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潔
汪啟淑(1728—1799),字慎儀,又字秀峰,號訒庵,人稱印癖先生,安徽徽州歙縣棉潭人。徽州鹽商出身,寓居杭州,官至工部都水司郎中。生平愛好文學,好藏書,嗜古成癖,尤愛收藏古籍書畫、印章、古玩。是清代藏書家、藏印家和古玩收藏家。其居室曰“飛鴻堂”,藏書樓為“開萬堂”。汪啟淑不愧為一名藏印家和藏書家。
汪啟淑的主要成就不在他的為政,而在他的收藏鑒賞。他所匯集名家藏印印譜《飛鴻堂印譜》,具有極其深蘊的文化內涵。在明清時期,匯集印人的印譜有著名的三堂印譜,即張灝《學山堂印譜》、周亮工《賴古堂印譜》、汪啟淑《飛鴻堂印譜》。而《飛鴻堂印譜》成書于清朝乾隆十年(1745),也是匯集明清篆刻家作品的大型印譜,收印數量比前二譜大得多,共四千余方,五集四十卷。每頁2印,有釋文,部分注有篆刻家姓名,其所著《續(xù)印人傳》中多有注錄,每集均有序跋多則,首卷有金農題字,汪氏二十一歲小像及凡印象例十五則,有石印本行世?!讹w鴻堂印譜》分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每集八卷,每二卷為一冊,共二十冊。每冊前后均有序、跋。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據乾隆三十年(1765)《飛鴻堂印譜》刊本,為給讀者提供方便,將分散在各冊的序跋統(tǒng)一放在卷首,縮小影印。原書釋文下刻印人名或用名字,或用字號,不甚統(tǒng)一,給讀者使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了便于讀者了解收印人的有關情況,特編制《飛鴻堂印譜人錄》,注明印人字號、印章收錄數和籍貫等,附于書后。原書版框較大,現將印章次序稍加調整,將原二十冊合為一冊,以方便讀者。
汪啟淑收藏印章不惜重金,如癡入迷。凡好古之家,鬻古之市,都是他常涉足的處所。據傳錢梅溪有漢“楊惲”二字銅印,汪啟淑不顧場合,竟要強行索取,錢梅溪不肯相送,啟淑遂長跪不起,錢不得已,笑而贈之。其風趣如此,足見其嗜印之癡情。他因不精于鑒別,也有被商賈糊弄欺騙過。
汪啟淑在《飛鴻堂印譜》的凡例中寫道:“印譜非特為文房賞玩之品,六書原本于小學,大有裨益,緣是不異貲費,咸用朱砂泥、潔越楮、頂煙墨、文錦函以裝潢之,非與射利者所可同日語也,具眼諒能識之?!盵1]汪氏為這部印譜從材料到裝幀都盡了最大努力,并明確宣告與“射利者”不同,自信“具眼諒能識之”。既然不為射利,難道不為沽名?不能否認有出書以射利沽名者,但徽州人整體的文化品格決定了借刻書以揚名為他們所不齒,這也是他們長期以來形成的道德共識。
《飛鴻堂印譜》作為明清篆刻家作品的大型印譜,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然而篆刻藝術在歷史上被人們視為“雕蟲小技”,而沒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清代乾隆年間規(guī)模龐大的官修《四庫全書》,對印譜也少有問津,在《四庫全書存目》中,是通過纂修官們校閱后,認為價值不高,或思想內容與封建統(tǒng)治相悖,而未收入《四庫全書》之中。就印譜而言,似乎認為“價值不高”了。
印譜就其藝術價值而言,實不能恭維,就其豐富的文獻內容,不無研究、??敝饔?。隨之印人印譜與匯輯印材印譜的問世,為研究古代官制、人物、地理、印材、鑒別真?zhèn)?、藝術水平等方面提供了寶貴資料和參考佐證?!讹w鴻堂印譜》是具有學術性、資料性和藝術性三美兼?zhèn)涞膶W術性資料匯編,全書列出了清代共有50多位知名人士作序,并列出352印人錄的姓名、字號、籍貫、藏書樓名、履歷諸項,這對研究刻印家提供了寶貴資料。另外,全書的印章都附識釋文,既體現了本書的學術性,又省卻了讀者的翻檢之苦,可謂一舉兩得。
汪啟淑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藏書、藏印的事業(yè)上,成為清代前期一位卓著的藏書家、藏印家和古玩收藏家。根據清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孫詒讓《溫州經籍志》和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供藏書目錄,汪啟淑家有藏書為:《周易爻變義蘊》4卷、《四書經疑貫通》8卷、《羅鄂州小集》6卷附錄2卷、《攻媿先生文集》120卷、《《北文集》10卷、《姚叔器先生集》1卷、《說學齋稿》不分卷、《七十六雁山志》4卷、《溫處海防圖略》2卷、《易學啟蒙意見》5卷、《玩易意見》2卷、《易修墨守》1卷、《胡子易演》18卷、《學易舉隅》6卷、《古易匯編》17卷、《易林疑說》無卷數、《易經勺解》3卷、《易窺》無卷數、《心易》1卷、《尚書說要》5卷、《禹貢山川郡邑考》4卷、《書帷別記》4卷、《尚書辯解》10卷、《尚書揆》16卷、《詩經通義》12卷、《周禮因論》1卷、《儀禮節(jié)解》17卷、《檀弓叢訓》2卷、《禮記通解》22卷、《禮記纂注》30卷、《春秋集傳纂例》10卷、《春秋讞義》9卷、《春秋孔義》12卷、《春秋讀意》1卷、《春秋翼附》20卷、《春秋直解》15卷、《春秋闡義》12卷、《春秋麟寶》63卷、《春秋左翼》43卷、《春秋揆》1卷、《麟旨定》無卷數、《春秋程傳補》20卷、《左傳統(tǒng)箋》35卷、《提要補遺》1卷、《七經孟子考文補遺》199卷、《經書音釋》2卷、《重編五經圖》12卷、《論語全解》10卷、《癸巳論語解》10卷、《癸巳孟子說》7卷、《四書疑節(jié)》12卷、《孟子雜記》4卷、《論語商》2卷、《中庸合注》1卷、《四書講義》無卷數、《孟子說解》14卷、《大學中庸讀》2卷、《四書說叢》17卷、《苑洛志樂》20卷、《律呂解注》2卷、《古文四聲韻》5卷、《六書統(tǒng)》20卷、《經史正音切韻指南》1卷、《增修復古編》4卷、《字考》2卷、《廣金石韻府》5卷、《篆文纂要》4卷、《韻總持》3卷、《明通紀述遺》12卷、《高廟紀事本末》無卷數、《征吾錄》2卷、《識大錄》無卷數、《遼大臣年表》1卷、《錢塘遺事》十卷、《廣王衛(wèi)王本末》1卷、《奉天靖難記》4卷、《別本洪武圣政記》12卷、《天順日錄》1卷、《明政要》20卷、《安楚錄》10卷、《姜氏秘史》1卷、《遼記》1卷、《行邊紀聞》1卷、《交黎撫剿事略》5卷、《平夷功次錄》1卷、《使琉球錄》2卷、《泰昌日錄》1卷、《定保錄》無卷數、《諭對錄》34卷、《明詔令》21卷、《敬鄉(xiāng)錄》14卷、《嘉靖以來首輔傳》8卷、《闕里志》24卷、《孔孟事跡圖譜》4卷、《宗圣志》12卷、《闕里廣志》20卷、《君臣相遇錄》10卷、《曹江孝女廟志》10卷、《潤州先賢錄》6卷、《尊鄉(xiāng)錄節(jié)要》4卷、《補遺》1卷、《群忠錄》2卷、《國琛集》2卷、《儒林全傳》20卷、《春秋名臣傳》13卷、《辨隱錄》4卷、《歷代黨鑒》5卷、《奇游漫記》4卷、《南朝史精語》10卷、《太史華句》8卷、《廿一史識余》37卷、《華陽國志》12卷附錄一卷、《后梁春秋》2卷、《十六國年表》1卷、《太平寰宇記》200卷、《西湖游覽志》24卷志余26卷、《華陽宮紀事》1卷、《新定九域志》10卷、《雍大記》36卷、《浦江志略》8卷、《南畿志》64卷、《海鹽縣圖經》16卷、《治河通考》10卷、《黃運兩河考議》6卷、《北河續(xù)記》8卷、《蕭山水利書初集》2卷續(xù)集1卷3集3卷附集1卷、《江防考》6卷、《兩浙海防類考續(xù)編》10卷、《溫處海防圖略》2卷、《雁山志》4卷、《衡岳志》13卷、《齊云山志》5卷、《續(xù)刻麻姑山志》17卷、《天臺山方外志》30卷、《天目山志》4卷、《峨眉山志》18卷、《峨眉志略》1卷、《七星巖志》16卷、《峨眉山志》18卷、《岳麓志》8卷、《雞足山志》10卷、《惠陽山水紀勝》4卷、《西樵志》6卷、《白鷺洲書院志》二卷、《海表奇觀》8卷、《翰林記》20卷、《土官底簿》2卷、《南雍志》24卷、《楚臺記事》7卷、《官制備考》2卷、《唐會要》100卷、《西漢會要》70卷、《謚法纂》10卷、《年號韻編》1卷、《明三元考》14卷、《長蘆鹽法志》13卷、《通漕類編》9卷、《古今鹺略》9卷、《鹺略補》9卷、《金薤琳瑯》20卷、《金石林時地考》2卷、《金石史》2卷、《嵩陽石刻集記》2卷、《天發(fā)神讖碑釋文》1卷、《承華事略》1卷、《太史史例》100卷、《史取》12卷、《評史心見》12卷、《左略》1卷、《壽親養(yǎng)老新書》4卷、《醫(yī)經泝洄集》2卷、《天步真原》1卷、《天學會通》1卷、《歷算全書》60卷、《勾股矩測解原》2卷、《九圜史圖》1卷附6卷、《匌曼》1卷、《元包》5卷附《元包數總義》2卷、《數訣》1卷、《易十三傳》13卷、《庵槧》1卷、《太乙統(tǒng)宗寶鑒》20卷、《墨池瑣錄》4卷、《筆元要旨》1卷、《青蓮舫琴雅》4卷、《分宐清玩譜》1卷、《方氏墨譜》6卷、《素園石譜》4卷、《茶董》2卷、《茶史》2卷、《閑居錄》1卷、《寰有銓》6卷、《多能鄙事》12卷、《使規(guī)》1卷、《宋賢事匯》2卷、《枕中秘》無卷數、《廣博物志》50卷、《文選雙字類要》3卷、《裁纂類函》160卷、《四六叢珠匯選》10卷《姓匯》4卷、《姓觿》10卷、《考古辭宗》20卷、《奇姓通》14卷、《類雅》20卷、《教養(yǎng)全書》41卷、《古杭雜記詩集》4卷、《古今諺》2卷、《古今風謠》2卷、《古老子》2卷、《仙苑編珠》3卷、《長江集》10卷、《麟角集》1卷、《黃御史集》10卷附錄1卷、《武溪集》20卷、《馮安岳集》12卷、《范太史集》55卷、《默成文集》八卷、《舒文靖集》2卷、《本堂集》94卷、《蒲室集》15卷、《石門集》7卷、《玉笥集》9卷、《白云稿》5卷、《鳴盛集》4卷、《武功集》5卷、《騷略》3卷、《甘白集》6卷、《三畏齋集》卷、《黃介庵集》11卷、《桐嶼集》4卷、《質庵文集》無卷數、《歲寒集》2卷、《思元集》16卷、《恒軒集》6卷、《東所文集》13卷、《襄敏集》4卷、《董從吾稿》1卷、《東游集》1卷、《南北奉使集》2卷、《寒邨集》4卷、《嚴文靖公集》12卷、《洪洲類稿》4卷、《古文集成》前集78卷、《古樂府》10卷、《玉山紀游》1卷、《唐宋元名表》4卷、《古今禪藻集》28卷、《靜安八詠詩集》1卷、《五倫詩》5卷、《驪珠隨錄》5卷、《詞海遺珠》4卷、《名公翰藻》50卷、《昆山雜詠》28卷、《古詩類苑》120卷、《靈洞山房集》2卷、《岳陽紀勝匯編》4卷、《續(xù)文選》32卷、《閩南唐雅》12卷、《金華詩粹》12卷、《溯洄集》10卷、《練音集補》7卷、《國朝練音集》12卷、《松風余韻》51卷、《嶺南五朝詩選》35卷、《廣東詩粹》12卷、《樂府遺音》5卷、《四六談麈》1卷、《浙西六家詞》10卷、《古今詞論》1卷、《填詞名解》4卷、《填詞圖譜》6卷續(xù)集2卷、《詞韻》2卷等。
汪啟淑作為清代私人藏書,對圖書的收藏保護和刊刻,以及對文化的傳承都具有重要貢獻。然而,由于汪啟淑的個人性格和藏書理念與其他藏書家的區(qū)別,他把所收藏的圖書嚴格保管,似乎變成自己的私人財產,不讓外人借閱,即使是親戚朋友也難以涉獵。如汪啟淑的藏書好友、又有鄉(xiāng)誼之情的鮑廷博就曾經因為借閱書籍與他產生很大的矛盾。鮑廷博輯刊《知不足齋叢書》時,想對宋劉昌詩《蘆浦筆記》進行??焙藢Γ弥魡⑹绲摹帮w鴻堂”藏書樓藏有元人盛如梓所撰的《庶齋老學叢談》,對《蘆浦筆記》的??庇袔椭饔?,于是攜好友郁禮一同到汪啟淑府上借閱,卻遭到汪啟淑的拒絕。對此,鮑廷博十分氣憤和不滿,在撰寫《庶齋老學叢談·跋》中亦有流露:“右盛庶齋《叢談》,楷書精致,出自錢塘汪西亭(立名)氏,吾友郁君潛亭(禮)所貽也,間有誤書,思之不適,聞某公有善本,欣然偕潛亭往借,秘不肯宣,僅錄林吉人兩跋相授耳,是為乾隆甲午。迨嘉慶甲子,始據錢功父本一掃烏焉之訛。往讀某公所著《清暇錄》,歷數近來藏書家,而自述其儲之富。渺茲一粟,漂流滄海中,杳曾幾何時,已散為云煙矣。不知其所之矣?!盵2]鮑廷博在跋中雖沒有公開點名,但對“某公”的不滿情緒依稀可見。在清代像汪啟淑這樣的藏書家嗜書成癖、愛書如命的人很多,但像汪氏這樣秘不肯宣,小氣吝嗇的人卻是很少,大多藏書家都有藏書共享的思想。如藏書家朱文藻是這樣描述鮑廷博藏書共享、開放行為的:“吾友鮑以文,世居歙之長塘……三十年來,近自嘉禾、吳興,遠而大江南北,客有異書來售武林者,必先過君之門,或遠不可致,則郵書之。浙東西藏書家,若趙氏小山堂、盧氏抱經堂、汪氏振綺堂、吳氏瓶花齋、孫氏壽松堂、郁氏東嘯軒、吳氏拜經樓、鄭氏二老閣、金氏桐華館,參合有無,互為借抄。至先哲后人家藏手澤,亦多假錄,一編在手,廢寢忘食,丹鉛無已。時一字之疑,一行之缺,必博征以證之,廣詢以求之。有得則狂喜珍貝,不得雖積思累歲月不休?!葧致劸喈悤?,大率阻于山川無由借讀,而君哀集既多。樂于公世。出其所儲為前諸家所未刊,或已刊而訛脫過甚者,悉心勘定,壽之棗梨。”[3]這才是藏書家的風格和胸襟,與汪啟淑有天壤之別。
汪啟叔家藏萬卷書齋里,有一本最能引人注目就是《使琉球錄》,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使琉球錄》2卷,是明代萬歷七年(1579)蕭崇業(yè)、謝杰所著?!妒沽鹎蜾洝分械摹傲鹎蜻^海圖”和清同治二年(1863)的“大清一統(tǒng)輿圖”等,都明確載有釣魚嶼、黃尾嶼、赤尾嶼。欽差正使戶科左給事中蕭崇業(yè)(云南臨安衛(wèi)籍,應天府上元縣人)、副使行人謝杰(福建長樂縣人)敕封國王尚永。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簡稱釣魚島)包括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等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早在1403年(明永樂元年)出版的《順風相送》中就明確記載了“福建往琉球”航路上中國的島嶼“釣魚嶼”和“赤坎嶼”,即今天的釣魚島、赤尾嶼。
明清兩代朝廷先后24次向琉球王國派遣冊封使,留下大量《使琉球錄》,較為詳盡地記載了釣魚島地形地貌,并界定了赤尾嶼以東是中國與琉球的分界線。明嘉靖十三年(1534)明朝冊封使陳侃所著《使琉球錄》是現存最早記載中國與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國官方文獻?!妒沽鹎蜾洝访鞔_記載了:“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不暇接,……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達于家?!币饧戳鹎蛉顺舜^了赤嶼(即今赤尾嶼),看到古米山(即今久米島)后便認為到達琉球。這表明,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而非琉球國土。
日本最早記載釣魚島的當屬日本仙臺學者林子平于1785年所著《三國通覽圖說》的“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島之圖”,圖中標繪了釣魚島等島嶼,并將其與中國大陸繪成一色,意指釣魚島為中國一部分。1876年日本陸軍參謀局繪制的《大日本全圖》、1873年日本出版的《琉球新志》所附《琉球諸島全圖》、1875年出版的《府縣改正大日本全圖》、1877年出版的《沖繩志》中有關沖繩的地圖等,均不含釣魚島。
琉球自洪武年間,其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皆遣使奉表箋貢馬及方物。洪武十六年,賜國王鍍金銀印并文綺等物;山南王、山北王亦如之。永樂以來,國王嗣立,皆請命冊封。自是惟中山王來,每兩年朝貢一次;每船一百人,多不過百五十人。其貢,馬、硫黃、蘇木、胡椒、螺殼、海巴、生紅銅、牛皮、棹子扇、刀、錫、瑪瑙、磨刀石、烏木、降香、木香。
明嘉靖四十年(1561),明朝駐防東南沿海的最高將領胡宗憲與地理學家鄭若曾編纂的《籌海圖編》一書明確將釣魚島等島嶼編入“沿海山沙圖”,納入明朝的海防范圍內。1605年(明萬歷三十三年)徐必達等人繪制的《乾坤一統(tǒng)海防全圖》及1621年(明天啟元年)茅元儀繪制的中國海防圖《武備志·海防二·福建沿海山沙圖》,也將釣魚島等島嶼劃入中國海疆之內。清朝沿襲了明朝的做法,繼續(xù)將釣魚島等島嶼列入中國海防范圍內。
明代《使琉球錄》三種,故名。這三種《使琉球錄》的作者、版本是:(一)陳侃、高澄撰《使琉球錄》不分卷,嘉靖間原刊本;(二)蕭崇業(yè)、謝杰撰《使琉球錄》2卷(附《皇華唱和詩》1卷),萬歷間原刊本;(三)夏子陽、王士禎撰《使琉球錄》2卷,抄本?!妒沽鹎蜾洝肥且徊空滟F歷史文獻價值的資料,它是現存最早記載中國與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國官方文獻,明確記載了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等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
[1]汪啟淑.飛鴻堂印譜(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鮑廷博輯.知不足齋叢書(第23集).庶齋老學叢談(跋).民國鉛印本.
[3]朱文藻.知不足齋叢書(序).民國鉛印本.