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華
(濰坊學院法學院,山東濰坊261061)
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治理模式是以“官本位”政治文化思想為主要特征的。金觀濤先生在《在歷史表象的背后》一書中全面刻畫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制度環(huán)環(huán)緊扣所形成的超級穩(wěn)定的、保守的封建制度。
政治文化是社會成員在政治活動中產生并通過后天學習和社會傳遞形成的反映客觀政治過程的觀念意識,是客觀政治過程在社會成員心理反應上的積累或者積淀,是一定范圍的社會成員普遍遵循的政治價值取向、共同信守的政治行為模式和廣泛流傳的政治態(tài)度作風[1]。在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中,往往存在一種叫做“官本位”的政治文化思想。那么,何為“官本位”呢?“本”的原意是指草木的根或者莖,引申義為根源、根本、根據(jù)、主干、中心等等。所謂“本位”則泛指一個事物的主體、根源,或者是一種標準、基礎,是其他事物可以進行比照的基本坐標或者參照系。它也往往成為一種目標、一種追求。“官本位”就是指一種以官為本、以官為貴、以官為尊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文化思想意識?!肮俦疚弧钡奶岱▉碓从?0世紀80年代,其是相對于西方經濟中的“金本位”而言的?!肮俦疚弧钡幕咎卣鞅憩F(xiàn)為:以“官”意志為轉移的利益特權、“唯上是從”的制度安排、以“官”為本的價值取向、以是否為官和官職大小評價社會地位的衡量標準。實際上這種“官本位”的提法,只不過是當代人對長期存在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一種政治文化現(xiàn)實的概括。
1.儒家學說的以官為本。儒家學說長期以來被封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看待官員的?或者說其對當今的“官本位”思想的形成有哪些影響呢?
首先,儒家極力推崇等級特權??鬃诱f:“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庶人不議”,晉國鑄刑鼎,孔丘認為這是嚴重破壞了“貴賤不愆”的等級秩序?!鞍钣械溃毲屹v焉恥也”(《論語·季氏》)。老百姓不能議論禮樂征伐這樣的國家大事;在有道的國家中,老百姓要安于貧賤。孔丘總是要求卑幼無條件地服從尊貴,“小人”馴服地聽命于“君子”,“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他總是要求下級無條件地服從上級,不許僭越,更不許犯上作亂。孔子竭力維持的周禮是明顯的特權法,周禮規(guī)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的樂舞,魯國季氏的身份是大夫,按規(guī)定只能用四佾,卻用了八佾。孔子聞之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即使教化也不能改變等級,“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論語·陽貨》);孟軻認為,“天下有道,大德役小德,大賢役小賢”(《孟子·公孫丑下》)。不僅長幼尊卑有序是天下有道的表現(xiàn),而且有大賢德之人役使小賢德之人是天經地義的。
其次,統(tǒng)治者應當成為道德的榜樣,而且只有如此才能使邦有道,使民順?!吧虾枚Y,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官本位是儒家“人治”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士農工商的職業(yè)等級中,士為第一等級;封建士大夫就是學而優(yōu)的知識分子,孔子鼓吹“學而優(yōu)則仕”將做官作為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實際上,在等級森嚴的社會中也只有入仕這一條途徑才能擺脫貧困、低賤的社會地位,過上幸福生活。
最后,號召整個社會尊官。宗周是氏族貴族的專政,文化也為氏族貴族專有,此所謂“學在官府”?!睹献印る墓稀?“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倫也?!闭聦W誠認為,古人治教未分、官師合一,以官為師、以吏為教,如“司徒敷五教,典樂教胄子”(《文史通義·原學中》)。以官為師從而造就了整個社會崇尚官職的風氣。幾千年愚民統(tǒng)治的全能政府,讓知識分子以御用文人作為自己的行為坐標,讓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官員的呵護,以致將基層的官員呼為“父母官”。
官等于公,等于正。不僅官員自己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而且民眾也在國家控制的媒體的教化下形成了這樣的認識。只有升官,人才能有社會地位,甚至只有升官才能發(fā)財,其他致富之路都被堵死,形成一種“按政分配”的現(xiàn)象。民間糾紛必須經官,才得評判。任何事情,只有有了官的肯定,才能去做;受到了官的表揚,就感到無上的光榮。離開官員,就好比被逐出化外,流放到未開化的野蠻之地,生死未卜。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上,“官本位”思想一直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隋唐時將九品以內的官員稱為“流內”,到了清代,將九品以外的官員稱為“未入流”。
2.“官本位”的經濟基礎。商品經濟欠發(fā)達,社會化分工程度低,小農自然經濟為主導致小農經濟意識濃厚是官本位存在的現(xiàn)實依據(jù)。縱觀中國歷史,從可考的周代開始到清王朝,為什么總是在王朝社會經濟發(fā)展,生產力提高,特別是工商業(yè)繁榮以后竟是王朝統(tǒng)治的岌岌可危?本文認為,這也從反面證實了“官本位”的統(tǒng)治方式只適應于生產力水平較低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tài),高度集權的權力經濟機構容納不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富裕起來的工商業(yè)者資金流向受到控制,不能在工業(yè)方面擴大再生產,只能投資置業(yè),大量購置地產成為豪強地主;投資官場,謀得更大的官職才能有穩(wěn)定感,封妻蔭子,獲得社會的認同。①不僅白居易的《琵琶行》,而且《紅樓夢》也把嫁作商人婦稱為下嫁,可見商人的地位在歷朝歷代都很低。在這方面,洪英俊教授的論述比較全面:“在分散的個體小農業(yè)經濟條件下,人們之間缺乏聯(lián)系,信息傳遞是縱向的,維護一定社會秩序的權威主要靠一定職位上的人來行使,通過相應的制度來規(guī)定,再影響人們的思想,形成一定的觀念來強化……農業(yè)生產是定居,生產區(qū)域的固守性造成社會結構的封閉性……極度的分散需要高度的集中。因為:第一,在抵御自然壓迫方面,個體農業(yè)要解決灌溉問題,興修水利以及修筑某些工事解決運輸(如疏通河道、開鑿運河)需要政府權力來集中人力、物力進行;第二,在社會壓迫方面,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也需要政府權力集中人力、物力來進行;第三,男耕女織的農業(yè)小生產彼此缺乏聯(lián)系,形不成一種階級力量,小生產自己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要保護農民不受其他階級的侵犯,也需要一種至高無上的政府權力?!保?]這也就是像我們常說的,小農經濟要靠天吃飯;自給自足的分散的家庭經濟需要凌駕于社會之上的超經濟權力存在。不僅中國的農民需要皇帝、需要官員主宰自己,我們從世界歷史上也看到,18世紀至19世紀的法國農民也需要皇帝,需要超經濟強制性的政治權力來保護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更為重要的是,“官本位”是建立在官強民弱的基礎之上的,一旦民強起來了,“官本位”就無用武之地了,建立在“官本位”基礎之上的權力經濟就支撐不下去了,于是社會大動蕩開始了。由于沒有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先進文化出現(xiàn),工商業(yè)者并沒有自己文化上的代言人出現(xiàn),封建保守文化的大一統(tǒng)高壓的文化政策使得代表平等思想觀念的反封建啟蒙思想無從發(fā)展甚至在萌芽時期就慘遭滅門,所以啟蒙運動無從談起。在社會動亂以后,工商業(yè)凋敝,文明被破壞,經濟倒退以后和前朝幾乎一樣的強權政治又重新建立起來。雖然王朝換了主人,但“官本位”思想沒有改變,儒家思想作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沒有變。
“官本位”之所以長期存在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官與民爭利。社會上的優(yōu)質或者主要經濟資源都悉數(shù)被政府壟斷,民間百姓無權染指。農業(yè)社會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水力資源,由于自然條件,大江大河的治理非民間力量所能完成,從大禹治水開始,用于灌溉的水資源就牢牢控制在國家手中。在漢朝時期,鹽鐵專營導致最盈利的行業(yè)為國家所壟斷,國家權力憑借超經濟強制,統(tǒng)治階級成為最富裕的社會力量。歷朝歷代不僅在建立王朝的時期使國家財產通過武力奪取的方式進行原始積累,而且在統(tǒng)治時期也不遺余力的與民爭利,所以長期保持國家政權的雄厚財力,除養(yǎng)活龐大的官僚隊伍以外,還能供養(yǎng)宦官、隨從以及常備軍,經常保持針對民間財力的優(yōu)勢地位,根本無法想象中世紀英國、法國那樣靠召開各階層代表參加的國會像老百姓懇求批準征收新稅來支撐王室的統(tǒng)治。中國歷朝歷代的政府從來不需要受制于民間財力。國家政府的強權來源于自己經營的產業(yè),對民間征繳稅收只是輔助,而且皇糧國稅從來都是強制征繳,納稅人是沒有發(fā)言權的。長期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超經濟強制的治國理政的手段讓“官本位”思想獲得了現(xiàn)實依據(jù)。
3.“官本位”政治治理的制度設計。秦始皇時代設立郡縣制,中央通過考課和監(jiān)察以加強對地方政權的控制。秦漢實行郡縣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朝廷申報一年的治狀,縣也同樣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者郡即在這時各對其下屬進行考核,有功者可受獎賞或者升遷,有過者輕則貶秩,重則免官、服刑。和考課相輔而行的是監(jiān)察制。中央派郡監(jiān)或者刺史以監(jiān)郡;郡縣也各派督郵或者廷掾以監(jiān)縣或者鄉(xiāng)。刺史、督郵等可隨時彈劾有罪贓的守、令或者其他官吏。由于自上而下的層層督課,使得中央政令能夠較為順利地貫徹到基層,保證政令的劃一性。郡縣制代替了周朝的分封制,也即從地方分權演進為干強枝弱的中央集權制。秦漢以后,官制雖經在各朝代有名稱上的變更,但各級官員自上而下任命的中央集權制度卻一以貫之地傳承下來。王亞南先生在總結中國古代官僚癥的表象時,形象地概括說:“(中國)二千年的歷史,一方面表現(xiàn)為同一形式的不同王朝的更迭,同時又表現(xiàn)為各王朝專制君主通過他們的文武官吏對農民實行剝削榨取的支配權力的轉移?!?/p>
縱觀中國歷史,君權神授是虛妄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才是客觀真實。馬上得天下的皇帝,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掠奪而來的巨額財富,首先通過論功行賞建立強大的官僚機構。選拔、考核儒生以及官員任免和流動完全由以皇帝為首的官僚機構來完成。這種無所不包的強大的權力,除了儒家道德倫理的監(jiān)督外,沒有任何外在的制度化的制約,更沒有在民間形成有組織的力量來制約皇權,甚至在精神領域都沒有挑戰(zhàn)皇權的力量存在。①中國的宗教都是世俗的翻版,外來的宗教也都被世俗同化以后才在中國獲得廣泛傳播,或者稱為遁世者的避難所。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是“官本位”現(xiàn)象存在的重要原因。
4.“官本位”的專制文化。思想文化領域的專制愚民統(tǒng)治不斷扼殺任何與“官本位”、與當朝統(tǒng)治者相左的思想和有組織力量,是導致“官本位”思想日益深入人們骨髓的直接原因。
焚書坑儒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禁止當時的儒生反對法家思想主導的嚴刑峻法,而是開創(chuàng)了官方以人身消滅方式剿滅非官方思想產生土壤的先例;開創(chuàng)了以屠殺來遏制或者剝奪民間言論自由的先河。以后的朝代,雖然獨尊儒術,但是屠殺和扼殺言論自由的文化專制卻傳承了下來并越加得到強化。及至明清時代,扼殺言論自由竟至發(fā)展到文字獄泛濫的程度,對持不同政見者發(fā)展到滿門抄斬、株連九族甚至十族。②明成祖時的方孝孺一案就是株連十族。在“官本位”思想下,官員的權威靠保密制度來維護,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老子認為“常使民無知無欲”,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圣人之治”(《老子·三章》)。這種愚民統(tǒng)治是官僚政治的一個通病,對此,馬克思曾批判道:“官僚政治是一個誰也跳不出的圈子。它的等級制是知識的等級制。上層在各種細小問題的知識方面依靠下層,下層則在有關普遍物的理解方面信賴上層,結果彼此都使對方陷入迷途?!保?]
正像學者們公認的那樣,自然經濟狀態(tài)下的農民本來就是缺乏組織觀念的,但是在他們到異鄉(xiāng)后,結成鄉(xiāng)黨的情況時而有之。但是反對當局或者與當局的執(zhí)政方針相左的有組織力量,在任何朝代都不可能存活,不管他們是否采取暴力手段反抗當局。這種“我花開后百花殺”的政治上文化上的專制統(tǒng)治不斷強化了“官本位”思想,是不惜一切維護皇權的傳統(tǒng)封建意識形成的催化劑。
“官本位”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有著深層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以后,官本位的封建意識不但沒有消除,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背景,市場經濟初創(chuàng)階段需要一個推動者和維護者,這就決定了政府必須集中權力,強化自身的權威,但這樣一來,勢必在客觀上導致官員的權力過大,助長了“官本位”思想。要真正破除“官本位”思想就必須樹立“民本位”思想。
1.“民本位”的含義及其與民本思想的區(qū)別。所謂“民本位”就是指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政治架構和社會秩序。它是人民主權的別稱,是指把人民視為國家的根本,并放在主人的位置。在“民本位”的范疇中,人民是主體、是本體、是主人、是目的、是標準,人民是價值的本源和前提[1]。民本位的平等秩序觀將人民的利益作為根本利益,人民愿意不愿意、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是確定官員任免職的決定性標準,也是衡量官員政績的唯一標準。
理解“民本位”的社會秩序必須同中國歷史上的民本思想劃清界限,不能為民本思想所蒙蔽,被民本思想混淆和取代。在中國歷史上,孟子最早提出了民本思想。以后歷代的開明君主和具有改革意識的官僚都不同程度地倡導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幾千年來在中國傳統(tǒng)的治國理政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包含愛民、重民、保民、利民、惠民、濟民等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積極思想因素。但是,正如金耀基先生指出的:“中國自孔孟以迄黃梨洲、譚嗣同,一直都有極強的民本思想貫穿著。任何一位大儒,都幾乎是民本思想的鼓吹者。‘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肯定了民有的觀念;‘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肯定了民享的思想……但是,民本思想畢竟與民主思想不同。民本思想雖含民有、民享的觀念,但總未走上民治這一步?!保?]因此,民本思想并不是民主思想,它是以維護君主統(tǒng)治為最終目的的,所以,它始終是“官本位”政治文化的附屬物。
2.破除“官本位”的路徑思考。破除“官本位”建立“民本位”確實要通過政治制度以及經濟、文化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深度變革才可以實現(xiàn)。這里,一是對官員的選用要通過群眾民主選舉以決定官員是否能夠任用;二是要徹底擯棄“官本位”還要從經濟基礎方面鏟除其生存的土壤;三是要從文化上大力弘揚和宣傳“民本位”思想,以形成對政府及官員的有效監(jiān)督。
[1] 李向國.“官本位”與“民本位”政治文化學研究的理論意義[J].理論前沿,2007,(18).
[2] 洪英俊,姚卿善.“官本位”的經濟根源及其啟示[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12).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02.
[4] 金耀基.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