研究領域以及分析問題視角的不同,均影響人們對公司本質(zhì)的解讀。目前,法人本質(zhì)說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基本法學命題。在我國,法人實在說更是為多數(shù)學者所接受,即認為公司是與自然人并列的民事主體。這就意味著“公司可以擁有自己的財產(chǎn),對外簽訂合同,享有訴權,可以行使除部分人身權外個人所能行使的一切正常權利;在法律上,公司身份與它的股東和管理人身份相分離,公司的股東和管理人一般不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反之亦然。”[2]毋庸置疑,公司的法人本質(zhì)確立了公司作為獨立市場主體的地位,強調(diào)公司與股東相分離,為公司自主參與市場競爭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法人本質(zhì)主要是從公司外部進行觀察,并沒有將視角投注在公司內(nèi)部,其更多地關注了公司與其外部成員,主要是公司與公司債權人、債務人以及公司與股東個人的債權人、債務人之間的關系,對于公司與股東之間的關系,卻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雖然股東出資成立公司,使公司可以獨立進行民事行為,但這并不等于說公司能夠就此擺脫股東,相反,公司的良好運營離不開股東的參與,公司與股東之間具有密切聯(lián)系。

      隨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與進步,由于受到自身能力、掌握的資源等多方面的限制,社會個體成員單憑自己的能力,已經(jīng)無法很好地維護自身利益,達到預期效果。為了積蓄力量,實現(xiàn)效果最優(yōu)化,社會個體成員自愿結成團體參與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團體雖然由自然人組成,但單個人一旦結成統(tǒng)一體,即因量的增加和結構的組合,而獲得新質(zhì),使人的意志和能力以集合倍增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從而具有自然人不可比擬的巨大優(yōu)勢。”[3]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優(yōu)化,出資人通過出資,獲取了公司所確認的股東資格,享有包括資產(chǎn)收益權、重大事務決定權等在內(nèi)的股東權利。公司是個體成員為了實現(xiàn)自身利益最大化,結合而成的一種組織體,具有團體屬性。公司所具有的這種團體本質(zhì),揭示了公司的內(nèi)部關系,即公司與股東之間存在著的一種以股權為載體的相對關系——團體與其成員的關系(類似于英美法信托關系中的受托人與委托人之間的關系)。一人公司的出現(xiàn),雖然給公司的團體屬性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但并沒有完全顛覆公司的團體屬性。一人公司具有“隱含的團體性”[4],即當個體擁有充分的財富、能力足以獨自成立公司并進行經(jīng)營時,一人公司便應運而生,但這種一人公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公司發(fā)展有需要時,其仍然可以通過融資增加資本,從而使公司的股東人數(shù)由一人變?yōu)閿?shù)人??梢娨蝗斯臼窃诔姓J公司團體性的前提下所具有的一種隱性狀態(tài),當條件成就時,這種隱性狀態(tài)就會回復至顯性狀態(tài)。

      2.保護股東權利是公司團體屬性的應有之義

      根據(jù)意思自治原則,民事主體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進行民事活動,從而達到預期效果。然而,當成員加入團體后,其所擁有的意思自由受到嚴重減損,對于團體意志的形成,成員個人雖然可以表達自己的意思,但卻未必與最終根據(jù)多數(shù)決原則形成的團體決議相一致。可見,當個人加入團體后,其只能表達個人意思,卻難以保證實現(xiàn)預期效果。而成員們之所以能夠如此心甘情愿地交出自己的部分權利,是因為他們想以此換取團體對其利益的保護,進而實現(xiàn)自己單獨行使個人權利所無法達到的效果。“社會成員加入團體在性質(zhì)上類似于權利的交易,它限制了成員的個體權利和自由,卻放大了成員的實際利益?!盵5]在這種情況下,團體必須承擔起保護成員的職責,否則就有違設立團體的初衷,更無法填補個體成員因加入團體而付出的代價。

      在公司中,出資人將自己的“資產(chǎn)”讓渡給公司,成為公司股東,其個人意志雖然受到約束,卻得到了通過個體力量無法實現(xiàn)的經(jīng)濟利益,有限責任制度的設立,更使得股東個人財產(chǎn)與公司財產(chǎn)相分離,從而能夠有效防范經(jīng)營風險。公司超越了股東個人的有限資產(chǎn)、智力與生命,實現(xiàn)資本與智慧的積聚,能夠在較短時間內(nèi)完成數(shù)代人持續(xù)努力方可達成的事業(yè)??梢姡臼枪蓶|追求自身利益最優(yōu)化的產(chǎn)物,當然,加入公司不必然能夠?qū)崿F(xiàn)股東的利益訴求,但公司必須以保護股東權利為首要職責。

      其一,公司既要保護全體股東的集體權利,又要保護股東個人權利。在公司這一團體中,股東作為成員,不僅享有集體權利,同時享有個人權利。集體權利是成員享有的有關團體決議的權利;而個人權利則是指股東根據(jù)自己意志進行民事行為即可達到其預期目的的權利。集體權利一般是指管理性權利,在有限責任公司中,集體權利行使的依據(jù)是股東會決議。對于股東會決議的形成,股東可以表達自己的意思,但卻不一定被決議所采納,即股東的個人意思與依照多數(shù)決原則作出的股東會決議在內(nèi)容上未必一致。而個人權利通常與財產(chǎn)內(nèi)容直接相關,其中,股東所實施的股權轉讓即屬個人權利。對于股東的集體權利和個人權利,公司都要進行保護。法律應當對集體權利和個人權利作出相對的區(qū)分,以實現(xiàn)這兩種權利的和諧共生,避免肆意擴大其中一種權利,而偏廢另外一種權利。

      其二,公司應給予所有股東以平等保護。每一個股東,作為公司這一團體的成員,在身份關系上是平等的,因此,公司應當給予每一個股東以平等的保護,既要實現(xiàn)每一個股東基于股東身份享有平等的法律人格,又要保證不同股東基于股東身份而享有的權利在性質(zhì)上和類型上是相同的,不能因為股東享有股權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股東平等原則是公司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民法中的平等原則在公司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正是基于此,在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外部轉讓過程中,既要賦予轉讓股東對外轉讓股權的權利,又必須要保障其他存續(xù)股東的利益。

      綜上,公司與股東之間存在的這種團體與成員的關系決定了公司應當對股東承擔保護義務。

      (二)公司法的團體本位要求公司必須承擔保護股東的義務

      法律本位作為我國法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其基本含義是指“法律的重心、中心、根基、邏輯起點、出發(fā)點”。[6]法律本位具有雙重屬性,既可以指部門法的法律本位,亦可以指整個法律體系的法律本位。在邏輯關系上,法律本位應首先表現(xiàn)為部門法本位。這是因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調(diào)整的社會關系有所不同,各個部門法的功能相互各異,所以不同的法律部門應有其特定的法律本位。與之相區(qū)別,整個法律體系的本位是通過不同部門法的具體本位來進行表達的,是各個部門法具體本位的綜合體現(xiàn)。可見,我們在探討法律本位時,必須要明確具體語境,即是在部門法的意義上,還是在整個法律體系的意義上進行探討。

      公司法作為一部規(guī)范公司組織行為和活動的團體法,其法律本位不是強調(diào)民事主體自由和權利的個人本位,亦不是以實現(xiàn)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己任的社會本位,而是團體本位,即以追求公司成員——股東的利益最優(yōu)化為目標。團體本位雖然與個人本位有所不同,但二者不是完全對立的。團體本位沒有完全抹煞對個體成員權利的保護,只是較之個人本位強調(diào)對單個個體權利的保護,團體本位更偏重對團體成員利益的整體保護??梢哉f,團體本位是“對個人本位的延伸和修正”[5]。而對于社會本位,這一在當今社會盛行,被廣泛地作為民法、商法等部門法的法律本位,實質(zhì)上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本位,即所有部門法共同作用達到的目的,而不是每一個部門法均需達到的目的,更不能將其作為公司法的本位。

      公司法所具有的這一團體本位,要求在公司法律制度的設定上必須要關注團體的內(nèi)部關系,不能簡單地移植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其他個人法規(guī)則,否則將破壞公司秩序,背離公司法的立法目的。具體到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外部轉讓制度中,我國現(xiàn)行《公司法》將股權轉讓幾乎等同于房屋轉讓,把公司與股東完全割裂開來,視為兩個相互完全獨立,沒有任何關系的民事主體,把對股東權利的保護視為個人法的任務,忽視了公司法的團體本位,造成了制度運行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對此,應當遵循公司法團體本位的要求,將股東權利保護置于公司這一團體之中,對公司與股東之間所存在的關系作出調(diào)整,使公司承擔保護股東權利的職責。

      (三)董事是保護股東權利的具體執(zhí)行者

      公司對股東具有保護義務,但公司畢竟是一個抽象的法律主體,即使法人實在說肯定了公司的民事主體地位,其仍然無法像自然人一樣對自己的各項事務親力親為。因此,要實現(xiàn)公司對股東的保護義務還有賴于具體的執(zhí)行者。

      自英國依衡平法的信托方式設立合股公司開始,信托即為公司的理論基礎。雖然現(xiàn)在的公司制度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獨立于信托法的一項法律制度,但仍與信托具有密切聯(lián)系,對于公司、股東與董事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即可依信托理論進行解釋。

      在公司制中,股東將自己“出資財產(chǎn)”的所有權讓渡給公司,使出資財產(chǎn)與股東個人財產(chǎn)相分離,由公司以其自己的名義,為股東利益進行業(yè)務經(jīng)營。除發(fā)生揭開公司面紗的情形外,公司在經(jīng)營中發(fā)生的債務由公司財產(chǎn)承擔,并且公司僅以剩余財產(chǎn)為限向股東返還收益。可見,公司制基本符合了自益信托的構成要件,即委托人(股東)將自己的財產(chǎn)移交給受托人(公司),由受托人(公司)以其自身名義,為受益人(股東)的利益對信托財產(chǎn)進行管理。在這一信托關系中,公司是受托人,而股東既是委托人又是受益人。在公司內(nèi)部,股東會由全體股東組成,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公司事務的決策。而董事是由股東會選舉產(chǎn)生的公司業(yè)務的具體執(zhí)行者,在法定和公司章程范圍內(nèi)進行行為,但董事對外就公司財產(chǎn)發(fā)生法律關系時,仍需以公司名義。事實上,在公司無法親自處理各項具體事務的情況下,董事充當了公司(受托人)的被授權人,這也契合了信托法的原理——“受托人在任期間,可授權他人為信托進行行政性或者事務性行為,但投資決定必須由受托人自己作出”[7]。既然董事是公司的被授權人,其就應當根據(jù)被授權范圍(公司章程)承擔受托人責任。與英美“一元制”公司治理結構中單由董事會承擔受托責任不同,日本、德國和我國公司均采用“二元制”治理結構,董事會與監(jiān)事會共同承擔受托責任,監(jiān)事會負責監(jiān)督董事會和經(jīng)理行為[8]。

      因此,在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外部轉讓中,董事作為被授權人應當承擔起公司對股東的保護義務,對于股權對外轉讓的通知義務、股東名冊變更登記以及工商變更登記的協(xié)助義務均應由董事負責,如果董事違反勤勉義務未履行其職責,則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葉林.公司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21.

      [2]常健.回歸與修正:對公司本質(zhì)的重新解讀——兼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相關規(guī)定[J].法商研究,2007(1):30-37.

      [3]賈登勛,王勇.現(xiàn)代公司制度的法理學基礎[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156.

      [4]張鸝羽.從公司法人的團體性和法人的本質(zhì)探討一人公司[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4(6):96-98.

      [5]葉林.私法權利的轉型——一個團體法視角的觀察[J].法學家,2010(4):138-154.

      [6]周暉國.法律本位論析[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6(秋季號):222.

      [7]盧曉亮.董事承擔受托人責任的信托法理[EB/OL][2012-01-16].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 2002/SLC/slc.asp?gid=335571873&db=art.

      [8]李博.日本公司治理契約關系變革研究[M].北京: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2011:68-69.

      猜你喜歡
      公司法團體義務
      中國隊獲第63屆IMO團體總分第一名
      幸福的人,有一項獨特的義務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12
      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中的法律形成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1:46
      三十載義務普法情
      人大建設(2018年4期)2018-06-26 08:38:26
      跟蹤導練(一)(4)
      公司的合同解釋與公司法的價值分析
      “良知”的義務
      認繳制視野下的公司法人格否認
      商事法論集(2015年2期)2015-06-27 01:19:18
      團體無償獻血難成主流
      卷首語:《公司法》與《證券法》修改應該聯(lián)動進行
      商事法論集(2014年1期)2014-06-27 01:20:32
      绿春县| 托克托县| 申扎县| 福贡县| 库车县| 浦北县| 根河市| 三原县| 分宜县| 天台县| 铜鼓县| 永丰县| 年辖:市辖区| 徐汇区| 曲靖市| 綦江县| 会昌县| 丰镇市| 磴口县| 万全县| 沛县| 武陟县| 鹤壁市| 曲周县| 无为县| 阿拉尔市| 韶山市| 连平县| 皮山县| 阜宁县| 冀州市| 台安县| 东乌珠穆沁旗| 烟台市| 绥宁县| 长治县| 台北市| 三明市| 泰兴市| 桐梓县| 前郭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